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地理专业技能与实践方法

2.1 考纲解读

1.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

2.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2.2 核心讲义

一、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的运用技能

(一)地图及其运用

1.定义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面上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通过缩小、概括和简化,用符号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

2.要素

一幅地图通常包括三大要素:数学要素(比例尺、经纬网、控制点等),地理要素(水体、地貌、土壤、植被、居民点、交通线、境界线等)和辅助要素(方向、图名、图例、附表等)。

3.地图上的比例尺

(1)定义及公式

地图的比例尺是指实际测量的地面距离缩小成图上距离的比率,可以解释为:图上距离/实地水平距离。通常把比例尺的分子(图上距离)化为1,分母(实地水平距离)就是1的倍数。因此:

图上距离=实地水平距离×比例尺

实地水平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比例尺分母

(2)比例尺的大小指标

比例尺是衡量地图内容详略程度的数量指标。比例尺越大,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小,说明其缩小的倍率不多,其所反映的实地内容较详细;比例尺越小,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大,反映实地内容较简略。

(3)比例尺地图的不同叫法

通常,把大于1:100000的地图称作大比例尺地图;把小于1:1000000的地图称作小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000,大于1:1000000的地图称作中比例尺地图。

(4)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数字式:如1:50000或1/50000。

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段直线,将其分为若干厘米,并注明1cm所代表的实地距离。

文字式:在地图上直接用文字说明1cm代表实地距离多少。

4.地图上的方向

(1)有些地图上标明了方向,常常采用箭头所指向的方向为“北”。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则可以默认面对地图,我们的上方是北,从而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来判别方向。

(2)在画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粗略地表示东西方向。

5.图例和注记

(1)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三大要素之一,是地图不可或缺的部分。

(2)图例

一般的地图是用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等符号来表达相应地理事物的图形,图例就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的说明,查看地图、绘制地图时均需要熟悉图例。

(3)注记

地图上还常用一些文字和数字同地图符号相配合,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以及山高、水深等数字,都称作注记。

6.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和相对高度多是用来反映地面高程的术语。

(2)海拔

地面上某一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作该点的海拔,或称绝对高度。我国大地水准面选定青岛验潮站测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我国大地的高程是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零点起算的垂直距离。

一般情况下,在地图上所标注的高程,都是指该地的海拔。

(3)相对高度

陆地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作相对高度。

(二)地理图表简介

(三)地理图表及其应用

1.日照图及其运用

(1)日照图的基本形式

按照投影面的不同,最常见的日照图有三类,即侧视图、极地俯视图、矩形投影图。

图1-2-1  侧视图

  图1-2-2  极地俯视图

图1-2-3  矩形投影图

(2)日照图的各种变式图

变换角度

图1-2-4显示的是日照图采用侧视图和俯视图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复杂。但判断的依据仍然是靠极点定自转方向,依据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经线定地方时刻。

图1-2-4  侧视图和俯视图相结合

局部处理

图1-2-5中有几种局部日照图,它们分别是局部侧视图、局部俯视图、局部矩形图。判断方法:把其复原成完整的日照图,再按照完整日照图的思维考虑问题。

图1-2-5  不同类型的日照图

分解平移

图1-2-6中的为侧视图沿赤道分解平移而成,为极点俯视图沿经线圈分解平移而成。解答方法:进行平推复原,再按照侧视图和极点俯视图的思路解决问题。

图1-2-6  分解平移示意图

隐舍昼夜

图1-2-7中两图给出了晨线或昏线,隐藏了昼夜半球,中的晨昏线和昼夜半球都被隐藏起来。判断方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所给的其他条件画出晨昏线或昼夜半球,再按侧视图、俯视图的思路进行判断,从而化难为易。

图1-2-7  隐舍昼夜示意图

旋转复合

图1-2-8中有四种不同形式的半球复合图,它们都是把日照图分解后再按某一连接点旋转而成,但所表示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图1-2-8  旋转复合示意图

图1-2-8中:为南北半球以某一经线为轴东西扭转的侧视复合图;为沿某一经线圈切开南北翻转的侧视复合图;是沿赤道切开南北翻转而成的极点俯视复合图;为沿某一经线圈切开再扭转而成的极点俯视复合图。

解题方法:根据规律先把局部图复原成半球图,再按照侧视图、俯视图的判断方法解题;或找出晨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以及0时、12时所在的经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直接进行推算。

(3)日照图内容及判读方法

需判读内容

季节或节气、日期和地方时的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没等。

判读步骤

先弄清日照图及其变式图是侧视图还是极点俯视图,而后把变式图复原成常见类型,再抓住日照图上的“点、线、面和方向”等关键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线”就是“晨昏线”; “面”是看昼、夜的范围和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方向”指地球的自转方向,可以判断东、西经度和南、北半球。

2.示意图及其运用

以锋面气旋图为例:

(1)含义

示意图是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地理原理等的一种常见图像。

锋面气旋是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主要活动于中高纬度地区,更多见于温带地区。

(2)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以北半球的低气压(气旋)为例(图1-2-9)介绍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图1-2-9

确定锋面位置

在低气压(气旋)中,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作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称作槽线,如图1-2-9中的AB和CD。锋面多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即图1-2-9中的AB和CD处。

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1-2-9中,E、F处为偏西风,G、H处为偏东风。

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

图1-2-9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区,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为冷气团,E、H为暖气团。

确定锋面性质与移动方向

根据图中E、F、G、H各点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且锋面都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为CD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AB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3.等值线图及其运用——以等高线、等温线为例

(1)等值线图的定义

等值线图是以相等数值点的连线表示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数量特征的一种图形,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

(2)等高线

定义

等高线是指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在地图上,这种线常常表现为闭合曲线。地图上常采用等高线图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判读

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势起伏越剧烈,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势起伏越平缓,坡度越缓。

(3)等深线

在水域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作等深线。地形图上,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反映了地下水地形起伏的程度。

(4)彩色地形图

彩色地形图是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平原、丘陵、低山、高山、高原等不同地形的分布及其范围。

(5)分层设色法

定义

在地图学上,用颜色表示地形起伏的方法,称为分层设色法,它是根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而成的,先选好若干条能够反映所在地区地面起伏的等高线,然后在等高线之间着上各种不同的颜色,以表示不同的高程带。

色层顺序

最常用的分层设色的色层顺序是:海洋用蓝色,深度越大,蓝色越深;平原用绿色,越是低的平原,绿色越深;丘陵、低山用黄色或深黄色;高山、高原则过渡到浅棕褐色、棕褐色;高山顶部积雪、冰川为符合自然色相的白色、浅紫色,等等。

(6)等温线

含义:等温线是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

等温线图的判读

a.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

判读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从地球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如下规律: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图1-2-10  北半球等温线

  图1-2-11  南半球等温线

b.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温差

判读规律:在同一幅等温线分布图上,一般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某地温差的大小。其判读规律如下: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c.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判读规律:海洋等温线受洋流影响会发生弯曲,根据等温线弯曲特点,可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第一,判断洋流流向的规律。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凸出)的方向一致。

第二,判断洋流性质的规律。等温线向低值(较高纬度)凸出→暖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较低纬度)凸出→寒流经过。

d.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海陆分布

判读规律:由于海水的比热(热容量)比陆地大,所以,同一季节同纬度地区的大陆和海洋气温高低不同。可归纳出如下规律:

第一,7月等温线向北凸为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则为海洋;1月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大陆等温线向南凸。

第二,采用“高高低低”记忆法,同纬度地区的大陆和海洋,若气温高,则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地区凸;若气温低,则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地区凸。

e.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季节

判读规律:根据等温线分布特征判断季节的规律如下:

第一,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大陆气温高→当地为夏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大陆气温低→当地为冬季;

第二,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海洋气温高→当地为冬季,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海洋气温低→当地为夏季。

f.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地形

判读规律:陆地等温线受地形起伏的影响,也会发生弯曲。根据同一地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势越低气温越高的特点,可归纳如下规律:

第一,等温线闭和: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洼地),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_→中心地势高→山地(高原);

第二,等温线不闭和:等温线向高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山脊,等温线向低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山谷。

二、地理图表的绘制技能

(一)地理统计图概述

1.含义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的,是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图像,一般采用几何线形和形象画等形式来表明地理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

2.常用形式

地理统计图常用的形式有柱状图、线状图、扇状图、饼状图等。

(二)地理统计图表的绘制

1.柱状图

柱状图是说明地理事物绝对数量的图。绘法:

(1)用直角坐标,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序列或空间地域。

(2)在坐标轴旁侧要注明数量或时间单位。

(3)柱状的宽度要相等,柱状间距要一致。

(4)每根柱条所反映的数据要严格按照比度(纵轴)定出地理坐标位置。

2.线状图

(1)线状图包括曲线图和折线图,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配规律。

(2)曲线图的线条要画成光滑的曲线,折线图的线条要画成两点间的连线。

(3)直角坐标的绘法与柱状图相同。

3.扇状图

扇状图可以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绘法:

(1)先画一个圆形。

(2)计算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

(3)用所占比例折合成圆形角度数,按度数分割圆形为扇形面积。

4.饼状图

(1)饼状图在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反映总体的绝对值。

(2)绘图时注意圆柱体高度是总体的绝对值,上下两个底仍是地理事物的比例关系,绘法与扇状图绘法相同。

三、地理考察教学策略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明确地理教学目标

1.地理考察是指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活动。通过地理考察,人们可以加深对区域地理环境或专项地理要素的了解。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二)与乡土地理教学密切结合,开展地理考察活动

1.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指出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2.课程标准特别指出“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

3.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每学期应该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三)根据乡土地理实际情况,确定考察地点和考察内容

地理考察活动往往以乡土地理教学为载体,原因在于:

1.“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2.地理考察应该本着以最经济的付出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开展活动,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成为地理考察的最佳选择。

(四)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解决地理考察活动中的问题

1.地理考察活动最好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

2.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以及常用地理方法,将身边的环境有效地结合地理方法,就可以进行地理考察活动,解决地理问题。

(五)地理野外考察方法

1.确定考察项目

野外考察分专项考察和综合考察两大类,中学地理一般为综合考察。

2.确定考察地点与线路

3.准备资料

在实地考察前,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以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

4.野外观察与访问

根据考察目的,确定考察和访问的内容及路线。在野外考察中,对地图上标注的地形、聚落、铁路、公路、土地利用类型等予以确认;把地图上未标注的地理事物用适当的符号标注在地图上。

5.撰写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已有资料同野外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六)野外考察的注意事项

1.野外考察的安全要求和物质准备

野外考察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危险性大的考察项目。野外考察还要做好各项物质准备,如带齐考察所需的资料和用于考察的生活资料。考察前和考察结束返回前都应详细清点人数、财物、样本、考察记录。

2.做好地理考察的组织和动员工作

团队精神和纪律性是考察活动的成功关键,考察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并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动员工作,考察中带队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考察的组织工作。

四、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一)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分类

1.按活动内容所属的学科要素分类,分为自然地理类活动、人文地理类活动。

2.按照活动的难度及其答案的特点分类,分为封闭式活动与开放式活动。

3.按照活动进行的时间与场所不同,分为课内活动、课外活动。

(二)地理活动课教学策略

1.地理活动课教学目标

(1)地理活动课的总体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活动目标

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通过了解社区,认识社区,进一步增强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情感,强化爱护社区的情感。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环境,强化环境意识,增强环境道德观念。

通过实地观察、考察,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会使用有关调查方法、测量用具及观测仪器。

初步具备查阅、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能力。

初步了解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规划与设计。

进一步提高与强化合作意识与技巧、社会交际能力,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礼节、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践活动,强化不怕困难,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2.高中地理活动分类

高中地理活动系统分类体系

(1)认知类活动

即通过活动加强对地理事实、地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思考与分析问题。

(2)操作类活动

即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观测、计算、模拟调查、参观、实验等能力,包括绘图填表类、调查研究类、收集资料及短文写作类、计算类、实验操作类。

(3)体验类活动

即通过学生活动经历来领悟地理教材的内涵,此类活动中有一些是没有明确答案的,答案是开放的,更注重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

(三)地理学科活动教学策略

1.地理学科活动教学的依据

(1)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在内容标准中,所有的“标准”对应着一定的“活动建议”。

2.地埋学科活动教学基本策略

(1)将“活动”与“标准”教学相结合

“活动”是为“标准”服务的,一般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即引导类、融入类和小结类。

引导类:把活动作为教学的起点,并通过活动引起学生兴趣是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

融入类:是指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标准”教学中去。

小结类:指通过“活动”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2)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活动”,让“活动”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课程专家智慧的结晶,无疑这些活动对于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如果能用学生更为熟悉的活动替代这些活动,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设计“活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地理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

(一)评定的组成因素

地理实践活动成绩评定的组成因素是依据素质教育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来制定的,包括反馈教学、激发兴趣、发展个性、评定某方面表现、评定活动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1.评定目的

实践活动的评定目的是反馈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评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得出活动水平的结论。

2.评定目标

评定目标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的实践活动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技能方面,有的偏重于综合能力,有的则大力培养态度价值观。不同的评定目的,应该选取不同的情境、评定主体、评定标准、资料收集方法、结果以及解释方式。

3.情境

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实践活动情境是多样的,其中综合地理实践活动涉及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价值观。其主要特征为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多种情境为评定提供了丰富的真实场景,有利于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4.评定主体

学生和家长更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此,除教师之外,学生和家长都应参与实践活动评定,他们是参与评定的主体。

5.评定标准

(1)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学生只要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2)以学生自身作为参照进行评定,学生只要尽了最大努力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3)还可以以班级平均水平为标准,衡量学生的得分。

6.资料收集方法

(1)观察法是活动过程中普遍用到的方法;

(2)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可以了解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内容;

(3)通过测验法可以考查学生实践活动中知识、技能及部分能力的掌握情况;

(4)评定法可以较为全面地判断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水平。

7.结果及解释

地理实践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依据评定的用途而定,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描述性语言,或者三者结合的方式。常用等级加描述性语言的呈现方式,更能客观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二)地理实践活动的评定流程

评定流程可以概括为:评定目的——确定评定重点,列出评定目标——确定参与人员和评定标准——选择资料收集方法、结果呈现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