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

4.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遣隋•唐使概况及影响

2飞鸟·奈良文化时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较之前时代的特点

3这一时期日本佛教传播概况

4这一时期日本佛教美术的发展概况

5鉴真东渡的事迹及历史功绩

6儒学思想的早期传播过程及影响

7这一时期中国艺能的传入概况

87、8世纪日本文化发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本走向

内容索引:

一、遣隋·唐使与吸收中国文化

二、佛教与佛教美术的兴盛

三、鉴真东渡与传入戒律

四、儒学思想的早期传播

五、中国艺能的传入

主要内容:

一、遣隋•唐使与吸收中国文化

1概况

(1)遣隋使

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后,由于日本国内政治文化革新的需要,积极派遣隋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从此,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由间接通过百济、新罗、高句丽等朝鲜半岛诸国传入,改为由中国直接传入。

推古朝先后共派出4次遣隋使以及学问僧、留学生赴隋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次(607年)和第三次(608年)。这一时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不仅吸收佛教文化,还趋向更多层面,学习的文化领域更为广泛,取得很大成效。

(2)遣唐使

618年唐朝建立后,日本确立了直接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政策,国家已成为引进中国制度和文化的主体。日本先后派出15次遣唐使、学问僧、留学生赴唐学习。

894年学问家菅原道真被任命为遣唐大使,此时正值唐文化盛极而衰,他欲复兴日本本土文化,谏言废止遣唐使并被裁可,从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遣唐使制度终止。

2遣唐使制度的影响

日本实行遣唐使制度,对于发展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促进文化交流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中日加深互信,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影响更大、更显著、更积极了。

遣唐使中的杰出者:留学生有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山上忆良等,留学僧有空海、最澄等。他们都对日本文化做出各自的贡献。

3鉴真东渡日本弘法

鉴真抵达日本后,在东大寺设坛传授戒律,后创建唐招提寺,弘布佛法,并传播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诸艺术和医药知识,对于奈良时代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总结

(1)日本和唐朝双方的交流和往来,趋于双向,而且气氛相当热烈。

(2)上古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最初阶段,主要从吸收中国物质文明开始,以获得大陆先进的生产技能及优秀工艺的成果。到了飞鸟·奈良文化时代,进入以吸收精神文明为中心的新阶段。首先,借鉴隋、唐的律法制度。其次,学习以佛、儒为中心的中国宗教、艺术和学问。即这时日本全面摄取中华文化精神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革新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且是为了创造和发展自身的精神文化。日本古代文化吸收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佛教与佛教美术的兴盛

1神佛并存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扩大和持续不断,日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和儒学文化。

当时以圣德太子为代表,吸收中国文化采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并存”的方针。比如,圣德太子在制定宪法提倡佛教的同时,也促进推古天皇下诏尊崇神祗。其后历代天皇的信仰大多是不问神祗佛法,采取神佛并存的方针,为其后神佛融合创造了前提条件。

这表现了日本古代人的精神,也反映了飞鸟文化时代的精神,以及自古以来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2圣德太子兴佛

圣德太子摄政期间,积极传播于6世纪中叶传入的佛教。包括“兴隆三宝”、“竞造佛舍”、著有《三经义疏》等。

在圣德太子的推动下,佛教在皇室贵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逐步“调和神佛”,在一般民间生活中也逐渐普及。

当时对待佛教,一方面承传佛教初传祈愿治愈疾病和摆脱天灾苦难的做法,另一方面圣德太子的“笃信三宝”又更多地从哲理上理解大乘佛教的作为,大大地推动了在精神层面上吸收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

3佛教建筑艺术

佛教传入,首先是“竞造佛舍”,就需要吸收中国佛寺的建筑艺术。

(1)飞鸟寺

飞鸟寺是日本第一座颇具规模的正式佛寺。飞鸟寺形成了中国的伽蓝式建筑模式,以塔为中心,配置三金堂。飞鸟寺迈出了日本佛寺建筑艺术的第一步,作为国家的事业,成为“佛法兴隆”的中心。

(2)法隆寺

圣德太子开基创建法隆寺,法隆寺又称斑鸠宫。日本寺院形成一种既成模式,金堂和塔已成为佛寺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佛寺建筑,对其后日本佛寺建筑艺术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3)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的兴建由圣德太子亲自督导,是圣德太子信仰的中心。其建筑形式形成了“四天王寺式”的古制。

4佛像和佛画

(1)概况

这一时代,在北魏和南朝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发展了最早的佛教美术——佛像和佛画,许多都成为卓越的艺术品,在日本美术史、文化史上堪称是划时代的。

(2)白凤文化时代

在日本美术史上,从大化革新至迁都平城(710)这一时代,称为“白凤文化时代”,佛教仍然是日本文化思潮的主要倾向,建佛寺、造佛像从京城推广至全国各地方,其热情甚至高于“飞鸟文化时代”。而且,造像技术圆熟,佛像也多样化。

5总结

日本佛教美术开始阶段,主要以忠实临摹外来的东西为主,甚少是自己的原创。尽管如此,当时的民众对佛教艺术之美还是有着自己的感受力,这是其后外来佛教美术实现日本化的重要因子。6世纪中叶开始至7世纪移植中国佛教和佛教美术,成为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三、鉴真东渡与传入戒律

1鉴真东渡

(1)事迹

我国高僧鉴真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之邀,先后经过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不仅弘扬佛法,将中国唐代律宗正式传入日本,还兴建了唐招提寺,并传播雕塑、绘画、书法诸艺术和医药知识,对于奈良时代日本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历史功绩

鉴真大和尚东渡传播戒律和中国文化,成就斐然,成为日本律宗的祖师,被尊为“唐大和上”、“传戒律之始祖”。大和尚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建立起一座丰碑,在日本文化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2唐招提寺和鉴真和尚像

(1)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奈良文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私营寺院。其建筑物群外形质朴,技巧精湛,既不失为奈良文化时代后期空间艺术的高格调,又略显唐代佛教建筑某些影响的痕迹。

唐招提寺与东大寺及正仓院宝库这三大建筑,显示出奈良文化时代独特的建筑模式,代表了奈良天平文化和空间艺术的精华。

(2)鉴真和尚像

鉴真和尚像是日本雕刻史上第一尊正式人物肖像雕刻。

四、儒学思想的早期传播

1传播过程

(1)从《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的一些事迹中可见儒家经典的传入,成为日本儒学的起源。

(2)“五经博士”赴日,将儒学五经传入日本。此时学习儒家经典者主要是以文笔为职业奉侍于朝廷的移民,而且学习是以训诂为主,并未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伦理思想来接受,来规范现实的生活。但当时皇室贵族受到了启蒙,对于学习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方面带来很大刺激,兴起了讲授汉籍的风潮。

(3)圣德太子习佛典的同时,也学儒学经典,并且有着较深的造诣,为其进行革新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反映了儒学的治国思想,显示出圣德太子对于儒学的理解程度,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加以应用的实际情况。圣德太子摄政时期,成为进一步吸收儒学思想的重要转折期。

(4)继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之后,新的主政天皇大多沿袭儒家思想治国治家。

日本初期吸收儒学,是采取直接移植的方法,并无多少注入自己的东西、新的东西。尽管如此,以“德、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于当时转型期的日本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以及日本古代皇室贵族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5)大化元年开始的大化革新,更积极吸收中国唐朝制度。从此吸收儒学思想,成为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家成立和完善大学寮,学生学习儒学经典;还成立了称为“国学”的地方学校。教授和学习儒学,由以宫廷贵族子弟个人学习为中心,发展为以国家组织的学习机构传授为中心,乃至及于地方。这样更有组织地、有目的地传播儒家学问,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习和传播儒学的体系。

2影响

这个时代儒学的传播虽未有佛教传播那样广泛,也未及于平民百姓,而只局限在皇室贵族中间,但此时佛教的救济理念与儒教的伦理规范,已经成为宫廷贵族精神世界的两根支柱。他们吸收儒家的学问,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五、中国艺能的传入

1伎乐

(1)伎乐是日本最古的艺能,于推古朝从中国引进,是当时外来乐影响最大者,流行于日本全国。

圣德太子设立乐户,其后通过《大宝律令》扩大乐户,成为官立的艺能研究机构。此时的伎乐,除了佛事仪式上表演宣扬佛教教义之外,还不断扩大娱乐的要素,对于推动日本艺能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2)始于供佛仪式余兴活动的伎乐是一种戴滑稽假面具表演的舞蹈剧。日本的艺能乃至戏曲始于伎乐。

2雅乐、舞乐、散乐

(1)雅乐

宫廷设置雅乐寮,掌管宫廷的音乐舞蹈,还管理外来传入的各种音乐舞蹈。

(2)舞乐

唐代舞乐初传日本。日本的舞乐,不戴假面具,分集体舞和个人舞两类,伴随作为演奏乐的雅乐而起舞。

(3)散乐

散乐是一种含杂技、魔术、曲艺、歌舞的综合艺术,以滑稽、卑俗的演技为主,与舞乐为贵族阶层所享受相比,它更为庶民阶层所接纳,是一种大众的娱乐。

散乐得到渐次的普及,在各种祭祀仪式上演出。朝廷还专门设立散乐户,教授此艺。

3总结

传入以中国为主的大陆伎乐、舞乐、散乐等,与日本本土原始歌舞、神乐结合,促进了古代日本艺能的迅速形成和发展。

★本章小结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最先是采取全面移植的办法。结果,日本古代文化开出了灿烂的花朵。另一方面,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又注意传统文化的承传。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化,在和汉文化的对立与并存中前行,同时,吸收中国文化是与日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的,这为其后探求两种文化的调和与发展,将吸收过来的中国文化实现日本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积极移植大陆文化,但自古以来日本传统的民族文化并没有衰微,相反,将大陆文化的刺激作为一种活力,促进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这是7、8世纪日本文化发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