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大、北师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广告利用了哪些学习与记忆规律。

答:传播是在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思想沟通或思想分享的过程。沟通要借助于媒体来实现,广告媒体就是传递广告信息的载体。为了使广告更多、更有效地传播信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习与记忆规律。

(1)使消费者增强对广告信息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

信息编组:组块是把几个小的记忆单位组成一个大的记忆单位,块是记忆的单位。通过对小单位组块,记忆容量就可以增大。

增加对象的维度:欲想提高正确辨认刺激的数目,增加刺激维度是可取的,特别是当单个维度变化达到7个的时候(形意结合、形字结合、图形与色彩结合等手法),是广告包装设计对这一规律的应用。

利用视觉记忆:视觉媒介比听觉媒介更有利,视听媒介的文案编排应有所不同。对于听觉媒介,广告的重要信息最好放在文案的开头和结尾;对于视觉媒介,重要的信息最好放在文案的开头。

(2)使消费者增强对广告信息记忆的认知组织策略和视觉策略

认知的组织策略是统领的策略,它既可以统领一个个广告,组成广告系列,也可以在一幅广告创意中统领部件,组成整体或大的单元。组织策略主要包括新形象创造、联想律,组块、高级统领者、类比和境联等。

认知的视觉策略是加强对广告认知的微观策略,常用的有对比、镶嵌、转换、特征展露等等。

(3)广告实际上涉及了学习中的无意识部分——内隐学习以及记忆中的无意识部分——内隐记忆。

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许多广告内容是受众群体在无意识或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习得的,因此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稳定性和理解性。

经内隐学习获得的有关广告的知识或信息有一部分存储在内隐记忆当中,这部分记忆不受干扰因素、加工深度、记忆负荷量的影响,保持时间较长,但是会受到广告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

2.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答:反社会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无论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自我价值观念等方面均与正常人不同,往往缺乏正常的与他人的亲密感,缺乏焦虑和罪恶感,常有冲动性行为,且不吸取教训,行为放荡。该类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

(1)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

(2)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或曾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成年后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经常旷课、旷工;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

(3)经常撒谎、欺骗,以此获私利或取乐。

(4)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5)缺少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

(6)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恶作剧为乐,故使其家庭、亲友、同事、邻居感到痛苦或憎恨。

反社会人格和违法犯罪具有较密切的关系。罪行特别严重、作案手段残酷、犯罪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30岁以后常有所缓和,但难以和家庭成员建立持久、尽责、热情的关系。

3.请列表比较认知行为治疗与心理动力性治疗方法的异同。

答:

4.简述MMPI-2的效度量表的原理。

答:MMPI的效度量表主要包括Q、L、F、K四个分量表,而在MMPI-2中新增了Fb、VRIN和TRIN分量表。

(1)Q量表:由被试未回答或“是”“否”都做了回答的项目所组成,未回答条目的多少会造成某些量表的计分异常,从而影响对测验结果的解释。

(2)L量表:因量表项目较少,其得分高低通常是看原始分。通常认为L量表原始分≥10,提示存在系统性偏差回答的可能性,测验结果不可信。

(3)F量表:通常认为F量表T分≥60分(国外标准T≥70),提示存在下列两种情形:夸大或伪装精神疾病;确实存在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心理病态。但是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必须结合临床来判断。

(4)K量表:主要用来衡量被试对测验的态度,因此,不能按照K量表的高低来判断测验是否有效。高分(T≥60)提示被试可能在测验中采取了隐瞒或是防卫性的态度。

(5)Fb量表:功能与F量表相同,检查被试对370题以后的条目是否采取前后一致的回答。

(6)VRIN量表:称为逆向回答不一致量表,即用内容相同或相反的条目,来检测相同内容回答的一致性。

(7)TRIN量表:称为同向回答不一致量表,量表中有14对条目同时答“是”时计分,9对条目同时答“否”时计分,其分数能够反映被试不管条目内容,而倾向于把他们认同为“是”或“否”的反应方式。一般来说高分倾向于较多回答“是”,低分则多为回答“否”。

5.举例说明什么是刻板印象威胁。

答:刻板印象威胁是指那些总是担心别人会根据自己的负面刻板形象来评价自己,是个体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会导致个体行为上的表现下降和心理上的分离与不认同。同时,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也会受领域认同、群体认同和自我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心理学家Spencer,Steele和Quinn在实验中给学生一个难度非常高的数学测验,这些男女大学生具有相同的数学背景。当告诉学生这个测验没有性别差异,不会对任何群体刻板形象作评价时,女生的成绩始终与男生相同。一旦告诉学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就会戏剧性地使得这种刻板印象得以验证。当遇到难度很大的题目受挫时,她们明显地感到格外担忧,并影响到了她们的成绩。

6.举例说明纵向和横断研究结合起来的优点。

答:(1)聚合交叉设计是一种把纵向研究设计和横断研究设计相结合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与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相比,它有如下的优点:

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不足,汲取了它们的长处,即发扬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缺陷;

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使发展研究充分考虑到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兼顾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聚合交叉设计将心理发展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

总之,运用聚合交叉设计既可分析心理现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能挖掘心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2)举例:我们在研究450名一至三年级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状况时,运用课堂测验的方式,由数学教师为主试,使用同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问卷测查。选择三个年级,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纵向追踪,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对一至五年级小学儿童的全部追踪研究,不仅缩短了研究时间,而且获得了有关小学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变化的数据。

7.请简述解释水平理论的建构逻辑。

答:(1)解释水平理论提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真实性)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

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解释水平的这些差异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在远距离条件下,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近距离条件下,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

(2)建构逻辑:解释水平理论(CLT)最初在时间领域提出,之后将时间距离的概念扩展到其他心理距离上,并检验了心理距离对评价和行为的更为广泛的意义。

Trope和Liberman等发现,事件无论是发生在未来还是过去、遥远的地理距离还是遥远的社会距离,抑或事件发生的主观确定性有多低,人们对事件的解释都表现出了类似规律。据此,CLT提出以心理距离这一术语对影响解释水平的这些因素进行统一,并认为时间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和假设性或真实性都是心理距离的不同维度。其中,时间距离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远近的知觉;空间距离是指个体对空间远近的知觉;社会距离是指社会客体与个体自我差异的大小(如自我一他人;朋友一 陌生人);假设性是指事件或客体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与现实的距离远近。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这四种心理距离的作用机制非常相似。它们有着相同的零点,都以个体自己直接的当前经验为参照。如果某一事件并非个体此时此地的直接经验,那么对此事件的解释只能通过个体的知识间接地加以推断,因此个体知觉的心理距离较远。由于心理距离是各维度的共有意义,CLT假设这四种维度本身是相互关联的,对刺激能够自动自发地解码。因此,加大一种维度的心理距离会影响到个体对其他维度的距离知觉,从而影响此后任务的执行。此外,这四种心理距离都以与时间距离相似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对解释水平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反应。

8.请结合霍兰德(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内容和基本原理。谈一谈该理论对个体生涯发展和企业员工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答:(1)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基本原理

霍兰德认为人的性格类型、兴趣与职业测验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

(2)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内容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将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以下六种:

企业型:共同特征是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典型职业是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常规型:共同特点是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典型职业是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等等。

现实型:共同特点是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典型职业是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等等。

调研型:共同特点是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典型职业是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艺术型:共同特点是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典型职业是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等等。

(3)职业兴趣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个体生涯方面:霍兰德的类型理论可以使当事人迅速地,有系统地而且有所依据的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它提供和个人兴趣相近而内容互有关联的一群职业,而不是仅仅冒险地去建议个人选择一种特殊的职业或工作。

企业员工管理方面: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如果能够坚持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指导,不仅可以招募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还可以在招聘工作中减少盲目性,通过职业兴趣的测试,企业还可以给予新员工最适合的工作环境,以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9.请列举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非参数检验,而不是参数检验。

答:非参数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又称任意分布检验,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弱的资料,往往仅依据数据的顺序、等级资料即可进行统计推断,在实践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当总体分布未知,数据结果不能满足某些总体参数的假定条件时必须用非参数检验。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通常假定样本是从同一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这就会假定独立样本是同分布,但是有时要在非参数模型前提下对“一组独立样本是否是同分布的?”、“两个变量是否独立?”、“两组样本是否取自同一总体?”进行检验,对两组正态样本的均值进行比较等等。

非参数检验方法有如下特点:

(1)它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这是它与参数检验相比的最大优点。

几乎每种参数检验都有一些严格假设,若不满足这些假设仍然用参数方法处理,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而进行非参数检验不必过多考虑那些假设条件,非常方便。若所得资料不满足参数法要求的前提条件,则宁可浪费一部分信息而使用非参数方法,也不应该冒增大错误结论的风险去使用参数方法。

(2)非参数检验特别适用于顺序资料(等级变量),在心理与教育等行为科学领域,很多变量属于顺序水平的,目前还达不到等距水平,处理这类资料离不开非参数方法。

(3)非参数检验很适用于小样本,且方法简单。

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进行一些规模较大、设计较复杂的实验时,常常在正式实验之前需要做一些实验,这时被试少且要求结果尽快处理,用非参数方法很方便。

二、论述题

1.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中的偏差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答:(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所形成的知觉。人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己的相关程度不同而有强有弱、会随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而不同,同时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和完形性。

(2)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收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

近因效应:人们最后所接收到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

信念固着偏见: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以后不仅难以改变,他们还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证实偏差:在认知证实偏差中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在行为证实偏差中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做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使得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它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说明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存在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普遍性的倾向。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彼此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

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常常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开脱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包含自我中心偏差,是个体对自我知觉的一种偏差。

2.据教育部比较保守的估计,中国目前有超过2000万以上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超过1年,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试分析留守经历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职业生涯发展会存在何种影响?请设计研究来证明你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答:(1)留守经历对青少年的影响

学习成长方面

有留守经历的儿童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长大,因此在面临很多冲突和困难时,青少年本身都必须独自去解决,这有利于形成独立意识和自立观念,然而青少年还处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的时期,其成长学习需要父母长辈的陪同和引导,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期间,青少年极易受到身边环境中不安定因素的影响,荒废学业,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期待而容易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没有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缺乏安全感,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与身边的同学发生冲突。此外,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逐渐削弱。留守经历对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来讲,可能意味着更大程度上信任感和依恋的缺失,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同时更易导致成瘾行为(吸烟、网络游戏等)和内部失调等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

职业生涯方面

有留守经历的儿童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极度缺乏安全感,难以周围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在组织合作方面会有不少的欠缺,但同样会因为父母不在会形成独立自主的决断精神,不过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也会使他们难以吸纳别人的意见。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若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便能在特定环境中获得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并将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有明确的主观感受和意识。留守经历将减缓或封闭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倘若没能及时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便会产生同一性混乱,对有关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职业类型或人生规划没有达到一个明确的认识,将不利于个体日后的发展。

(2)研究设计

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父母陪在身边的正常儿童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分析,每隔一年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状况以及生活态度观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他们在以上的门类中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在跟踪的青少年成年后,对比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上所存在的差异,比较两种儿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有显著差异。

3.请思考如何研究“感恩”对“风险偏好”的影响?请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风险偏好的概念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之上,指个体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不同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是存在差异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险回避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

要探究“感恩”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应该以“感恩”的不同水平作为自变量,“风险偏好”作为因变量,以此来探究二者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的步骤如下:

(1)研究假设:“感恩”水平较高的个体倾向于做出回避风险的选择,“感恩”水平较低的个体倾向于做出追求风险的选择。

(2)实验设计类型: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自变量:“感恩”水平(两个水平:高“感恩”水平个体;低“感恩”水平个体)。

因变量:个体行为的风险偏好

(4)主要的控制变量:

被试的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比例均衡,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随机选取、随机分配;

实验者效应和被试的要求特征:通过双盲法加以控制;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环境,如空间大小、温度、灯光等保持一致:采用恒定法加以控制;

两组被试观看的影片时长保持一致:影片时长均为15分钟;

两组被试观看影片完毕之后所做的风险决策任务要相同。

(5)主要的实验步骤:随机选取某一上市公司,通过测试筛选出具有“风险中立”特征的公司员工60人,男女各半。将60名员工随机分配到A、B两个组中,每组男女各15名。研究者将两组被试分别带入两个房间,A组被试观看一段15分钟的有关“感恩”主题的影片,激起他们的感恩情绪。B组被试观看一段15分钟的中性主题的影片。观看完毕,分别让两组被试完成一个相同的风险决策任务,记录每个被试的风险决策类型。最后统计A、B两组被试各风险决策类型的人数,比较两组被试的风险决策类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6)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7)预期结果:若实验组(A组)被试在激起“感恩”情绪之后对风险决策任务均做出了风险回避的选择,而对照组(B组)的被试对风险决策任务均做出风险中立的选择,且两组被试的决策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感恩”水平较高的个体倾向于做出回避风险的选择,“感恩”水平较低的个体倾向于做出追求风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