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

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逆向社会化。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

家庭

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b.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人的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c.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学校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包括:

a.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学校中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学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它不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b.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地方,包括:

a.活动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儿童可以独立、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b.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这些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等。

工作单位

a.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b.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3.如何理解“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特征?

答:从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各种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持续性的消解或重组,它们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地衰落或转变,相对而言,当代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或“个体化的社会”。

个体化社会主要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和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并且,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也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使得社会生产体系呈现了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新的劳动和分工趋势,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群体、年龄和性别这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项。

(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借助计算机、网络、传媒等新技术,劳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劳动弹性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随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各种形式的短期就业、临时就业或自雇用越来越成为常态。

与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变迁相应的是,以往集体化和组织化的社会景观正在被改造,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作为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个体,我们的生活境况、劳动就业、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因人而异,集体性的记忆、命运、经验图式、行动方式愈趋淡化,人们也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大型的集体化和组织化社会渐行渐远,“个体化社会”成为最新的生活动向。

4.怎样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答:(1)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2)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社会个体首先要进行社会化,习得社会生存的技能以及基本规范;这是个体在个体化之前的基本条件。

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发展和提升。个体化是随着当代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而产生的,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人们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

5.个体化有哪些重要机制?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答:在人的个体化过程中,贯穿着一些基本的机制。把握这些基本的机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过程的规律性。

(1)个体化主要有以下重要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2)个体化是现代社会下的产物,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个体越发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而传统社会化主要是个体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很难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这些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