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定理,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贸易形态。
一、要素禀赋理论
1.基本观点
李嘉图认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比较优势论不同的是,要素禀赋论认为国际贸易模式是由要素禀赋而非生产率差异决定的。要素禀赋是指一国具有的一些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丰裕程度。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不同的要素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
赫克歇尔认为,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生产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2.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
①2×2×2模型,即假设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②两国生产方法、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同,即生产函数一样,规模报酬不变。
③一国的相对丰裕,另一国相对丰裕,两国不同,即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不同。
④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且要素密集度固定。(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的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度程度高;反之,则该要素密集程度低。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⑤相对丰裕的国家利率低,相对丰裕的国家工资率低。
⑥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在国内可完全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⑦不考虑需求,或需求偏好相同,并且不变。
⑧完全自由贸易,商品在两国间流动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等限制。
3.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思想
假设,澳大利亚和日本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力;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力。澳大利亚和日本要素价格如下:
澳大利亚:1单位小麦:5×1$+1×2$=7$;1单位纺织品:1×1$+10×2$=21$
日本:1单位小麦:5×4$+1×1$=21$;1单位纺织品:1×4$+10×1$=14$
基本思想: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这样,贸易国双方均能获利。
4.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泼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根据斯托尔泼一萨缪尔森定理,可以得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即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完全一致。另外,要素价格均等要求各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必须相同,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5.雷布津斯基定理(也称为罗伯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有些教材为“罗伯津斯基定理”(The Rybczynski Theory)的含义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图1-1 雷布津斯基定理图解
如图1-1所示,假设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劳动要素的增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能力提高,但生产能力提高的方向,沿着产品生产扩张速度快于产品的扩张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劳动力要素增长之前,生产点在点,当劳动力要素增长之后,生产点移动到点,比较两个生产点与,就会发现产品的产量增长而产品的产量下降。
6.贫困化增长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本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称为“悲惨增长”,典型例证是“荷兰病”。一般来说,悲惨增长的出现通常需要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7.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的主要异同点
(1)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有一致性的地方,即都是要发挥比较优势。一般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外生的技术差异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H-O理论是基于外生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不同。
(2)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
①贸易产生原因不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差异,H-O理论认为是要素禀赋差异。
②使用要素不同。比较优势理论是单要素生产模型,H-O理论是双要素生产模型。
③交换规律不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内交换规律不能适用于国际交换,而H-O理论认为国内交换规律可适用于国际交换。
8.H-0理论的缺陷
H-O理论只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贸易的发生,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自然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社会因素在确定一国对外开放的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H-O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等因素,这严重影响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事实上,一国的资源优势除了自然禀赋外,更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重新产生的后天优势。例如,一国的资本丰富状况就大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另外,这一理论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因此,其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受到一定削弱。
【例题1.2】论述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异同点,并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实,论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依据的主要国际贸易理论[2011年国际商务硕士]
答:(1)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即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H-O理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该定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比较优势说与H-O理论的主要异同点
①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比较优势论,都是要发挥比较优势。一般认为,比较成本理论是基于外生的技术差异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H-O理论是基于外生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不同。
②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
a.贸易产生原因不同。比较成本说认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H-O理论认为是要素禀赋差异。
b.使用要素不同。比较成本说是单要素生产模型,H-O理论是双要素生产模型。
c.交换规律不同。比较成本说认为国内交换规律不能适用于国际交换,而H-O理论认为国内交换规律可适用于国际交换。
(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依据的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①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才促成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于现实中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因此,有的学者倡导中国应该发展竞争优势,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以促进我国贸易和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也称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定理,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目的是对H-O定理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但结论却说明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品相比,前者更为劳动密集型。据此显然可以认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H-O定理相反。
2.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资本
里昂惕夫本人提出了劳动力非同质的结论,即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指出了H-O模型前提中的缺陷。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高3倍,因此,美国的劳动存量应是劳动人数乘以3,这样美国出口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了。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他根据这两大分类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资本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经济学家凯恩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该发现支持了H-O定理。
(2)自然资源
该解释认为,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考虑到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如石油是相对稀缺的,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如果剔除美国进口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就可以解释美国为什么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3)要素密度逆转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中要素的比例在不同的国家会有重大不同,如某些产品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赋予程度和要素价格不同,它们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因而投入的要素比例也就不同。
(4)需求逆转
在要素禀赋理论中,两国消费者偏好被假设完全相同。事实上,两国消费者偏好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基于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里昂惕夫之谜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5)贸易保护政策
由于种种原因,如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以维持国内高工资,因此美国的贸易政策偏向限制和减少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保护本国的同类产业。这些政策扭曲了美国的贸易结构,减少了进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可以部分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6)研究方法
利默尔提出里昂惕夫之谜可能事实上并不存在,是研究方法的错误引起的。利默尔认为,H-O理论分析得到的是进出口平衡时的结论,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失衡是常见现象,里昂惕夫之谜主要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此时美国对外贸易存在巨额顺差。利默尔指出,在贸易失衡的条件下,应该通过计算和比较美国整体生产中和消费中的资本一劳动力比率来检验H-O理论。利默尔发现,美国生产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显著高于消费品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
三、要素禀赋理论小结
要素禀赋理论最初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的不断完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宠儿”,至今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H-O定理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贸易型态的决定,认为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的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使增长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