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学习目标】
1.识记教师角色的类型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2.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3.熟悉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成分;
4.了解教育机智的影响因素和表现方式;
5.理解角色、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教学风格等基本概念;
6.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学效能感、结果预期、效能预期、教学反思、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等基本概念;
7.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影响并能用实例说明;
8.理解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9.能够剖析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并说明它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核心讲义】
一、教师的社会角色
1.角色及教师角色
(1)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2)教师角色
①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②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③榜样和模范公民;
④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⑤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3.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1)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①角色认知阶段;
②角色认同阶段;
③角色信念阶段。
(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①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②树立学习榜样;
③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二、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教学效能感
(1)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2)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③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4)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
2.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2)教学反思的过程
①具体经验阶段;
②观察与分析阶段;
③重新概括阶段;
④积极的验证阶段。
(3)教学反思的成分
①认知成分;
②批判成分;
③教师的陈述。
(4)教学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
②详细描述;
③实际讨论;
④行动研究。
3.教学监控能力
(1)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①计划性与准备性;
②课堂教学的组织性;
③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
④沟通性;
⑤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
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⑦职业发展性。
(3)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
①能动性;
②普遍性;
③有效性。
(4)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与作用
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化形式,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是其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行为为中介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5)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①从他控到自控;
②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③敏感性逐渐增强;
④迁移性逐渐提高。
(6)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及技术
①角色改变技术;
②教学反馈技术;
③现场指导技术。
4.教育机智
(1)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2)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①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②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③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3)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①善于因势利导;
②善于随机应变;
③善于对症下药;
④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三、教师威信与师爱
1.教师威信
(1)教师威信的涵义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2)教师威信的形成
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②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③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
④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
⑤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3)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①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2.师爱
(1)师爱的涵义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2)师爱的特征
①职业对象性;
②原则性;
③广博性。
(3)师爱的心理功能
①激励功能;
②感化功能;
③调节功能;
④榜样功能。
(4)师爱的表现形式
①关怀和爱护学生;
②尊重和信任学生;
③同情和理解学生;
④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经典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教师威信的形成,有多个因素在起作用,下列不属于作用因素的是( )。
A.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
B.教师良好的仪表和生活作风
C.教师对“差生”比对“优生”更关心
D.教师言行一致
【答案】C
【解析】有威信的教师在性格特征上严肃认真、善良、机敏、富有同情、公正、有耐心、镇定、坚毅、果断、言行一致;在工作作风上,保持一贯性;能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在道德上没有被指责的缺点;对学生循循善诱,当学生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有不合于教育目的的表现时,教导的方式是以启发诱导为主,把教育上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需要;在教育有问题的学生时能适时地抓住转机,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变;处理矛盾时能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但防止激化;平时工作中注意避免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和不合理的要求,不凭主观臆测办事,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冷嘲热讽。
2.教师实现其中心角色的主要途径是( )。
A.教学
B.参与学校管理
C.科学研究
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3.某教师认为,“学生骨头轻,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具有这种观点的教师最可能的领导类型是( )。
A.仁慈专断型
B.放任自流型
C.民主型
D.强硬专断型
【答案】D
【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和强硬专断型。其中强硬专断型教师的领导特征是: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要求学生立即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遵守严厉的纪律;认为表扬可能宠坏学生,所以很少给予表扬;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由此可见,题干中的老师应属于这一类型。
4.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 )。
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B.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自我强化能力
D.教师的自我校正能力
【答案】A
【解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5.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 )。
A.教育管理
B.教育创新
C.教育威信
D.教育机智
【答案】D
【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6.下列不属于师爱特征的是( )。
A.职业对象性
B.原则性
C.稳定性
D.广博性
【答案】C
【解析】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具有三个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和广博性。
7.教师教学反思的成分不包括( )。
A.认知成分
B.思维成分
C.批判成分
D.教师的陈述
【答案】B
【解析】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成分。
8.(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A.教学效能感
B.自我效能感
C.自我控制感
D.自我统一感
【答案】B
【解析】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9.(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A.教学反思
B.教学监控
C.教学计划
D.教学设计
【答案】A
【解析】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0.(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A.教学反思
B.教学监控
C.教学计划
D.教学设计
【答案】B
【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教学监控具有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的特点,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11.张老师每次和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都会充满自豪感。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
A.教师职业角色认知阶段
B.教师职业角色认同阶段
C.教师职业角色信念阶段
D.教师职业角色内化阶段
【答案】C
【解析】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其中,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12.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之后,( )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A.教学监控能力
B.教学反思能力
C.教师的威严
D.师爱
【答案】A
【解析】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善于计划、评价、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的学科知识也许与高水平教师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们关于教学和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表现出较低的教学监控能力。这说明,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二、填空题
1.教师的特殊功能是(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答案】传授知识
2.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 )和( )。
【答案】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3.角色亦称( ),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答案】社会角色
4.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包括:( )、( )、( )。
【答案】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5.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 )。
【答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6.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包括( )及( )等。
【答案】价值观;自我概念
7.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 )、抽象的重新概括、( )。教师借此来提高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教学能力。
【答案】具体经验;观察分析;积极的验证
8.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具有( )、( )、( )的特征。
【答案】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9.(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答案】教育机智
10.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 )、美感和( )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答案】理智感;道德感
11.师爱具有( )、感化、( )、榜样的心理功能。
【答案】激励;调节
12.教师的(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答案】威信
13.( )技术的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
【答案】角色改变
三、简答题
1.简述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答: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具体如下:
(1)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2)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3)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4)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2.高等学校教师同时扮演着哪些角色?
答:高等学校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高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高校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3)榜样和模范公民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们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无疑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表率,在学生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每个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和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品质,培养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且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特别是对自己教学的研究,要掌握一定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而且还要成为教育理论家。
3.如何促进教师角色形成?
答: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树立学习榜样
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树立榜样时要注意:首先,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榜样的示范行为是可学习的,可模仿的,不宜标准太高或难以学习;其次,榜样的示范行为应具有可信任性,真实有效;再次,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在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一个社会是否尊师重教,一个学校是否能人尽其才,是影响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心理需要则是其主观因素。长期的教育实践会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社会角色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各级各类需要,但每种需要的强度及相互关系在各个教师身上的反映是不同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的要求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心理需要。
4.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有哪些影响?
答: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教学效能对教师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很小,不管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和提高。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5.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有哪些?
答: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具体体现在下几方面: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具有学生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直接出面指导学生。
(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容易取得教师所期望的效果。反之,学生会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有系统影响的各种有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采用“言教”的方式;而在大量的师生之间无意识的日常交往中,除言教外,经常起作用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积极的影响如此,消极的影响也是如此。“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6.简述教师威信的形成。
答:教师是教育者,建立教师威信,对于形成正常的师生关系,建立正常学校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真正的教师威信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来建立,那样只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反抗。
建立教师威信还需要具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要有童心,即在教师心灵中保留有儿童心灵和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从生活到思想和儿童打成一片,从而获得教育儿童的条件。
(2)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特别要坚持公正。教师公正就是要求教师对于不同相貌、性别、智力、个性,对于不同家庭社会背景、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公正、平等、无私,不仅给学生道德心灵上以极其有益的影响,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而且大大有益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3)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还要具有自制力。自制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无论学生犯有多么明显的错误,又多么无理,也无论学生如何“顶撞”或“冒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允许也没有权利对学生发脾气,以致造成失去理智的感情发作。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立要同时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保证在工作过程中的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才会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大学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能力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答: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材、讲课与学生构成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必须具有高等学校的教育能力。大学教师根据每一个人的学科特点进入一定的教研室集体,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力量,研究教学与科研问题,讨论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的措施和方法,因而需要具备作为集体成员的社会心理因素和能力。大学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1)系统地掌握教材和讲课的能力
系统地掌握教材就是以高等学校教学理论为基础,对一门学科的教材预先进行全面的研究,形成有关这门课程的概念、定义、原则和法则的规律性系统;在规则、指令和证明手段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的周密思考,对教材的各个章节进行启发式的探索研究,采用专题论证的方式解决教学的关键或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表达形式、讲解的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考虑。
对高等学校教师讲课的要求是:内容丰富,有思想性、逻辑性、论证性、信息的新颖性、言语的表现力,并启发学生思考。
(2)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师讲课时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一种独白的语言,这种语言属于口头语言的一种(另外一种口头语言为对话语言),口头语言的特点是口语中的词和句子的发音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连贯地进行,词与词之间不能过分延长,否则会使听众理解困难;口语中的句子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适当地安排,以免影响言语的流畅。口语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利用言语的辅助手段和表情。独白语言比对话语言要求更多的预先思考,选择更恰当的词汇,内容上要求组织完整,注意主次和前后严密的逻辑连贯性和修辞的准确性,不能有语误,不能随时修正。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①口语有很强的表现力。在言语中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手段来表现言语的机能,人们对言语的影响进行着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感知与理解言语的语言特征。
②教师表达的言语应清晰易懂,信息不要过多。要给学生思考讲课内容的时间,使他们能把讲述的信息转换为表象和概念。
③教师讲课的语速每分钟不要超过60~70个词,学生才容易接受和理解。
(3)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需要经常观察和了解学生心理的活动状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的分配广度大,思维灵活,在教学过程中能从教材迅速转向学生,又从学生迅速地返回到教材,及时地不断改组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通过有争论的学术问题或理论与应用问题加强智力探索的讨论,通过讨论了解学生。
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
③注意学生的知觉、思维、情绪表现和意志行动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怎样记忆、理解,哪些部分容易掌握,哪些材料容易忽略或遗忘,是否善于抓重点和系统化。
④根据学生的情况考虑影响教学或讲课的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因此,了解学生有不同的水平,较低的水平是从学生的外部表现评价学生怎样听课,教师通过观察获得有关学生心理活动的信息;较高的水平是把复杂丰富的教材内容改组成简明易懂的方式,把难点分散开来,提高学生识记、辨析和概括的能力。
(4)组织才能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才能,周密地拟订教学工作计划,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完善课堂常规,准确地进行教学评价、统计、检查和总结,而且还要具有准确的时间感,使教学的全部活动有准备地按计划进行。有经验的教师具有组织学生班集体活动的能力,他们具备的心理品质有三:
①上课时注意的分配广,能照顾到全班和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能完成几件事情,包括自己的语言、学生的活动(如记笔记)、讲述的内容、学生的问题与时间分配等。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镇静,不紧张,有敏锐的观察力,熟练地掌握教材,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②思维迅速,能准确地判断情况,对刺激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保持精力充沛、充满信心、聚精会神的精神状态。而精神迟钝、萎靡不振、忧心忡忡、注意力分散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精神涣散,组织松懈。
③记忆品质的准备性,随时能从知识的贮备中调用所必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灵活、机智的教育才能。
2.请论述师爱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及表现形式。
答: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和表现形式分别如下:
(1)师爱的心理功能
①激励功能。教师的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评价,一种社会性认可。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人格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这种情感会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心理作用,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
②感化功能。教师的爱表现为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教师以爱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使他们情操受到陶冶。师爱的这种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难以替代的。
③调节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使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师爱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声。这样教师就更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④榜样功能。教师的爱通过双向交流,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依恋等情感,并进一步诱发他们学习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品质,使教师成为榜样和楷模。
(2)师爱的表现形式
①关怀和爱护学生。真正关怀学生,是师爱形式的起点。爱护学生,是指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一切积极的因素,抑制其消极不良的因素。
②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与信任是紧密联系的,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教育帮助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③同情和理解学生。同情特指教师要对那些缺少天赋、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或者学习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等的同学表示关心和同情。理解是一种理智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理解学生首先是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并透过现象去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
④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热情期望,这是师爱真实自然的流露。它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使师爱具有了明确的性质和目的,使师爱超越了一般情感的范畴。
3.谈谈您对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的理解。
答:(1)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如有的教师虽然家庭里出现了一些变故,但是在课堂上,他却能控制住自己的消极情绪而正常地讲课。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如有的教师讲课中发现学生不能理解所讲内容,便立即更换一种更适合的方式来教学。这两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根据教学监控作用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的、具有广泛概括性和整体性的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2)每个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不同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其总体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从他控到自控
他控是指教学活动为外界所左右;而自控是指教学活动是由自己自主地调节管理。在教学监控能力获得发展之前,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是受制于外界环境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依据“书本上怎么写、专家怎么说、领导怎么要求、同事怎么做”被动地、甚至是机械地进行教学,一旦脱离开书本,没有其他人的指导就束手无策了。随着各方面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学监控经验的日益增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便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了。这时在教学活动中,书本和专家的指导和监督由主导作用变为辅助作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发挥并起主要作用。可见,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呈现由他控向自控发展的趋势。
②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在教学监控能力开始形成时,教师的监控行为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随意性。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教师们可以开始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监控活动了,能够注意到自己教学的进程,能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完善。随着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外界专家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最终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需要再作意志的努力,就能随机应变地进行自我反馈和调控。同时,整个教学监控过程极为简捷,少有多余的步骤和环节,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反应迅速地做出评价和反馈,并能迅速而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总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不自觉一自觉一自动化”的变化过程。
③敏感性逐渐增强
教学监控的敏感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灵敏程度。它一般包括对教学情境中各种线索变化的敏感性和对在不同情境下最适合的教学策略的激活与选择的敏感性两个方面。前者直接决定教师进行教学监控的信息反馈水平,后者则与教学监控能力中的调节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述一个或两个方面的敏感性差所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具有所学学科的知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为何、何时、何地使用何种教学方法、策略的知识,而这与教学监控中的敏感性是密切相联的。因此,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敏感性的不断提高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
④迁移性逐渐提高
教学监控能力的迁移性是指教师教学监控的过程和方式可以从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迁移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其他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将以往的教学监控的经验有效地应用于目前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迁移能力;而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他们可能并不缺乏教学监控的知识和经验,但在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却不能有效地借鉴和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随着教师教学监控迁移性的提高,他们将以往教学监控的过程和方式恰当地运用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加。所以,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