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第一篇 政治常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例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答案】B
【解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列宁曾经指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即他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像”;“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即“感觉和思想”产生“物”,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因此B项正确。
3.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1)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例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C.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答案】C
【解析】由“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知,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句话体现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有两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C项正确。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4.辩证法
(1)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a.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向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统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例3】“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是指湍急的河流下,必有深潭;高高的山岭下,必有深谷,“激湍”与“深潭”相对,“高丘”和“浚谷”相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A项正确。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单地说,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要求我们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不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抓关键、看主流。
③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形式)
a.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b.关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c.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内涵不同
辩证法指对世界联系的、发展的看法;形而上学指对世界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法,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注意】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
②判断是否为辩证法
a.是否是联系的观点(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b.是否是发展的观点。
【例4】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正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辩证法思想。
5.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例5】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说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实践活动(“神舟”号系列、“天官一号”对太空的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太空的也会不断发展,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②错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技术手段制约,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④错误,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的基本规律
①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例6】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列成语中,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对症下药
D.按图索骥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均是理论联系实际。D项,“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则是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例7】“拔苗助长”与“庖丁解牛”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的道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答案】D
【解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D项正确。
二、毛泽东思想
1.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和中期,即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党内一度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5.毛泽东的主要著作
(1)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
(2)1926年《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3)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重要主张: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
(4)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5)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重要主张: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7)1937年8月《矛盾论》
(8)1938年5月《论持久战》
(9)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三个主要法宝的著名论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0)1939年《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1)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
(12)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
(13)1945年《论联合政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1)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
①开始形成: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②进一步发展: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③基本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④形成科学体系: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想。
⑤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科学发展观
(1)指导思想的确立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2)内涵
①第一要义: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
a.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c.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例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B.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D.发展 统筹兼顾
【答案】A
【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A项正确。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实事求是;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④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解放思想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
(3)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理论创新的要求:
①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③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4.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