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2.记忆的特征

(1)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表现在: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主动的编码;

对外界的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对人有意义的信息容易记住;

记忆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外界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有联系时,容易记住。

3.记忆的作用

记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经历过的信息保存起来,成为我们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基础。

(1)记忆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关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过去经验对知觉、解决问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记忆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动作,语言,思维等等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经验的积累依靠的是记忆。

(3)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4.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的,可以区分为前后联系的一些阶段。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1)信息编码(encoding)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信息编码又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的信息必须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融入旧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获得和巩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当事物与人们的需要、兴趣、情感密切联系时,尽管只经历一次,人们也能牢固地记住它。

(2)存储(storage)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存储是信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的存储就没有记忆。

(3)提取(retrieval)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call)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5.记忆的种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又称作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土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

内隐记忆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虽然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却发现,这些词仍对病人的测验成绩有影响。说明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记忆,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了出来。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地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a.加工深度

内隐记忆不受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受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

Graf等(1984)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进行记忆。很显然,单词喜好度的评定和字母检索作业相比,要求被试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加工。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再认出刚才学过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外显记忆;而对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则要求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b.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Tulving等人(1982)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词干补笔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 ”,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c.记忆负荷量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Roediger(1993)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d.呈现方式

Jacoby(1981)等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e.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通过词干补笔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6.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生理基础

关于记忆是否与大脑的特定部位有关,存在一些研究理论。

非定位说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Lashley,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不是大脑皮层上某一特殊部位的机能。

定位说

记忆的定位说认为,记忆是由大脑的特定区域负责的。对动物进行脑切除手术的结果表明,大脑前、后联合区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当动物的海马受损伤后,将难以形成新的短时记忆,不能学习新的技能。研究还表明,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而两侧颞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类的描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脑功能区可能有差异。他们让一些海马受到损伤的病人学习从镜子中阅读单词,病人在三天内就学会了,病人可以形成新的程序性记忆—即怎样完成某一活动或任务的长时记忆,但是病人却记不得他们曾经学习过这一任务,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形成新的描述性记忆—即关于一些事实的长时记忆。这说明程序性记忆的生理机制可能不是海马,而是别的脑组织,如小脑。

SPI理论

近年来在记忆的研究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SPI是串行、并行和独立的缩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SPI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他们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这5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顺序。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该理论的假定:

a.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可以在下一个系统中进行编码;

b.存储是并行的。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

c.提取是独立的。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

SPI理论系统总结了记忆研究的大量成果,并且提出了一种整合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释已有的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它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突触结构

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由于涉及到结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这种突触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深刻地存储在大脑中。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突触内的结构和生化变化使信息更容易在神经元间得到传递,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增加了。

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作用后,这种神经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这一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如果破坏了反响回路,可能引起“遗忘”。

长时程增强现象

突触的传递效率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出现长时程增强(LTP)现象。例如海马在短暂的高频刺激后,海马神经回路中的突触传递效率增大,而且这种增大可以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在大脑新皮层也同样存在这种LTP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刺激能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这种刺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增强的形式保留下来,这就是记忆。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核糖核酸

科学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个体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从而达到记忆效果。

脑内代谢物和记忆

研究发现,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一些研究表明,当对正常人注射某些阻断药物时,这些正常人会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的记忆衰退症状,而对记忆减退的人注射某种化学药物,可以使其记忆力得到改进。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又称作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能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时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除视觉通道外,听觉通道也存在感觉记忆。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1)感觉编码

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其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保存的时间短暂,但在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消失之后,它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可能性。感觉记忆有较大的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

视觉的感觉记忆叫图像记忆。这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并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斯伯林(Sperling,1960)利用实验证实了视觉器官的这种编码能力。莫瑞(Moray,1965)等人的研究发现,除视觉通道外,听觉通道也存在感觉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被称为声像记忆。

斯伯林设计了局部报告法。他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试呈现12个英文字母:呈现时间为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如上排用高音、中排用中音、下排用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相应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局部报告法)。由于三种声音的出现完全是随机安排的,因此被试在声音信号出现之前不可能预见要报告的是哪一行。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根据被试对某一行的回忆成绩来推断他对全部项目的记忆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这比采用整体报告法几乎增加了一倍。由此,斯伯林认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感觉记忆的存储

感觉记忆存储的时间十分短暂。为了研究它是如何随时间而迅速变化的问题,斯伯林变化了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发现,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时,回忆率下降到75%,信号延迟到300ms后,回忆成绩下降到55%,当延迟超过0.5秒后,局部报告法的成绩就接近整体报告法的成绩了。当字母表中的字母数为6时,局部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的成绩差别不大;而当字母表中的字母数上升时,两者的差别就很明显了。

对声像记忆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声像记忆的容量要比图像记忆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要比图像记忆长,可以达到4秒钟。

(3)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相反,那些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由于没有转换到短时记忆,很快就消失了。

3.感觉记忆的特征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钟,如果不予注意,瞬时记忆的信息便很快消失。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0.25~1秒,声象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一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信息的瞬间登记和急速消失是使感觉记忆保持高度效能的条件。

(3)容量很大。感觉记忆的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结构特征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听觉编码是主要形式。

(2)短时记忆编码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大脑的觉醒状态、组块策略和加工深度。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研究表明,记忆广度的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7±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

加工深度。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1)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复述包括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很短,如果得不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遗忘主要是干扰信息引起。

(2)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方式可能有三种: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和完全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是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的搜索(肯定判断)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短。

完全系列扫描是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斯腾伯格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3)短时记忆的遗忘

遗忘进程。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存储的时间也很短暂,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将信息保持大约15秒到30秒,随后就迅速遗忘。

但是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的干扰造成的。通过控制项目间的间隔时间和项目数来证明的。

4.短时记忆的特征

短时记忆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研究表明,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

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以组块为单位。

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

(3)短时记忆以言语的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4)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5)短时记忆的痕迹具有随时间的延长而自动消退的特征,但如果受到继续注意或复述,信息就可以进入长时记忆。总之,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

5.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亦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英国学者Baddeley和Hitch(1974)提出“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以代替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并认为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1)中央执行系统。主管工作记忆信息的流动方式,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该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起着注意系统的作用,但是其认知加工资源有限。

(2)语音环。主要采用串行加工的方式,通过语音编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该子系统由语音储存和发音控制加工两部分组成。

(3)视觉空间暂存器。主要采用表象的形式对视觉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包含视觉元素和空间元素。

后两个部分是从属系统,具有信息特异性。工作记忆这一术语的使用,往往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关系密切,应区别对待。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长时记忆一般按照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和主观组织等方式进行编码。

(2)长时记忆的编码过程

长时记忆的编码过程分为长时记忆的习得和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

长时记忆的习得

识记是长时记忆习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a.依据主体有无明确的识记意图和目的,是否付出意志的努力,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又称不随意识记,是指主体事先没有识记的意图和目的,无需付出特别的努力,更不需采用任何识记策略和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长时记忆库中的。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策略和方法,经过特殊的努力而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识记占居主导地位。

b.根据所要识记的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例如,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等等。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智力加工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在识记的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

所谓组织加工就是将材料加以整合,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种过程称为组织加工。对识记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

a.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Paivio)提出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说。他认为识记一件具体事物,可出现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比如,一块手表,我们既可以用一块有特定形状的手表的心理图像去表征它,又可以用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来描述它—“手表是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表象编码,后者是语义编码。

b.以自然语言为媒介的组织加工

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为便于存储的东西。这种编码方式,在记忆无意义音节时经常使用。

例如,学习外语单词时,根据发音和词义,可先从我们的自然语言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词作为媒介,进行语义编码,回忆时先提取中介词,然后解码,就可把原单词再现出来。

c.按语义归类的组织加工

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在自由回忆的实验时可看出这种加工倾向。

d.主观组织

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e.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组织加工

1972年鲍尔(Bower)进行了对偶联合的学习实验。研究表明,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加工组织也是有效记忆的一种编码。

(3)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除了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外,对材料的加工深度也影响记忆的效果。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研究发现,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但是,另一些实验证明,由于有组织活动的参与,自动编码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就主体而言,首先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记忆的效果越好。

加工深度

由于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记忆的效果不同。加工深一些,记忆的效果也要好一些。

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并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

材料的数量、性质和内容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过多。巧妙地使用记忆术也是改善记忆,提高识记效果的有效措施。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1)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如下:

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效果好。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d.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制作卡片、记笔记等。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

a.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相似的材料容易混淆,数量多影响再认。

b.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越长,再认效果越差。

c.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不熟悉的材料,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帮助再认。

d.个体的期待。

e.人格特征:场独立性的个体比场依存性的个体有更好的再认成绩。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影响回忆的因素有:

a.联想:联想是回忆的基础,联想遵循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等规律。

b.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c.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在回忆过程中,借助表象和词语的双重线索,可以提高回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回忆和再认没有本质区别,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得较早。

4.长时记忆的特征

长时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1)记忆容量非常大,可随时提取。

(2)保持时间长。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

(3)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即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例如,学过的知识不能回忆起来;一个熟人的名字一时叫不出来等。它与信息的保持有关,也与信息的提取有关。

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2)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根据遗忘产生的原因,把长时记忆的遗忘分成痕迹性遗忘和线索性遗忘。前者指记忆痕迹因脑中代谢过程的不断进行而受到消磨直至最后消失造成的遗忘;后者指因缺乏适宜的提取线索而造成的提取失败。

2.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他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速度较快,此后逐渐减慢,并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根据这个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将实验上的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1-10所示)。从图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后来很多人重复了他的实验,所得结果和艾宾浩斯的结论大体相同。

随后的大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遗忘过程的规律,例如,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快,有意义的材料遗忘慢;运动性记忆在充分巩固后不易遗忘;形象性材料不易遗忘;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会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学习较长的材料时,首尾部分遗忘较少,中间部分遗忘较多;在短间隔时间里学习两种相似材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分散复习较集中复习更能减少遗忘等。

图1-1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对遗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

(1)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说法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痕迹有随时间而衰退甚至消失的现象。有些实验已证明,即使在短时记忆的情况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2)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压抑说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这是前面两种理论所没有涉及到的。因此,尽管它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也仍然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理论。

(4)提取失败

有的研究者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4.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他利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法为方法,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2)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质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很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遗忘就较慢。

学习的程度。对识记的材料达到刚好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研究发现,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好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材料的顺序对回忆系列材料有重要影响。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