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
A.黄帝
B.炎帝
C.帝喾
D.帝舜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的是“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为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与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2.“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时期?( )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答案】C
【解析】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郡县制。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这一时期属于东周时期。
3.图1中人物受到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A.远嫁呼韩邪单于,促成汉匈友好
B.帮助孝文帝,促使鲜卑族汉化
C.远嫁松赞干布,促进汉藏友好
D.发明棉织机,传播棉纺织技术
【答案】A
【解析】图中的人物为东汉时期的王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4.下列古代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
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266年,司马炎废掉魏帝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国号晋,史称“西晋”,为汉族政权;北魏和北周均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5.史书载,“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引文中的“我朝”指的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宋朝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文人立国的国策,削弱武将势力,重用文臣,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6.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和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是( )。
A.巩固边防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皇权
D.精简中央机构
【答案】C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两者都对于加强皇权有重要作用。
7.1840年,某文人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朝贡贸易
B.门户开放
C.私商贸易
D.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某文人的错误认识,是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人对西方闭目塞听,缺乏了解。
8.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虎门条约》③《望厦条约》④《五口通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④均为清政府在1842~1843年间与英国签订的;《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9.图2所示报刊的创办者是( )。
图2
A.洋务派
B.保皇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C
【解析】图片中的报刊分别为《时务报》《湘学报》《国闻报》,这些都是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报刊,为维新变法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工作。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要集中在下列哪一领域?( )
A.农业
B.服务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从工业部门来看,出现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轻工业为主,其中主要为纺织工业。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薄弱,且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所造成的。
1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它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知识青年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护法运动
D.—·二九运动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进行思想宣传,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2.图3是网友所称的“史上最牛毕业证”颁发于下列哪一时期?( )。
图3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本毕业证于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颁布,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1912年为元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即1926年6月25日,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1924~1927)时期。
13.新中国建立初期,清除“一贯道”等范东辉道门组织的是( )。
A.镇反运动
B.“三反”运动
C.反右派斗争
D.“五反”运动
【答案】A
【解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是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道首。镇反运动的开展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一批帝国主义间谍,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14.图4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其中的X应是( )。
图4
A.合作小组
B.互助组
C.集体农庄
D.承包组
【答案】B
【解析】图4说明的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经历了从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程。
15.《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写道:“通过这次会议,新中国初步打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拓展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力的周边环境。”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万隆会议
B.贝尔格莱德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答案】C
【解析】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新中国初步打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罗马人在西方所起的作用和希腊人在中东所起的作用相似。”这种相似的作用指的是( )。
A.军事征服
B.外交往来
C.制度建设
D.文化传播
【答案】D
【解析】希腊人在中东主要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而罗马人通过扩大疆土,把城市文化连同它的一切扩展到了欧洲的中部和西部,也属于文化传播的性质。
17.公元前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开始了日本历史上的什么时代?( )
A.镰仓时代
B.明治时代
C.平安时代
D.奈良时代
【答案】D
【解析】公元前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奈良时代。
18.凯旋门是欧洲人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形式。巴黎凯旋门上的《马赛曲》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
B.普法战争
C.拿破仑战争
D.1848年欧洲革命
【答案】A
【解析】《马赛曲》是吕德的浮雕作品,雕于法国巴黎爱德华广场的凯旋门上,是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一座史诗性作品。
19.有力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著作是( )。
A.《九十五条论纲》
B.《物种起源》
C.《纯粹理性批判》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答案】B
【解析】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0.19世纪中期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米勒
B.莫奈
C.梵高
D.大卫
【答案】A
【解析】米勒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BC两项,莫奈和梵高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D项,大卫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
21.1967年6月,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进攻埃及的国家是( )。
A.以色列
B.叙利亚
C.伊拉克
D.伊朗
【答案】A
【解析】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进攻埃及、叙利亚、约旦。
22.1991年,某组织发表了《汉城宣言》,提出了“相互依存,共向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贸易壁垒”的组织宗旨和目标,该组织是( )。
A.欧盟
B.世界贸易组织
C.东盟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D
【解析】1991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尔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23.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百科全书”的文学作品是( )。
A.《悲惨世界》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
【答案】C
【解析】《人间喜剧》因其内容全面,涉及各个学科,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24.《资治通鉴》采用的体裁是( )。
A.经传体
B.政书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C
【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25.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主要目的是( )。
①使学生了解史事的地理位置
②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技能
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概念
④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而非掌握地理概念。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问题相关的重要国际会议以及主要内容。
答:(1)二战期间与中国问题相关的会议有三个: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2)会议内容
①开罗会议
内容: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②雅尔塔会议
内容: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并确定由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波茨坦会议
内容: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即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
27.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史料要遵循适切性原则。为此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
答:史料的适切性原则是史料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1)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来选取史料.。
(2)根据学生情况,对症下药来选择史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行为变化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史料的选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3)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史料。选择史料的时候不能选择和本节课教学无关的史料,除了要符合课标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是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4)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史料要真实、可靠,把历史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在学生面前出现“断章取义”的史料。史料要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全面、客观的历史态度。
28.简述中学历史学科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
答:学习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对教育活动的引导作用,即引导被评价对象预定目标前进的功能。
(2)诊断功能
诊断功能是指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建议的功能。
(3)反馈功能
反馈功能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评价工作收获大量信息,通过信息反馈,评价者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使之尽快和尽可能接近既定的目标。
(4)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指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扱性和创造性的效果。
三、材料分析题(本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材料:
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会议指出,上述国家间在经济关系的发展方面有很出色的成就……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组建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平等的代表权的基础上,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
——1949年1月25日《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
问题:
(1)材料中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而实际上的目的是什么?(8分)
(2)“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的影响是什么?(8分)
答:(1)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冷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使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苏联及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它设立的实际目的其实是加强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控制,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
(2)影响
主要有两方面:
①积极影响
经互会成立以来,对恢复各成员国战后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西方国家的钳制与封锁。
②消极影响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他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30.材料:
下面是两位教师对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的教材分析:
教师甲
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对于重新恢复儒学的统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发展状况。但是,理学的发展脉络、理学家的思想主张等教学内容较为艰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学的影响等内容在教科书中写的也不甚清晰,这些都需要在教学时予以适当补充说明。
教师乙
本课内容主要是介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使学生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科书写到了理学的创立,朱熹的学说以及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因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受到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都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问题:
你认为这两位教师的教材分析哪个更为合理?请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评述。(16分)
答:教师甲的分析更为合理。
评述如下: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理清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以及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等。
(2)教师甲分析了《宋明理学》的教学内容、知识脉络,并且分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而教师乙只分析了教学重点掌握内容,这不能体现教材分析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而且,在高中阶段,宋明理学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3)教师甲的分析虽然合理,但也需要进行补充。教师甲对于理论的分析较多,而对于教材的分析较少,应该补充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及知识脉络,以及知识脉络与章节前后的关系。
31.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一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过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祌,各组代表发言5分祌。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答:(1)不得当。
理由如下: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该教师的讨论主题“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围绕孙中山个人的影响进行的小组讨论,不符合课标的要求,同时,孙中山个人的历史作用并非该课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不应该作为讨论主题。
(2)考虑因素
①主题内容角度
a.应该注意主题内容的综合性,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b.注意命题的目标性,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确保能够完成课堂目标。
②学生角度
a.注意主题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主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能力,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又要保证学生认真思考后能够解决这一主题。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
(2)课文摘录: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以后他又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近代钢铁、汽车、石油、化学等工业发展起来,塑枓、绝缘材料、人造纤维也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此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了。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日本的三井、三菱,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用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结合大家预习的内容,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播放剪辑视频《寻秦记》中引发雷电一段)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视频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对了,似乎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电的开发应用,可这与事实相符吗?
学生活动:看视频,回答问题。
生:这只是虚构的情节。
师:那么,出现这项伟大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到底具备了哪些客观条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
师: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迅速席卷世界。资本主义实现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蒸汽时代。
师:(继续引导)在工业革命的促进和准动下,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那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对工业革命有何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通过问题和播放图片(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相互关系结构图)引导学生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师: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要求技术革新,既而引发了新的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教师活动:提出探究的问题,组织讨论,时间为15分祌。
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①电是如何发明的?电力作为新能源什么时期进入生产领域?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②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③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许多人称他是个“天才”,他是怎样回答的?
④卡尔·本茨是哪国人?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⑤飞机在什么时间试飞成功?由谁研制成功的?我国的飞机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最先研制成功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与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问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为史实内容,学生自学比教师单纯讲授效果要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性。)
3.难点提升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更快,直接参与的行业和国家更多。因此其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我们就按照收集资料的小组分别讨论一下自己小组负责收集的科技成就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表现,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近代电讯技术的发展,为快速传递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条件,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讨论科技成就的影响更加形象具体,而且由于讨论的是自己在课前收集过的成就,己经有自己的认识,讨论的兴趣更高,难度更低。最后通过总结各组的影响,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补充垄新组织的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让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更加严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让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
师:所以我们常常说:“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
4.小结作业
以“汽车发明带给我们的利与弊”为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