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

5.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完成建立律令政治的过程

2国家佛教成立的表现

3建寺造佛运动的影响

4日本古代从口头文学到文字文学的完成期的发展概况

5汉文学发展概况

6《万叶集》相关知识

7日本绘画从“唐绘”到“大和绘”的发展过程

8奈良文化时代儒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9平安文化时代儒学教育的发展及衰微

内容索引:

一、律令政治与国家佛教文化

二、文字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从唐绘到大和绘

四、早期儒学教育的兴衰

主要内容:

一、律令政治与国家佛教文化

1律令政治的建立

(1)大化革新后,日本曾模仿唐朝律法,先后编修《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虽尚未形成律法,但已成为其后制定成文法的基础。

(2)文武天皇以中国唐代文化和制度为规范,先后制定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成为规定这一时代国家体制的基本法典,在制度上完成了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律令国家,统治阶级由中央贵族、地方豪族和特殊的僧侣构成,其中心是皇室,被统治阶级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3)迁都平城京(奈良)

农民不堪负担重压,对维持贵族特权的律令制度不满;宫廷内部为了权力之争也产生了矛盾和对立。

元明天皇谋求打开新局面,提倡迁都平城。710年迁都平城京,并将飞鸟文化时代京城的寺院迁移到新京,还大兴建寺、造佛和经写事业。

日本社会从氏族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以皇室为中心的古代国家体制,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律令政治,仿唐代的均田制推行了班田制度,为完成古代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日本历史进入了奈良时代(710-794)。

2国家佛教的成立

(1)概况

在律令政治下,强化国家观念,佛教成为律令国家的宗教,是律令体制的支柱,佛教势力随之介入政治。

(2)具体表现

以“镇护国家”作为主要教义,着重宣扬护国的经典《仁王经》、《金光明经》、《法华经》等。

兴隆佛法,其规模超越飞鸟文化时代,不再限于中央皇室贵族,而是扩及地方贵族。

天皇垄断“镇护国家”的法会合法化和垄断佛法修行权永恒化,天皇的势力与宗教的威权结合,确立了天皇的绝对地位。

强调佛教为“镇护国家”服务的机能,在国家佛教之下,会间接济度民众。由于担心僧侣自行传教,兴起民间佛教会带来危险,所以采取不许僧侣在民间自主传道的政策。律令制国家的主是天皇,兴隆佛法的主也是天皇。

(3)佛教与神道的并存

在建立律令体制的同时,确立作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的地位与权威。圣武天皇兴隆神祇信仰,提高神道与伊势神宫的特殊的优越地位,促使拥护律令国家的佛教与信奉“皇祖神”的神道、表现天皇神圣的神祇的对立逐渐消失,在“加护神佛”的名号下达到国土平安和繁荣的目标。即佛教服务国家,国家保护寺院势力。

3建寺造佛运动

(1)代表作品

国分总寺(东大寺)

东大寺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之一。以东大寺的兴建为契机,将佛寺建筑推向了高潮。不仅建筑官营寺院,而且开始兴建私营佛寺,如鉴真兴建的唐招提寺。

卢舍那大佛(奈良大佛)

奈良大佛是日本最大佛像,表现技法优美,充分显示了8世纪中叶日本由中国引进的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完成这尊大佛像,成为这个时代佛教文化兴旺发达的象征,并体现出佛教是这个时代的理想文化,以及圣武天皇造佛像以祈愿安定社会、巩固古代天皇制律令国家的目的。

(2)影响

佛教界通过这场建寺造佛运动,在政治上扩张了实力,这引起皇室和朝廷各种势力的不同反应,更加加深了内部的矛盾与对立。同时劳民伤财,加速了律令制国家的衰落。

4民间佛教的兴起

(1)国家佛教兴隆之时,以行基为代表的体制外的民间佛教的一度兴起。但这场民间化教活动未能获得推行国家佛教的权力者的承认,未能扩及皇宫附近以外的地方。行基圆寂,后继无人,民间佛教运动暂时画上句号。

(2)权力者为解决佛教教团和“私度僧”的“自肃自戒”,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一方面从中国唐朝引进戒律,以加强出家人的自觉戒律。鉴真等受邀赴日,广泛传布佛教戒律。此时佛教思想已经渗透到民间信仰中,为以后建立民间佛教打下了基础。

5佛教艺术的兴盛

这个时代,以圣武天皇为中心,佛教极盛,佛教艺术——绘画、雕刻也较前一时代兴盛。

6总结

奈良文化时代,日本加强与中国唐朝的交流,不仅为了政治外交的需要,也不仅限于吸收佛教文化,而且为了学习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引进律令国家的政治理念,大量地引进儒家、法家的新思想、新文化,具有更明确地学习唐代文化的目的意识,并以更大的热情来学习,从更广泛的领域来汲取中国的文化,掀起了学习和引进中国文化的高潮。

二、文字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1文字文学的诞生

(1)概况

在假名文字未创造出来以前,口头文学与文字文学之间仍存在断层。但自推古朝到奈良朝,经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出具有口头词章特色的文体,着手编纂第一部文学历史书《古事记》,采用多种不同文体的《日本书纪》面世,以及一些地方的《风土记》,许多口头文学通过这些文字文学得以传于后世,迎来了日本古代从口诵的原始文学到文字文学的完成期。

(2)《古事记》《日本书纪》

《古事记》由仕奉大尝祭神乐女出身的稗田阿礼口述,由太安万侣笔录。其具有历史性的同时,也具有文学性。

《日本书纪》多为编年体纪事,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有详尽的历史性记述,但不少地方仍未完全摆脱《古事记》的虚构性或虚构与史实混在的模式。

这两部文学历史书,是日本文字文学的滥觞。

2汉文学的兴隆

(1)背景

通过《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古典的问世,日本古代进入了民族叙事文学的时代。由此也促进了识字率的提高、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日本古代文字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全面模仿汉诗文,为日本汉文学的兴隆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怀风藻》

汉诗集《怀风藻》问世(751年),它的序文强调了独立存在日本的汉文章和汉文学,还第一次使用“文学”这个词。至此汉文学的价值得到承认,并以更大的热情把中国古典作为文学来敬重、学习和汲取。

以《怀风藻》为契机,文字文学开始从叙事文学迈向韵文文学。

3《万叶集》

《万叶集》的问世是飞鸟奈良时代文化鼎盛的象征。

(1)概况

《万叶集》的歌数共4500余首。

万叶歌的体裁多样,包括短歌、长歌、旋头歌、佛足石歌体、汉诗等,其中短歌居绝对多数。收集的歌人不分上下贵贱,网罗所有阶层,但以上层者居多,尤以侍奉大和朝廷的大臣和地方官为众,下层者的歌较少。歌人们大多生活在当时的日本古代文化的中心地奈良,或越中、石见和东国等地方。以男性歌人为中心力量,女性歌人虽少,也留下了不少佳作。

题材和内容广泛,包括杂歌、相闻歌、挽歌、譬喻歌、戍边歌、羁旅歌、东国歌等等,反映了不同阶层和不同地方的情况。

(2)形成因素

万叶歌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创造了万叶假名。

受汉诗的影响。

总之,《万叶集》的形成,首先是根植于上古大和民族歌谣生成的土壤,其次是吸收和消化中国的文化和汉诗文的精神和形式,这是万叶歌发生的源头,也就是和歌定型的始源。

(3)代表歌人

柿本人麻吕

柿本人麻吕是万叶时代的第一歌人。他直接接受上古本土歌谣的渗润,又受到中国诗文的影响,创造了从古代歌谣向万叶歌过渡的必要条件。

初期的柿本人麻吕尊崇本土原始神道信仰,占据其精神世界的是皇统精神和人神思想。其后他扩大了歌的素材,以自己的感动展开新的歌风——叙事,表现宏大和壮美;抒情,表现热情和直率;叙事与抒情浑然一体,写实与浪漫相得益彰。

柿本人麻吕还创作了反映庶民和农民生活的歌。其对庶民死者的挽歌,首创了浪漫的抒情歌风。歌人已摆脱了前期留下的上古歌谣集团性的民族抒情的制约,将抒情性和浪漫性扩大,建立在个性意识初步觉醒的基础上,从民族的抒情走向个人的抒情。

山上忆良

山上忆良在奈良时代初期儒佛文化深刻影响的大文化背景下,在创作中导入对人生的思考。他不像同时代歌人那样与自然风土保持传统的联系,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接触农民的生活实情,探求人生的意义。其作品脱离万叶和歌的传统,超越了前代或同时代歌人的思想表达方式以及和歌表现手法,在万叶歌中是独立的存在。

山上忆良有“人生派”或“社会歌人”之称。

《万叶集》有代表性的歌人还有高市黑人、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

(4)地方歌

《万叶集》中庶民创作的“东歌”和“戍边歌”,统称地方歌。

“东歌”以相闻歌为多,属于性爱的歌。其恋情的表现直率、大胆、明朗,以粗犷、奔放、质朴和健康为其特色。

“戍边歌”中很少表忠心、表现使命感的歌。大多是无名戍边人的歌,反映戍边人的真实生活,没有虚饰,没有美化,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是古代难得的民间文学。

4总结

这一时期,带来了文字文学创作昌盛的机遇。

三、从唐绘到大和绘

1唐绘

(1)当日本文化处在“汉风化”时期,在绘画方面,包括佛画、古坟壁画和宫廷贵族性的隔扇屏风画等,其画题都是基于中国汉诗和风俗,模仿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者居多。

(2)初期的屏风画,不仅屏风的形体,而且画题也都是中国式的,故称之为“唐绘”。

《圣德太子像》是“唐绘”肖像画的先河。平安时代初期,嵯峨天皇大兴“唐绘”山水画。“唐绘”中还有风俗画,如《斗鸡图》和《玩球图》。

(3)总之,奈良时代学习中国唐代绘画的传统形式,来表现日本的风物和日本人的精神风貌。这一时代的日本绘画大都以模仿为主,无论在绘画题材上,还是在绘画形式上,都留下了中国绘画的烙印,故日本绘画史将这一部分日本画称为“唐绘”。

2大和绘

(1)概况

日本绘画艺术在普及“唐绘”,吸收和消化中国绘画艺术的同时,将日本人身边的生活情景和日本自然风光绘画化,绘画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按照日本人主要是宫廷贵族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自己独自的绘画形式,创造出能很好地反映日本人主要是宫廷贵族生活和精神的绘画艺术。这与初期引进“唐绘”多是模仿不同,确立了自己民族的绘画体系,称作“大和绘”,以区别“唐绘”。

朝廷为了支持和发展“大和绘”,成立“绘所”即日本画画院,培养了许多有名的宫廷画师,对于提高“大和绘”的艺术水平,促进“大和绘”的发展,在组织制度上起到了很大的保证作用。

(2)“隔扇屏风画”和“绘卷”

“大和绘”这种日本民族绘画的艺术形式,最早主要表现在“隔扇屏风画”和“绘卷”艺术两大绘画形式上。

“隔扇屏风画”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四季绘”,一类是“名所绘”。日本人对四季自然美的纤细的感受性,集中反映在当时“隔扇屏风画”的丰富艺术性上。

四、早期儒学教育的兴衰

1奈良文化时代儒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1)奈良时代诸代天皇对儒学的造诣颇深,改变圣德太子以佛教思想为中心、以儒学为辅的德治政治思想,遵奉儒家的法治政治思想,以治国兴邦。

(2)遣唐使制度中归国的学者、诗人,带回大量儒籍,有些人还担任宫廷的儒学教授。这些都有利于日本儒学的振兴和儒学教育的发展。

(3)调整之前设置的“大学寮”作为中央大学,在地方则设置“国学”。大学寮主要招收上层贵族子弟,其教育彻底贯彻儒教思想和规范化,为律令政治服务。官吏录用的国家考试也主要以考儒学经典为主。国学学生以地方行政长官的子弟为对象,主要培养地方官吏。其课程内容与大学寮相近,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材。

初期“大学寮”和地方“国学”发展状况都不理想,儒学教育的发展遇到一定的困难。朝廷为了振兴儒学教育,采取了多项措施奖励儒学教育事业。

(4)为配合儒学教育,在大学和国学设置庙堂,举办祭孔活动。

(5)总之,奈良文化时代儒学教育兴起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奈良时代能编纂出《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怀风藻》、《万叶集》等文学史书、和歌汉诗集,与这一教育体系的完成是分不开的。

2平安时代前期儒学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平安文化时代前期,为了适应国情,进行了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如专门增设文章道,强化汉语、汉文的熟习。

(2)大学规模扩大,地方国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这一时期除了“官学”——官办的大学寮和地方国学之外,还新兴了“私学”。

“官学”、“私学”并举的教育形式兴盛,日本古代儒学及儒学教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进入了全盛期。

3儒学的衰微

儒学的全盛维持到10世纪平安时代中期,开始走向衰微。

(1)背景

政治上,以藤原家族为代表的豪门贵族兴起,以皇室外戚的地位独揽朝政,推行“摄关政治”,削弱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律令政治面临危机,原有的官吏教育和培养体制走向崩溃,失去了政治需要和支持的基础。

文化上,894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真的建言停止派出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中断,逐步削弱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完成了从“汉风化”到“和风化”的过渡,实现了本土化。

(2)表现

藤原氏摄政后为加强其政治势力,取消了迄今的国家考试制度,上层贵族子弟不必上大学寮也可以直接升官晋爵。

作为“官学”的大学寮的教学水平大大下降。

大学寮毁于火灾,此后也没有重建,儒学教育彻底失去了立足之地。从此,日本早期的儒学及儒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