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781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5题,各4分,共20分。请用中文回答)
1.政府再造
答:政府再造是指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使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非官僚化并且具有创新精神与活力、以市场及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政府。政府再造的本质乃是通过再造工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府再造的内涵主要包括:①政府再造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②政府再造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的公共部门。③政府再造是使政府具备能够应付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不仅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还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再造的显著特征是试图将政府塑造为企业型政府。
2.绩效评估
答: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组织内部公务员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绩效评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内涵:①微观层面的测评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②中观层面是测评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③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门或狭义上指政府的绩效的测评,即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中的各类公共组织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开展的战略规划、甄选录用、职业发展、开发培训等多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4.公共责任
答: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提高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狭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而这一责任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层次结构,一项责任可能既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又是伦理责任,或者既是政治责任,又是伦理责任。
5.工作丰富化
答: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 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都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这样员工会承担更多重的任务、更大的责任,员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还有对工作绩效的反馈。工作丰富化设计要遵循一些原则:①给员工增加工作要求;②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③赋予员工工作的自主权;④不断和员工进行沟通反馈;⑤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在工作丰富化方法的实践中,常用的有这样一些方法:①实行任务合并,让员工从头至尾完成一项工作,而不只是承担其中的某一部分;②建立客户关系,让员工有同客户交往的机会;③让员工而不是别人来规划和控制他的工作,自己安排上下班时间和工作进度。
二、简答题(5题,各6分,共30分。请用中文回答)
1.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答: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者来自于广泛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因此,它的基础更扎实,并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3)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4)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5)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从经验中汲取出知识),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这就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囿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
(6)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2.合作网络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治理理论体系有三条不同的研究途径: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与合作网络的途径。合作网络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政府管理与公民社会这两种研究途径。合作网络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出现在管理公共事务的大舞台上,这些非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联结起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即网络关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集体行动。因此,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
合作网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1)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②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
③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的共同原则、规范、协议、程序、组织和机构。
全球治理虽是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但它并没有否认民族国家政府或次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而只是强调大量的非政府组织也处在权威空间之内。
(2)民族国家的治理
政府由于自身资源条件的约束,不得不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各种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非政府行动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政府的任务在于借助合作网络来“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这些合作网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政府间合作网络。很多公共事务不是单一的行政辖区所能解决的,像污水处理、废物排放、公共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公共事务的解决就需要多个辖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和联合行动。这些努力和行动使政府间关系逐渐由原先的纵向权力划分演变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政府间合作体系。
②政府项目执行网络。集体行动需要通过政策产出来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供给决策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政府并不一定要通过科层制来亲自提供产品,而可以通过服务网络来执行供给项目。在当代国外行政改革中,合同外包是建构政府项目执行网络的主要方式。
③公私合伙网络。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来共同从事公共基础建设,一起承担公共事业责任。常见的方式有:财政补助;公私合营企业;特许经营权。
(3)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社区合作网络的兴起与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进程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大政府”模式的失败和公民社会部门的迅速发展,一度萎缩的社区部门又重新崛起,不断扩展公共职能,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治安、学校教育、幼儿教育、废品回收、环境保护、社会救济、医疗保健、工作培训、物业管理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部门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促成公民与政府进行合作。
①志愿服务。即由社区发动公众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②利用各种非营利组织或私营机构来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常见的方式有组建农民合作社、信托联盟、住宅公社、社区学院和社区发展公司。
③消费者控制。这常常发生在俱乐部产品的供给中。当政府统一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社群的不同需求时,这些社群就可能自己组织起来,自行寻找有效的供给方式。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就是“消费者控制”的很好例证。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社区治理并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政府部门主动建构的结果。在英国,地方当局就扮演着“社区领导者”的角色,要引导社区部门、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在执行社区项目时与其他行动者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即使政府把公共服务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交给社区后,政府的责任也并非就此结束。保证社区部门满足社区民众的公共需要,仍是掌舵型政府的主要职责。
3.在等级控制模式下,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特征。
答: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式。
在等级控制模式下,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在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体现为层级隶属关系。层级化是指各级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从上到下保持一定的数额,采取层级控制管理,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管理范围逐渐缩小。中央通过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决定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中央下达的计划任务。因此,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关和附属物,成为中央计划的执行者。
(2)在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中央预算不仅集中了绝大部分的财政资金,而且完全控制着地方预算的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中央负责再分配资源,满足社会的各种利益要求,地方政府仅是一级财政核算单位,而不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财政资金管理实体。在事务管理权限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突出地表现为命令与执行、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干部管理权限方面,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等级控制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以纵向的上下级关系为主,地方政府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横向联系。地方完全隶属于中央,其主要任务是服从并执行中央的计划安排。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等主要资源均控制在中央各部手中,地方政府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地方政府间缺乏联系与合作的物质基础。
4.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
答: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政府改革的需要
政府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巨大的财政压力和行政压力,积极干预政策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况,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遭到质疑,政府服务的不断扩张已经超出了公众支付相应款项的意愿,公共行政方式需要进行根本性变革,政府放权社会成为必然。第三部门是承接政府原有的部分社会职能最理想的单位,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
自由资本主义造就的资本垄断局面让人们看到了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缺陷,凯恩斯主义动用政府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又让人们了解了政府干预也不是万能的。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由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共同完成的,而市场和政府之间存在的空隙需要由第三种力量来填补——这就是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也是第三部门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的原因所在。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第三部门所从事的活动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福利主义”而转向填补市场和政府都不愿做、没有做好或不能做的社会发展空白领域,如环境保护、消除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等。在这些领域中,第三部门有时表现得比政府更加优秀、更有效率,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社会对第三部门的优势形成了新的共识。
(4)第三部门自身在不断成熟
第三部门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规范、营销战略、治理思路等。这些做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创造力,取得的行为效果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第三部门在不断成熟,也在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第三部门原有的非正式性、分散性的组织体系。在当代,基层的第三部门组织与全国性的第三部门乃至国际性的第三部门组织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第三部门之间以及第三部门与其资助者之间都能进行网络化沟通交流。这大大提高了第三部门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随着学术界对第三部门的研究不断深入,第三部门的社会价值、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都得到了提炼和宣传,第三部门的专业人才得到了系统的培养、训练,第三部门的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总之,学术界对第三部门的研究扩大了社会对它的了解,使其在筹集资金、提供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便利条件。
5.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
答:制定决策是管理的本质,其制定过程包括八个步骤,如图表7-1所示。
图7-1 决策制定过程
(1)确定一个问题
每一项决策都始于一个问题,即现有状况和预期状况之间的不一致。问题的确认是主观的,有效地确定问题非常重要,但并不容易。
(2)确定决策标准
一旦管理者确定了一个问题,就必须确定决策标准。决策标准对问题的解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决策者都有一些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即便这些标准并没有明确的阐述。
(3)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
决策标准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决策者必须为这些标准分配权重,以确定它们在决策时的优先考虑顺序。
(4)形成各种备选方案
决策者需要发挥创造力,列出各种切实可行的备选方案。这些方案只是被列出来,还没有得到评估。
(5)分析这些备选方案
一旦确认了备择方案,决策制定者必须认真地评价每一个备选方案,即将其与决策标准进行一一比较。经过标准及权重的比较后,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就明显了。
(6)选择一个方案
在步骤5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备选方案,或者选择步骤5中获得最高分的方案。
(7)实施该方案
决策者把方案传达给那些受影响的人并获得他们的认同,将决策付诸实践。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对环境进行重新评估以发现是否存在任何变化,尤其是面临一项长期决策时,管理者应考虑使用的决策标准、形成的备选方案以及作出的最终选择是否仍然最好,环境是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需要重新评估。
(8)评估决策的效果
决策制定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评估该项决策的后果或结果以检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可能指引管理者重新实施某个先前的步骤,或者重新开始整个决策过程。
三、英汉互译(2题,各10分,共20分)
1.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答: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is the crisscrossed network relationships which is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which not only includ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ngitudinal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but also includ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t the same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t the same level which has no administrative subordination relations.
2.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the shared values,principles,tradition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that influence the way organizational members act. In most organizations,these shared values and practice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and determine,to a large extent,how things are done in the organization. Even though individuals may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s or work at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they tend to describe the organization’s culture in similar terms. That’s the shared aspect of culture.
答:组织文化是对组织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共享价值、原则、传统以及行为方式的总称。在大多数组织中,这些共享的价值和原则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中事务的完成方式。尽管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背景或在不同的组织层次工作,他们也倾向于用相似的术语描述组织文化。这便是文化共享的方面。
四、论述题(2题,各20分,共40分。请用中文回答)
1.联系实际分析现阶段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并谈谈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答:(1)现阶段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伦理性不等于现实的公共管理伦理。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的体制的作用削弱了,新的体制还在建立过程中。因此,公共管理伦理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类型:
①权力交易。权力交易是权力再分配过程中的以权换权,即谋求权力的最大化。政治腐败和司法腐败就常常表现为权力的滥用和非法交易。在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买官鬻爵,用金钱贿赂上级领导以谋求职位的提升现象,这是权力交易的一个表现,也是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重要体现。
②渎职失责。渎职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者不尽职责;失责是享有一定权力的人对自身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无视和糟蹋。在我国,有的公共管理人员对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敷衍塞责、玩忽职守,徒有虚名、实有其利,不尽其责等现象,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③权钱交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形成和发育时期。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经济腐败、寻租行为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以权谋私、渎职犯罪等行为,是行政运作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公共管理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的典型反映。义务和责任是公共管理的表征。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是公共管理伦理的核心。忘记或放弃责任,就会恣意妄为。掌权者的德性如何,是权力是否会腐败的重要因素。
(2)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措施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①加强公共管理伦理教育
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知、行政情感、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伦理的状况。因此,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使行政系统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的公共管理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行政文化建设,要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教育、培训的过程:
a.加大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力度,提高公务员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认知水平,使公务员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管理伦理是为政之本。
b.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并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本职的行政工作结合起来,切实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行政实践。
c.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自律意识,道德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自律是内在的约束机制,只有提高自律意识,才能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d.公共管理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内在地显示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②强调公共管理伦理立法
公共管理伦理立法,是指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地位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道德良心作为软件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体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所以,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制约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负效应和被滥用的现象。
③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
在民主政治中,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是公共责任的行为,应当面向整个公民社会而不是一部分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发展这种公共政治传统是消除公共生活中私人化倾向和无契约、无承诺、无准则的行为倾向的基本方法。促进社会成员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和参与,加强公民的政府责任意识,尤其在行政系统的输入方面要强化,民众不仅仅是行政系统输出方面的被动接收器,而且应该在输入与输出双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公民社会应当创造出更多的途径和机会,例如社区与团体的讨论,以及公共媒体上的讨论等,鼓励社会成员关心并参与有关重要的公共管理的讨论,从而对重大的公共决策发生影响和进行民主的干预与监督。
要特别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监督,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的优势。正确的舆论表达着社会和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意志;社会舆论主要通过对某一行政行为的褒贬向有关成员传达社会反应,指明行为准则,引导行为方向,从而起到规范行政行为方式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精神力量”,促使行政人员遵循最起码的行政道德秩序。
2.分析说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
答:集体决策是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的,集体决策是指由多个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进行决策,同时,该决策小组对其所做决策的后果负责的一种决策方式。当然,在这种决策集体中,有一个组织的负责人,但他不是最高决策者,只不过是决策小组的组织者。集体决策的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
(1)集体决策的优点
①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两个人的智慧胜于一个人”,一个群体将带来个人单独行动所不具备的多种经验和不同的决策观点。
②产生更多的方案。因为群体拥有更多数量和种类的信息,他们能比个人制定出更多的方案。当群体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时,这个方面的优点就更为明显。多样化的“世界观”常常产生更多的方案。
③增加对某个解决方案的接受性。如果让受到决策的影响或实施决策的人参与决策的制定,那么他们将可能更为接受决策,还可能鼓励他人也接受这项决策,因为群体成员不愿违背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决策。
④提高合法性。群体决策的制定过程与民主思想相一致,因此,人们觉得群体制定的决策比个人制定的决策更合法。拥有全权的个体决策者不与他人磋商,这会让人感到是出于独裁和武断而做出决策的。
(2)集体决策的缺点
①消耗时间。组成一个群体显然要花时间,此外,一旦群体形成,其相互影响常导致低效,结果群体决策总要比个人决策花费更多的时间。
②少数人统治。一个群体的成员永远不会是平等的,他们可能会因组织职位、经验、有关问题的知识、他人影响的程度、语言、自信心等因素而不同。这就为单个或少数成员创造了发挥其优势、驾驭群体中其他人的机会。支配群体的少数人,经常对最终的决策有过分的影响。
③屈从压力。在群体中要屈从社会压力,从而导致所谓的群体思维。这是一种屈从的形式,它抑制不同观点、少数派和标新立异以取得表面的一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中的批判精神,损害了最后决策的质量。
④责任不清。群体成员分担责任,但实际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不清楚。在个人决策中,谁办事、谁负责,责任很明确。
五、应用题(2题,各20分,共40分。请用中文回答)
1.2013年4月18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新一届政府对公众的承诺,也是社会关注热点。
“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部分。如,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产生的出国费用、中央部门履行执法执勤等公务所需车辆的运行维护费用、来访外宾的接待费用等属于“三公经费”支出,是部门履行职能需要的支出,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而“三公消费”,如果因工作需要产生,应由政府财政负担;但公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费用,政府不能为他支出,也不能让企业或其他渠道代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让权力公开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剂。从2013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有哪些?
答:公共支出管理是高度具体化的公共财政管理,是对支出资金进行安排、拨付的具体管理活动。它与预算管理紧密相关。因此,在广义上,预算决策可被视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部分。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共支出管理服务于公共财政的总目标
公共财政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三大职能: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平社会收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这些职能转化到公共支出管理中,相应地形成了公共支出管理的三个主要目标:财经纪律(支出控制)、根据政策重心配置资源(“战略性”资源配置)和良好的运作管理。美国著名财政学家艾伦·希克将公共支出管理的目标归纳为:财政总额控制、分配效率和运作效率。但在他看来,财政总额控制不但包括支出总额,还应包括收入总额、收支差额及国债。亚洲开发银行的专家对公共支出管理的目标及具体内容还作过进一步的归纳。
②在实现经济与财政目标方面,存在两个子目标
a.宏观经济稳定,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决定总支出水平、财政赤字或盈余的规模以及融资及资金利用的方式;
b.有效的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根据资源水平确定支出、在各职能部门内外以及各项目与活动间进行资源配置。
③在管理目标方面,存在四个子目标
a.财经纪律,管理的基本内容是确保预算执行结果与最初的估计相一致;
b.提高效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在支出过程中实现经济性与效率,包括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行成本会计、竞争性招标采购等手段;
c.项目与工程管理,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使管理者拥有一定的运营灵活性,在具体的预算资源范围内实现预期目标;
d.财务披露,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就政府财政状况向决策者、管理者以及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
④在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目标方面,存在三个子目标
a.透明度,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按明晰的决策程序进行活动;
b.责任制,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要求责任人在具体规定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安排范围内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c.重视顾客,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政府的行政系统与程序在设计时应致力于满足各顾客群体(公众)的需求。
⑤公共支出管理还存在政治相关目标,这方面存在两个子目标
a.政治上的可接受度,即要争取社会对上述目标的认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b.公众参与,即向公众提供机会,参与特定领域的管理,如成立招标或承包委员会、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等。
(2)如何使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更加科学化、透明化?
答:若使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更加透明化和科学化,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完善预算管理。在预算方式上放弃“基数法”,采用绩效管理等先进方法,把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各地正积极推进“零基预算”,但需要结合实际。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进行绩效预算改革试点;要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使财政管理的公共性得到真正体现。
②明确收支标准。确定“三公经费”支出范围与支出标准,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率。
③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制定合乎市场经济要求和中国实际的政府会计准则,全面推行政府会计制度,无论在预算制定方面还是财政支出方面都要加强审计监督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
④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结合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实现公共财政管理信息化,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提高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管理驾驭经济的水平。
⑤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做好旧法规的废止与修订和新法规的制定工作,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原则、目标、范围、方式及补救措施等内容,规范公共财政管理行为。
⑥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计划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因此财政部门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对计划部门工作的事务性细化,财政管理不一定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社会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公众越来越关心人民创造的公共资源是怎么用的,用得值不值,有没有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
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政务公开,将政府的各项支出以公开的形式让群众知晓,努力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政支出监督。
2.据统计,微软公司以每年30%的利润增长,平均每个雇员的收入水平在25.7万美元(而普通公司员工的收入水平为1.7万美元),公司有220亿美元流动资金,股票价值总额有4140亿美元。可以说,微软公司是最近30年最成功的企业。
随着微软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系统变得缓慢而官僚化。第一,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因为决策层办事效率太低而辞去了他们的职务。第二,雇员们对公司的长远目标及战略方针并不了解,作为如此庞大的复杂系统和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微软公司似乎要往50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就是微软公司的雇员也不确定到底微软要往何处走!使人觉得讽刺的是,微软公司的广告语是:“今天你要往何处去?”很明显,连微软人自己都不知道。第三,微软公司几乎所有的决定,大到软件的基本特性,小到技术员在多长时间内回答顾客的问题,都要通过批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微软公司的问题说明其企业的领导层存在什么问题?
答: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微软公司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从微软公司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窥探企业领导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僵化,官僚化趋势明显,组织效率低下
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管理系统变得缓慢而且官僚化,高层决策效率低。甚至于微软公司几乎所有的决定,大到软件的基本特性,小到技术员在多长时间内回答顾客的问题,都要通过批准,下层人员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导致员工工作的机械性,公司领导层忽视了“社会人”的因素,把人当作机器来对待。
②缺乏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础,也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行政组织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由上到下,由宏观到微观地进行目标分解,依次确定各个子目标、分目标,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组织目标体系。
比如案例中所言,雇员们对公司的长远目标及战略方针并不了解,甚至微软人自己都不清楚该往何处发展,这是缺乏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所导致的结果。
③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置不科学
管理层次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应由工作量来决定。层次过多,公文旅行,手续繁杂,官僚主义滋生,不仅不利于行政机关本身的管理和职能的发挥,不利于信息沟通和传递,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层次过少,事务集中,也可能使行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数量。它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大或过小都影响管理效能。
案例中指出“随着微软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系统变得缓慢而官僚化”“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因为决策层办事效率太低而辞去了他们的职务”,显然这是因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行政领导层没有对行政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而导致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置不合理的结果。
④权责体系混乱不清。权责体系是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权责关系、指挥系统、运行程序、沟通渠道及各种机构、各个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内在联系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转。
⑤缺乏和下属员工的沟通
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层不只注重上级领导的看法和态度,更会关注下级员工的感受和看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引领,但更少不了下属员工的殷勤贡献。所以,企业的领导阶层应该加强和员工的沟通,体恤员工的感受,悉心听取员工对企业发展的看法和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案例中提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感到迷惘,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上级领导缺乏和下级员工沟通的结果。
(2)你有什么改进方法?
答:针对微软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①优化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良好的行政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保持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
在微软公司内部,要想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就必须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横向组织结构与纵向组织结构相结合,领导者的统一指挥同职能专业部门结合,吸收直线式和职能式结构的优点,扬弃部分缺点,使其互相补充、制约,形成网络型直线职能式结构。
②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目标反映行政组织的社会行为的方向,对具体行政机关来说,目标则反映本单位在整个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没有明确工作目标的行政组织都是不必要的。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与分目标、原则目标与工作目标组成的目标网,各个行政机关都以目标为导向寻求自己在组织大系统中的位置和发挥应有的功能。组织目标不明确,在外部将会造成消极行为或无所作为的行为倾向,在内部则将引发纠纷和冲突,混淆行政组织关系。
一个企业若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否则,企业就会像一只迷失道路的羔羊,到处乱撞;而且对员工来讲也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没有目标的组织只会造就一支涣散的团队。
③重视员工的作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优化组织结构,精简组织层级;明确权责范围,给予下级员工充分的自主权,提高组织运作的灵活性。形成专业分工,上级领导要放权下级,下级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上级领导完全可以不予干预,让其自己做决定。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上级领导可以摆脱琐事的困扰,提高办事效率。
④提升企业领导层整体素质
a.改善领导选拔机制,企业领导的提升不能只看任期时间长短,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测评;
b.要对企业领导层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注重对企业领导业务素质的培训,更要注重对其领导能力的提升;
c.还要注重提升领导层及员工的沟通能力,增强下属对领导层的信服力。一个合格的领导是可以将员工凝聚在一起,提升团队凝聚力的“领头羊”。
⑤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考评机制,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激励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员工为企业做贡献的激情和动力。
⑥塑造企业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关于是非、好坏和期望的综合观念形态。在实践中,价值观念整合关系到组织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组织成员的工作状态和进取精神,进而关系到组织的有效运转的能力和进步发展的活力。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塑造更是凝聚企业人员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