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胡适在《谈新诗》中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从而在诗歌形式的变革方面提出“诗体大解放”的口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这一口号提出对白话新诗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诗体大解放”是胡适在《尝试集》的自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全部打破,有什么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才能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

在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中,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就提出了诗歌革命的主张。在变革诗歌上,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主张在旧体诗的格局内融入新理想,即新的思想境界。在形式上仍然强调“旧风格”。然而旧的诗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新思想、新境界的表现,造成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使得诗歌革新仍然局限在旧文学的框架之内。

五四时期胡适等倡导的白话诗运动是对维新派所主张的诗歌变革的继续和发展。胡适“诗体大解放”这一主张的核心,旨在打破中国传统诗歌“五七言句法”的约束,提倡所谓白话文的自然文法,彻底放弃诗歌的形式要求。这种要求符合当时五四破旧立新的语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至此,白话诗终于摆脱传统的古乐府、击壤式、词曲式等古诗词体式束缚的蝉蜕阶段,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实现全面的断裂,进入自由创造的天地,成为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总之,胡适提出的“诗体大解放”这一主张,为五四时期的新诗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一理论的倡导下,新诗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

2.现代小品文既取法于英法随笔的表现技巧,又融入了明清散文的抒情成分,结合现代小品文的艺术特色思考其对这两种文化资源的借鉴和发展。

答:“小品文”是指受英、法随笔影响的夹叙夹议式的散文,闲适的笔调是其主要的文体特点。现代小品文适应了“五四”以来个性解放的需要,在西方随笔的影响下,融入中国晚明小品文、六朝散文等传统文学的质素,生成了自己新的体式。

(1)现代小品文是对明清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晚明时期的“小品”是一个外延甚广的文类概念,与“载道”的古文相对,其特点表现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篇幅较短,意味隽永。晚明小品主要对论语派小品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如林语堂就在学习“三袁”的基础上,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明清之际的名士派文章多闲适的题材,论语派作家也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从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转向日常生活,追求生活的闲适与情趣是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创作小品文的主要题材。而周作人一派则不喜晚明文章过于清新流丽的风格,主要学习六朝散文。总体而言,现代小品文对明清散文中的抒情成分有较大程度的借鉴和发展。

(2)外国文学尤其是英法随笔对中国现代小品文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方随笔成熟于十九世纪,主要是抒发礼赞人情、讴歌自然的情致,笔法纤柔隽逸、细腻婉约,融合了浪漫主义的自然清新与古典主义的雅致韵味,在这方面兰姆与欧文是主要代表。中国现代散文主要模仿学习西方随笔中的自我意识、灵活的题材、平等的话语方式、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以及醍醐灌顶、增智益知又赏心悦目、娱情怡性的审美效果。进而形成了它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以及描写与抒情相融合、不拘一格随意而谈、知识与趣味双重统制的文体风格。

3.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说道‘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结合这段话思考现代小说在创作之初即承载的改造社会的重负。

答:鲁迅在谈到小说创作目的时表示,小说不应当被称为“闲书”,也不应当仅仅“为艺术而艺术”。并进而指明,其创作题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新小说家自觉地赋予了现代小说以改造社会的责任。五四文学革命先驱大力提倡和探索现代小说,他们在外国文学的参照下,明确了小说在文学家族中的重要地位,把小说创作当作一种有益于人生的事业,批判了旧小说的消遣、游戏的玩世倾向和“谤书”倾向。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引导着五四小说向社会的、人生的方向发展。

五四时期涌现的现代小说中,“问题小说”是承担改造社会重责的典型代表。问题小说就是以揭发社会问题为旨归的小说,它的题材和主题十分广泛,触及到了当时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有的关注下层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状况,如汪敬熙的《雪夜》;有的提出恋爱婚姻问题,如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有的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如冰心的《超人》等。这些现代小说作品都是对“为人生”的艺术号召的响应。

五四新小说在诞生之初就承担起改造社会之重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唤醒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发现了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于是产生了改革社会的理想和热情,这种觉悟与志向投注于文学创作中,使得现代小说成为他们揭露问题,改造生活的工具。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进行了大力的理论倡导,明确要求文学作品要着重描写社会人生诸类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

4.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曾把话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置于二元对立之中,对传统旧戏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思考新文学家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这种批判的?

答: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以《新青年》派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先驱,以世界的眼光和现代意识来审视中国戏曲,对中国旧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展开的。

处于五四社会思想大变革时期的文学,不仅是文学自身,首先被强调的是其与国民和革命密切相关的社会功利作用。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戏剧因其自身的特性而与社会的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直接性和广泛性。因此,在历史的更迭中,戏剧文学往往就以表现进步意识的先导的形象出现。《新青年》派对戏剧地位的推崇与戏曲改良先驱一脉相承,更为进步的是,他们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力图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也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反封建意识和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使他们一呼百应,得到广泛支持。

《新青年》派一方面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满怀功利期待,寄望其可以启发民智、挽救危亡;另一方面,反观中国戏剧界真实的情况——古典戏曲衰微、戏曲改良失败、文明新戏堕落,可谓满目疮痍,不免大失所望。与此同时,西方话剧的优势与适时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于是他们认定提倡取法甚至直接移植西方话剧取代中国戏曲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新青年》派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旧戏,以西方文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西洋话剧的新形式、新内容作为直接比较的材料,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再到文学价值等方面对中国旧戏作了全面的、彻底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