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客户经理)专业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再生产。要实现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就必须使社会主义生产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因此,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典型特征就是扩大再生产。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产业结构的内涵对产业的划分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产业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标准。经常采用的分类方法有:

(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简称。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1)消费结构;(2)资源结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二大类,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四种类型;(3)投资结构;(4)科学技术进步;(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6)产业间关联方式。

3.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地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途径。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关系不合理和低级现象,这突出表现在:(1)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3)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等。

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短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则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

又称国民总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在于,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公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所有人员(包括本国、外国的企业及成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由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此,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还要进行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次分配,有下列原因: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国家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体系。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总是同数量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增长如果仅仅使少数地区或少数富人获利,或是通过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取得,都不能算作经济发展。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经营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在现阶段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一种客观必然,这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

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力争到2010年使科技进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

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有其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