2003年西南财经大学401经济学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辨析题(10分)
垄断消除了竞争。
答:上述说法不正确。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
垄断指少数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产生于竞争
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具体形成过程如下:①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2)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有: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且这种垄断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竞争时期,由于各企业的数量众多并且规模也较小,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是以少数大企业在某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的,在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的竞争,已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关系。
③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垄断竞争的手段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采取的手段还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手的目的。
④竞争的范围扩大。市场竞争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在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之外,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垄断竞争时期的竞争更加激烈、持久,竞争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大。
二、简答题(共90分)
1简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
答:(1)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资本的运动,因而带有片面性。在现实的循环中,每一个特殊的循环都以其他循环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形式的循环的反复已经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循环的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
①它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并同时发挥作用。
②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产业资本循环是顺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
(2)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存在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以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是因为循环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通过,依次继起,货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回到生产资本形态上;商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回到商品资本形态上,从而才能保持三种职能形态的同时并存,也才能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
2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答: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其特征为:
(1)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在市场制度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商品交换活动,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各种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一切企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它的投资、生产和营销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取得社会承认,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
(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经济下产权明确、利益独立的多元化主体,决定市场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必须仍有完全的自主权,从而可以自主面对市场,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自主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作为“经济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取得消费剩余或效用最大为原则。这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有动力,同时又要经市场的约束和亏损的压力。劳动者可以双向选择、自由流动,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和取得尽可能高的报酬的职业。
(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制度下,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信号,这样的价格才能权衡成本和收益,以及协调各个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客观尺度。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开、公平和公正,竞争双方的地位和权利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能在市场中享有垄断和特权地位。没有公平竞争就不可能有等价交换,也就不可能有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率的配置。
(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决策分散化、利益的竞争关系,以及制约市场动作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整个经济运行需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市场的运转有秩序有规则,成为有序的市场,各经济主体在法律面前成为平等的一员。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
(5)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社会生产和增长,必然要求市场容量的扩大,要求所在地区、部门直到国界的限制,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接轨。通过市场开放,扩大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通过国际间要素流动,可以平衡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不平衡性,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更高的价值,加速国内市场的发育。
3简述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1)引进外资是指利用国外资本来进行建设和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信贷关系。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有两类:
①外国贷款。其中又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国际债券。这类外资,构成我方的外债,要用外汇或出口产品偿还本金和利息。
②外商的直接投资,如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等等的投资。我方对这些外来投资一般不承担偿还义务,而是由参加合营的双方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或外资自己负盈亏担风险。这种外资不构成对外债务。此外,我国还采用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国际租赁等形式来利用外资。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从小到大,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引进外资对加速技术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外资的引进也要付出代价。因此,在引进外资时必须审时度势,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着重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①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不接受有任何侵害本国权益的条款。
②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外资的总量,要受到各种经济条件的制约,要承担还本付息和支付利润的义务。所以必须考虑到偿还能力,严格控制举债,以避免债务危机。
③保证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利用外资要根据偿还能力和国内资本、物资配套能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保持适当的规模和结构,保证正确的使用方向和重点,大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④改进投资环境,确保双方的经济权益。
4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25分)
答:(1)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表现在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交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2)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缓,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3)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①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在图1(a)、(b)中,假定LM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一笔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l,右移距离为EE2,新的均衡点为E1,收入为Y1。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所以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到Y3。
图1(a)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1(b)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1可见,Y0Y1<Y0Y2,也就是图1(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1(b),原因在于图1(a)中IS曲线比较平缓,而图1(b)中IS曲线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
②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图2中,假设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起初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G),则它使IS右移到IS1,右移的距离EE2,新的均衡点为E1,收入为Y2。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所以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到Y3。
图2(a)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2(b)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2可以看出,Y0Yl<Y0Y2,即图2(a)中表示的财政政策效果小于图2(b)。其原因是: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5分析和说明竞争性厂商和行业短期供给曲线。(15分)
答:(1)供给曲线是用来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用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来表示,具体说明如下:
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有P=MR,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P=MC(Q)。此式表明: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P,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Q,使得P=MC(Q)成立,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意味着价格P和厂商的最优产量Q(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高的产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厂商的SMC曲线恰好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短期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在图(a)中,我们展示了厂商短期均衡的四种可能的情况。
图3(a) 由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到短期供给曲线
图3(b) 由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到短期供给曲线
图3(a)中SMC曲线上的E1、E2、E3和E4点明确地表示了这些不同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不同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必须注意到,厂商只有在P≥AVC时,才会进行生产,而在P<AVC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如图(b)所示,图中SMC曲线上的实线部分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S=S(P),该线上的a、b、c和d点分别与图(a)中SMC曲线上的E1、E2、E3和E4相对应。
由图(b)可见,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短期供给曲线就是指市场上生产这种产品的所有企业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坐标之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由位于AVC曲线以上的那部分MC曲线所表示且向右上方倾斜,因此行业短期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6分析二部门经济中储蓄函数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影响。(10分)
答:(1)两部门经济。假定:①只存在家庭和企业两部门。②投资为外生变量,不随y的改变而改变。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计划投资,即Y=C+I,从总收入角度看,包括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即Y=C+S,因此两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由消费函数C=a+bY加上储蓄函数S=Y-C=-a+(1-b)Y。根据I=S这一关系可推导出Y=(a+I)/(1-b)。
储蓄函数的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由储蓄函数S=Y-C=-a+(1-b)Y。可知,当储蓄减少,相应的消费增加,设函数中a增加,则均衡收入Y会增加;或者储蓄函数中的b增加,则均衡收入Y也会增加。
(2)利用储蓄—投资法进行分析,如下图4所示。
图4 储蓄—投资决定法
根据AE=Y,Y=C+S,AE=C+I,则有I=S,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如图4所示,二部门中投资为自发投资,与国民收入变化无关,投资曲线I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I曲线与S曲线交于E点,E为均衡点,Ye为均衡国民收入;E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将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Y增加;E点的右侧,I<S,表明投资不能消化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造成产品积压,使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Y减少。总之,如果离开了E点,S与I就处于失衡状态,只有达到E点,即S=I时国民收入才回到均衡水平。
7试说明由于规模不经济而形成的规模报酬递减和收益递减规律的异同。(10分)
答:(1)由于规模不经济而形成的规模报酬递减和收益递减规律的不同:
①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达到某一时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出现递减现象的规律。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来定义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的,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因此,边际收益递减属于短期生产理论问题。
总之,规模报酬递减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总产量的增加会出现递减;而收益递减规律是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2)相同点:随着投入的增加,产量增加小于投入量的增加,呈现递减规律。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马克思价值转型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所谓“价值转形问题”,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价值转型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商品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该转型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于乙部门。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2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目标取向。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建立了有别于原有社会保障的新模式,体现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已经明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实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多发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体制转轨能否顺利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还需充分地估计到市场调节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走向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①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约保障功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项目主要限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不能满足更多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要。
失业保险制度仅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四种具体情况适用。即宣告破产企业的职工、濒临破产企业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企业辞退的职工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全民所有制企业因经营亏损而暂停发放工资的职工则不能享受失业保障。其他经济性质企业的职工则更享受不到失业保险待遇。
②基金收缴困难影响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由于企业效益下降资金紧张等原因,社会保障基金收缴难度越来越大。基金收缴困难给社会保障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一些地方违背国家政策竞相提高社会养老统筹的比例,扩大了地方部门的利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③社会保障尚未纳入法制化运行的轨道。
法制不健全给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带来了严重影响。a.基金收缴没有法律做后盾,拖欠基金现象日益严重,基金收缴困难。企业不为职工缴纳保险金,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b.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上看,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特别是结余基金的使用存在挪用浪费现象,不仅降低了使用效益,而且危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还处于发展之中,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
①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功能健全、社会化程度高、资金保证充分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改革方案的设计需要明确以下两点:a.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社会保障的范围只能逐步拓宽,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只能逐步提高,要充分考虑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b.居民个人作为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居民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居民个人对社会保障的缴费率要适度,不能定的太高。
②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结构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需要协同发展,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可采取一个统一的模式,具体办法和标准方面应允许有差别。
③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需要国家财政参与分配和管理。社会保障作为以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分配的行为,其本身就是构成了财政分配的重要内容,理应纳入国家财政管理范围。
④建立社会保障预算
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有利于强化用款单位和基金经办机构的责任,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和资金分配的规范性。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决算制度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的混乱局面。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必须把社会保障预算与一般政府预算分开编制、单独反映。
⑤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资金的结余处于暂时的闲置状态,应对未来支付需求资金,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力。为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从而能够及时满足社会保障的支付需求,必须将社会保障结余资金引导到可靠有效的投资上。
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财政部门担负着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领导和监督检查职能。财政会计管理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是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实现其保值增值的前提。
⑦开征社会保障税
一般以企业工薪支付额为课税对象,用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在当前,尽快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而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更加稳定、规范地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