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北京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北京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论述题(70分)

1.微博传播的特点。

2.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

二、写作题(80分)

针对“走、转、改”写一篇800字以内的评论。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试题分析

一、参考教材(8本)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时评写作十讲》(曹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4.《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新闻传播学重难点50题》(中华传媒网)

7.《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资料推荐

1.《中国青年报》

2.《南方周末》

3.《参考消息》学标题

4.《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

5.各种微信账号如钛媒体、虎嗅网,以及北大老师的微博、微信平台。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及分值分布

主要题型分为:论述题,写作题。

(1)论述题(共2题,每题35分,共70分)

(2)写作题(共1题,共80分)

总分:150分

2.考试内容

围绕新闻传播学基础和综合热点来出题,包括:

(1)微博的传播特点,35分。

(2)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35分。

(3)针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写一篇评论,80分。

总分150分。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是北大继11年开始招生之后的第二次出题,是北大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出题模式的形成阶段,该年度试题集中突出了440出题的两个重点“新媒体”和“时事热点”,其中新媒体方面不仅涉及微博的传播特点,还涉及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本质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容传播方面的差异。

提醒考生对新的媒介形式的传播特点要有深入的研究,涉及新媒体的其它方面:内容加工、社交、反馈等都应复习到位,做到新媒体方面没有死角。

3.考试重点与方向

(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内容加工模式

(2)传统媒体劣势和改革方向

(3)围绕新闻传播学界热点展开评论和分析

三、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等。

2012年北大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是北大在这方面的第二次出题,题型和11年相似。不同的是题量上,11年有1个论述题,12年有2个论述题,题量增加了。难易程度和11年相似,属于中等水平。与13年相比,11年和12年都还未涉及新闻传播实务类题目,第二题都是写作评论题,提醒考生复习注意实务类题目,包括:采访策划、内容加工、媒介选择等。

2.本试题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题目比较:题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等。

相较于其他几所学校,例如中传、人大、清华的新闻实务题目,北大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与热点结合紧密,重点突出,题量小、分值大。

四、北大试题解题思路与步骤

1.四点可以参考的原则

(1)有理论、有分析

(2)有数据、有案例

(3)有观点、有总结

(4)有图、有真相

2.答题技巧

(1)核心概念带上概念的提出者、词源出处及英文表述。

(2)答题时要旁征博引。制造一种读书很多,知识渊博,信手拈来的感觉。

(3)考试答题也可以适当做到“有图有真相”,造成眼前一亮的感觉。

(4)论述题要层次清楚,有必要将每一个大条目后面都拟一个小标题。

(5)尽可能的运用学术化的语言,避免过于直白、不规范的表达。

陌生题目应对:

冷静、拆分关键词、罗列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能得一分算一分”。

真题详解

一、论述题(70分)

1.微博传播的特点。

【分析】微博在2011年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很多热点话题:最震撼的莫过于“7-23动车事故”,从90后网友@羊圈圈羊(微博)发出第一条求救微博、到线上线下的救援、微博寻人、追责,事故发生12小时后,微博上讨论量已经突破200万条,过去一年关于“7-23动车事故”的相关微博总数位居年度热门话题榜首。除此之外,微博打拐,日本地震、郭美美事件、乔布斯去世、谢娜张杰大婚、小悦悦引发反思拒绝冷漠、拉登之死、穿越剧《步步惊心》热播。这些热门话题从社会热点到娱乐影视,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所有这一切体现了微博强大的传播能量,引起学界的极大重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微博的定义

微博,来源于英语词汇Micro Blog,即微博客,又被称之为“围脖”,它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单篇的文本内容通常被限制在140个汉字以内,用户能够通过微博融合的多种渠道(包括网页、手机、即时通信、博客、SNS社区、论坛等)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信息,具有内容碎片化、使用方式便捷、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交流、交往的技术平台,有着与以往传播工具、传播平台鲜明的、不同的特点,既在技术设置上契合了人性的需求,又在传播功能上契合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需求。

(2)微博的功能

关注、发布、评论和转发是微博的四大基本功能,这四大功能在不同的微博产品中皆有体现,大同小异。在新传媒的发展中,微博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大致有三种功能:获取与发布信息、社会性的交往与互动、网络功能的整合与拓展。

(3)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其新闻具有完整性并符合主流话语。而微博则是自媒体,没有任何的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它的“碎片化”信息传播迎合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弥补了传统媒体时效性、即时性、反馈性弱的不足,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微博主随时传播着新闻和评论,见证着事件的发生,评论着事件的真善美等,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顾的状态记录着生活中的大事琐事、思想上的千头万绪并宣泄着自己的情绪,诠释着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需求、符合大众生活的碎片化时间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地位,改变了现代社会人们关注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也对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了冲击。

传播过程的互动性

传统的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较弱,只有简单的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并且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而微博的信息传播互动性超强,互动过程基本跟随新闻事件发生的始终,这种互动不仅客观真实地传递了信息,也容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形成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能左右新闻事件的评论,是不容忽视的群体。

传播信道上的多方式整合

目前,国内的微博基本都可以通过短信、手机、网页、即时通信工具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传播新闻。新浪微博整合的信息渠道和传播方式有桌面客户端、手机上网、在线更新、手机短信、多种即时通信应用、其他网站、其他微博以及输入法更换进行微博的更新等。传播信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整合,有利于信息共享的范围拓宽,使信息发布者便利及时地发布信息,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病毒式的传播速度

病毒式的传播速度是指信息被瞬间传播扩散,以及爆发式的影响力。这种病毒式的传播速度,使得信息从一个信息节点迅速传播到无数的信息节点,蔓延扩散为大众传播,有病毒性蔓延的速度,有传感器传播的多渠道,这些都是源于工具的便捷、社交群的错综复杂、传播信道的多元整合。

简短写作,快捷发布,实时交互传播

博客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个发布新闻的平台。传统博文发布之后,经过网站博客编辑的审阅才有可能把优秀的博文放置到网站博客首页,博文才会被更多人关注到,除此之外,用户只能关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而Twitter作为即时互联网,它发布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用户的手机或者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上。不但能关注到自己的好友,还能关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2010年两会期间,很多媒体记者和明星委员就是用微博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并与博友交流互动。

微博社会化、个性化,自媒体特性更加突出

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微博来展开现场报道,会觉得自身和媒介以及新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民新闻时代的来临。同博客之间进行比较,微博更深层次的实现了话语权的下方,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有话可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博客里面精英人物所享有的话语权,表现出了平民化的特点。所有的人员均能够在微博里面表达自身的想法、自己的见闻,并且这一过程的实现也极其简便。用户在发布微博信息的时候不用进行过多的考虑,可以随意的发布,畅所欲言。

因为微博对于用户在信息方面的发布未进行过多的制约,因而和博客进行比较用户能够更加轻易的实现自身的表述,而且微博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化、以及私语化特点极其明显。同博客进行比较,微博则显得更为灵活、及时、以及迅捷。微博是一种自媒体,它和专业化的媒体是不能够相媲美的,可是在传播突发事件的时候微博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预测】出题方向——微信传播:微信以其零资费、功能多、种类全、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的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它的病毒式的传播特性扩展着其用户群,实时交互信息的能力使得用户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微信用户群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的传播特性和模式

(1)传播特性

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中介,传播者利用传播渠道可将选择加工的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相应的反应。传播渠道是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的重要一环。微信的产生不断地更新着传播的形式,丰富着传播的内容,提高了传播信息的速度,同时对这些优势的反馈又促进着微信的进一步发展。

病毒式的用户推广

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或与腾讯QQ绑定是微信用户注册登录的主要途径,这两种方式都给微信用户们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即:无论是手机通讯录还是腾讯QQ,用户们都拥有广阔的交友圈,用户登录使用微信就有了大量的好友,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可以利用微信的功能,迅速传递给好友。

微信利用病毒式推广方式,使得用户在网络上形成自发传播的推广方式,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传播,让传播数量呈几何倍的增长。2011年8月,微信推出7个月左右,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500万。到2011年底,不到一年的时间,微信的注册使用用户已超过5000万;2012年3月,经过了13个月的快速发展,微信用户破亿。

交互跟随性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通讯软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不离身成了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随手拍美景、拍美食、拍新闻等成了全民记者的生动体现。移动网络的覆盖为微信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与支持;微信的图片、语音、视频等上传功能为信息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功能支持,微信的好友交流、实时传递功能又为微信内容的即时传播提供了渠道保证。这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微信内容实现交互跟随性。

(2)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主要是指信息的传播过程,提到传播模式最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就是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本文主要以信息的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为切入点,分析微信这一传播渠道的自媒体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种形态。

自媒体传播

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它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发展为点对点传播。如今媒体定义早已广泛化,只要你拥有信息,拥有内容,借助微信,你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成为一个媒体。平民化是自媒体传播的的一个重要表现,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参与者、传播者。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又称小团体传播,介于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之间。每一位成员拥有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分享相对平均的传播资源,每个小组成员均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够体现在最后的决策中。

微信是基于手机通讯录或绑定腾讯QQ获取好友的移动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用户使用朋友圈可以跟朋友们分享生活点滴;用户使用群聊功能,可以利用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加入。微信的这些功能都为用户们的小团体传播提供了便利。

群体传播的内容具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即传播的内容与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息息相关。用户使用微信可以将与群体内各成员的利益高度契合的内容发到微信上,群体成员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分享评论等方式参与到互动中。

2.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

【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模式。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无可取之处,虽然新闻报道时效性不敌网络媒体,但传统媒体的严谨、深度、公正、客观是任何时代的媒体都应该恪守的。北大这道题其实是想提醒考生,在我们为新媒体摇旗呐喊的时候,传统媒体并不是人见人厌的过街老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新闻报道总是以及时、准确、客观、有效地呈现某一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用词准确、角度客观是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1)新闻报道的含义

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2)新闻报道的特点

传统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

真实性,新闻真实要做到事实真实、总体真实、本质真实。

a.新闻五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b.新闻事实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包括心里活动和思想活动)都不能进行“合力想象”式的报道,更不能搞“创作”式的报道。

c.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须有根有据。

d.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时效性

a.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根据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b.报道新闻要在真实、确凿和不泄密的基础上求快。

c.要注意掌握新闻报道的时宜性。

(3)我国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

要体现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点体现在记者对待新闻事实的报道立场、分析方法与所持观点方面。

要密切结合当前形势、任务,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报道的主题方面。

要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

二、写作题(80分)

针对“走、转、改”写一篇800字以内的评论。

【分析】走转改是新媒体日益强势之后传统媒体为保持自己的公信力而提出的策略,本题考点是走转改的意义和作用,要求考生结合传媒环境的改变做回答,由于这一块被很多考生忽略,难度偏上。

评论写作注意事项:

(1)观点集中,思考集中,字数要求800字。

(2)条理清晰,语言简明,就事论理。

(3)评论接近于高考的议论文,基本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写作模式。

(4)标题虚实均可,要有新意,让评卷人眼前一亮。

(5)首段简要概括事件内容,余下几段分段阐述不同观点并做分析,每段首句均是每段的中心思想和论点。鉴于考试时间紧张,可直接引用材料中的观点做论点,再补充一到两条自己的观点即可。

(6)结尾应简洁明了且发人深思。

新闻评论写作训练与提升方法:

(1)每天认真看一篇消息和评论,掌握写作技巧,并且积累评论写作论点。

(2)多看《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报纸以及《新闻周刊》等节目,帮助积累事件素材及论点。

(3)上课。有条件可以参加辅导班或者上自己学校的新闻写作课。

(4)练笔。将历年真题练完即可,找老师或者学长学姐修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示例如下:

用“走转改”精神打开新局面

“思想获得了根基,思考长上了翅膀。”1月12日召开的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上,一位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获。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反响热烈,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创新。

新闻工作者跟随边疆孩子在上学之路上跋山涉水,文艺工作者登上乡村露天舞台为农民放歌献舞,学术研究人员深入发展实践在厂矿社区获得一手资料……“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了解国情、记录时代、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作风得到锤炼,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可喜改变,描绘出难能可贵的“走转改”精神。响应时代召唤、履行崇高职责,要求我们将这项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把在实践中萃取的“走转改”精神,推向更深层次、引入更大范围。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才能获得新进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人民至上,永不割断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脐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我们的事业就会有超越一切的强大动力。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有针对性地践行重心下移的价值追求,才能造就新气象。基层是改革发展主战场。宣传文化思想工作者面向基层、深入实践,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精神需求、凝聚人们精神力量。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为主动地贯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得新成效。多出精品力作、推动问题解决,是“走转改”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这一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大有作为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大有可为。新闻宣传工作要进一步“三贴近”,公共文化服务要不断向末梢延伸,理论文艺工作要在大众化中“化大众”,都需发扬“走转改”精神,以沉下心求取广阔天地,以俯下身打开全新局面。

春运一线、建筑工地、边疆哨所……新春来临之际,更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投身广袤大地。只有不断发扬“走转改”精神,让这一活动不断深化、持之以恒、求得实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良好的面貌和崭新的局面,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