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晚期希腊哲学
3.1 考点归纳
一、概述
1.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这两个时期的哲学是传统希腊哲学的延续,表现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思想特征。晚期希腊哲学历经800余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新老观念的碰撞,因而派系林立,传承复杂。除了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学园在维护传统而外,主要的流派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
2.特征
(1)没有全新的体系出现
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以某位或某派前人的思想成果为依据,加以改造或发挥,演绎出自己的结论。
(2)伦理化倾向
这一时期无论哪一派哲学都是以伦理学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的,都是以灵魂安宁或生活幸福为主要目标,且缺乏前人那种学以致知的思辨风格。
3.原因
(1)社会剧变的反映
城邦制的瓦解,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的政权交替,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与融合,人们普遍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2)学术发展的结果
随着亚历山大里亚城文化地位的确立和人们视野的开阔,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几何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逐步脱离哲学而分化出去。
(3)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
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在萌芽状态,这使希腊人对自然的认识停留在经验和猜测的层面,难以进一步向前发展。
(4)哲学内部的争论
早期和中期希腊哲学家的思辨精神,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绝对主义哲学形态,遭到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抨击。
二、伊壁鸠鲁主义
1.伊壁鸠鲁
(1)简介
伊壁鸠鲁出生于雅典,到过萨摩斯等地,在那里熟悉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返回雅典求学,约36岁时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人称“花园”。
(2)哲学思想
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和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
2.准则学
(1)真理标准的分类
①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什么能驳倒感觉。
②预见是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它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
③情感是内在的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两种状态。
(2)意义
①它是对古典时期精神哲学贬低感觉的思辨倾向的一种反动。
②它是对现实社会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迷信的一种打击。
3.物理学
伊壁鸠鲁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他坚决反对神统治和安排世上一切的观念,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人们没有关系。他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进行了修正:
(1)原子形状有限。
(2)原子有重量。
(3)原子有偏斜运动。
4.伦理学
(1)内容
①快乐主义伦理学
伊壁鸠鲁提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的主张,他的快乐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而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
②神灵和死亡
神虽然存在,但与人类没有关系,因而不必恐惧。死亡,更与人们毫不相干。因为“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既不应厌恶生成,也不应恐惧死亡。
(2)欲望的区分
伊壁鸠鲁认为明确区分欲望,能为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而决定自己的抉择和避免。
(3)社会契约论
伊壁鸠鲁认为国家、去律、公正等,都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人们相互约定的。这一思想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评述
伊壁鸠鲁强调精神上的快乐要高于感官的快乐,他认为有一些事情取决于人们的意志自由,所以人是负有道德责任的。
5.卢克莱修
(1)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他的哲理长诗《物性论》是惟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伊壁鸠鲁学派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2)贡献
①以日常论据和经验事实,通过论证原子论的观点,丰富了伊壁鸠鲁的物理学。
②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
③为反对神创论,阐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思想。
三、斯多亚学派
1.斯多亚学派
(1)概念
“斯多亚”是“画廊”的音译,因该学派的创始人芝诺在画廊中讲学而得名。
(2)特点
①起源于东方希腊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基本上不是出生于希腊本土。
②与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关系密切,曾经成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官方哲学。
③它在晚期希腊哲学中,是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派别。
(3)分期
理论性的早期斯多亚学派、折中性的中期斯多亚学派和务实性的晚期斯多亚学派。
2.早期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芝诺,代表人物有克里安雪斯和克吕西普等人。斯多亚学派最早将哲学划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个部分。其中物理学是基础,逻辑学是工具或手段,伦理学则是中心和目的。
(1)逻辑学
①概念
斯多亚学派的逻辑学包括辩证法和修辞学两个部分。前者讨论怎样用问答法正确地论述和探讨,包括语言理论和认识理论,涉及真理的标准和概念的形成等问题;后者讨论怎样连续地正确讲话,可分成论证的发明、论证的表达、论证的排列及雄辩等部分,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②认识论
a.斯多亚学派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灵魂原是一块白板,认识起源于外物作用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相同表象的结合产生了经验。概念是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形成的。
b.芝诺认为始于感觉的表象必须加以理解和把握才能成为真理。克吕西普则把能理解的表象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理论贡献
a.斯多亚学派发展出了与亚里士多德主谓逻辑系统明显不同的命题逻辑。他们对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复合命题的四种真假值情况。
b.他们在范畴理论方面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修正,重点探讨了范畴之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
(2)物理学
①内容
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包括宇宙论和神学两个部分,其总的特征是对自然的神化和精神化的解释,基本概念是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逻各斯,又吸收了阿那克西美尼“气”的观点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②原则
a.被动原则是不具性质的实体,即质料。
b.主动原则是内在于这种实体中的理性,即是神。
③“种子理性”
a.“种子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秩序的规定者,是自然和命运,也是一种火。
b.“种子理性”是万物的质料,同时又是在自身中拥有万物的能动形式。
④意义
世界的存在和终结是一个永无穷尽的轮回过程,包括人的意志在内的一切都是绝对地被命运所决定的。人的职责就应是认识天意,服从命运,顺应自然而生活。这为伦理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伦理学
①德性的本质
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自然而生活,由于“自然”即“本性”,因而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本性而生活,如果一个人使自己的本性与宇宙本性和谐一致,遵从宇宙本性行事,那么他就具有了德性。宇宙本性就是物理学中所阐明的神意或天命,是否顺从它,是衡量人是否有德性的标准,反之则为邪恶。这是一种典型的宿命论观点。
②德性的内容
德性可分首要的和从属的两大层次。首要的德性有明智、勇敢、公正、节制。从属的德性是宽宏、自制、忍耐、慎重等。德性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有共同的原则,所以,拥有其中的一个就等于拥有了全部。
③善
善是可以产生某些效益的东西。德性自身及分有德性的事物在三种意义上被称作善:
a.利益所由以产生的源泉;
b.与利益产生有关的事物;
c.利益产生的促使者。
④责任问题
有责任的行为是理性指导人们去做的行为,如孝敬双亲、热爱国家等。合乎德性生活总是一种责任。
⑤“哲人”
a.哲人是没有激情的。
b.哲人没有虚荣。
c.哲人做一切事情都很出色,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能犯错误。
d.哲人与神相似,因为他们之中有着神圣的因素。
e.哲人不富有同情心,严格执行法律所决定的惩罚。
f.哲人并不孤单,他本性是社会的、行动的。
⑥“世界主义”
人的本性都是宇宙本性的一部分,人人自由而平等。整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具有完善德性的、与宇宙秩序相一致的大家庭,不应有财富、种族、门第等等级差异。
(4)意义
早期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承袭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发挥了犬儒派的思想。它所宣扬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为晚期斯多亚学派进一步发展,并且构成了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
3.中期斯多亚学派
(1)巴内修斯
①在自然哲学方面,他放弃了世界轮回的大焚烧说,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永恒说。
②在伦理学方面,他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一般官吏和平民利益,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注意健康、财富等外在的善,认为至善就是符合本性的生活,人类的这种自然愿望,就可使他达到德性。
③在宗教神学方面,他把神学分为诗人的、哲学家的和政治家的三种。这个观点是罗马化的斯多亚主义的开端,对斯多亚学派在罗马世界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波塞多纽
①波塞多纽把宇宙分成不灭的天上世界和可灭的地上世界两个部分,认为人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结合物,因为人有肉体与灵魂两方面,处于可灭与不可灭之间。万物和人都由神创造,宇宙受理性和天命支配,所以整个宇宙是统一有序的,一切部分都彼此相互交感。
②在伦理、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和伦理是一回事,任何形式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活动都是宗教上的责任。
(3)西塞罗
西塞罗的主要哲学作品有《论神性》《论目的》《论命运》等。他是典型的折中主义者,主要把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反对伊壁鸠鲁主义的原子唯物论,宣扬灵魂不死学说。他也宣传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主张等级和睦,认为罗马共和制是最合乎自然的理想国家。
4.晚期斯多亚学派
(1)塞涅卡
塞涅卡著有《论幸福生活》《论天命》等。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把人引向德性,而德性就是尊重自然,顺从神意。做到这点就必须精神健全,既考虑身体需要又不过分忧虑,既充分享受恩赐又不为此成为奴隶。这样就会得到一种持久的心灵安宁和自由,不为任何刺激和恐惧所动。他还指出肉体快乐的危害,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短暂的、有害的。
(2)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指出,一切东西都是神创造的,人是神灵本质的一个特殊部分,并且在人自己身上包含着神的某一部分。神即是善。人的本质不是肉体、土地和名誉,而是智慧、知识和健全的理性。人应克制欲望,保持理性,实现道德的善。当人遇到阻碍和限制时,应服从神意、忍受命运、克制欲望。
(3)马可·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著有《沉思录》。该书的基调是悲观和消极的,反映了他内心中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他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由神决定其内在次序的整体,所以有两条原则必须确定。
①我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部分。
②我是在一种方式下和与我自己同种的其他部分密切关联着。
(4)意义
①晚期希腊哲学也有相当的贡献,尤其是斯多亚学派。在伦理学方面,斯多亚学派揭示了形而上学一元论与伦理学二元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②斯多亚学派主张顺从自然而生活,还强调人人都是自由的。它试图调和形而上学与伦理学,却走向了宿命论。
③晚期斯多亚学派哲学所宣扬的宿命论和忍耐、克制原则,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也是对处于动荡社会的人们普遍心态的真实反映。
四、怀疑主义
1.怀疑主义
(1)怀疑主义创立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前后延续500年左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实践性阶段、中期的批判性阶段和晚期的系统性阶段。
(2)怀疑主义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作判断,不为之动心,试图以这种方式谋求灵魂的安宁。
2.早期毕洛主义
(1)“怀疑主义”的由来
怀疑派,由于它在研究和探索中的活动称作“研究派”;由于研究者探索之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称为“存疑派”;由于它的怀疑和探寻的习惯或者它对肯定和否定不作决定的态度称为“犹疑派”;由于在人们看来毕洛投身于怀疑主义比他的前驱者更加彻底,更加明显,也被称为“毕洛派”。
(2)内容
①毕洛并不否认感觉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和人们关于现象所做出的判断。
②毕洛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现象是不真实的,人们无权做出关于现象的判断,那么就只有保持沉默,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
3.晚期罗马怀疑主义
(1)爱那西德穆的十种论证
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
②相同种类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
③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构造差异,对同一对象有不同印象。
④同一个体的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⑤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
⑥事物都是互相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变化。
⑦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的不同而显得不同。
⑧事物具有相对性。
⑨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
⑩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相对而言的。
(2)阿格里帕的五种论证
①阿格里帕提出了五种论证,且把集中在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上。这五个论证分别以观点分歧、无穷倒退、相对性、假设和循环论证为根据。
②阿格里帕的论证比爱那西德穆更具普遍性和抽象性。它不仅暴露出绝对主义形态各派哲学的一些弊病,而且涉及了思维本身的一些问题,所以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3)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著有《毕洛主义概略》和《反杂学》。
①原因不存在。
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
③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4.意义
(1)积极意义
怀疑主义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意义
怀疑主义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
五、新柏拉图主义
1.新柏拉图主义
(1)新柏拉图主义是公元3世纪至5世纪时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它既是整个希腊哲学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基督教神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通过新柏拉图主义,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衰落和向神学转化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对哲学和宗教、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2)这一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是因为它的基本倾向虽可划入柏拉图主义阵营,但却具有鲜明的“新”特点,这就是思想来源上的折中主义、本体论上的神秘主义、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和伦理观上的人神合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来源
(1)传统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斯多亚学派的思想。
(2)以斐洛为代表的犹太神哲学。
(3)以阿波罗尼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4)以普鲁塔克和纽曼洛斯等人为代表的折中性柏拉图主义者。
(5)亚历山大里亚早期基督教神学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形成也有影响。
3.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
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的先驱是萨卡斯,代表人物有普罗提诺、波尔费留等人。
(1)阿莫纽·萨卡斯
①确立了该学派的思想方向,即信奉希腊宗教,研究并传播希腊哲学。
②培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
(2)普罗提诺
①本体论
阿莫纽·萨卡斯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产生出来的,这个产生者就是“一”。“一”作为一切存在的产生者,本身不是存在,也不是一切。“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是自满自足、产生外物而又无损于自身。存在于“一”之后的任何事物必定是从“一”中生成的。
②“流溢”说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这一生成过程。“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
③三大本体
a.“一”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惟一的直接产物。它作为被产生的本体,不具有的绝对同一性,包含着原初的区分,因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b.“理智”也能流溢。它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作为“一”的间接产物的第三种本体,不是绝对同一体,既是一又是多。
c.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
④灵魂观照说
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因其受到污染而堕落。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使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
⑤德性修养
a.“公德”是公民德性,使人类仁爱交往,抚平激情,顺从本性,所以它是实践性的和否定性的德性,指导公众生活,限定欲望情感。
b.“净化”是沉思德性,使人从肉欲中解脱出来,在理性静观中获得自由与幸福。
c.“观照”是最高的德性,它使人灵魂出窍,舍弃肉体而与“一”处于一种合而为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解脱”。
⑥辩证法
a.辩证法是引导人们到达解脱的技术、办法或训练。第一阶段是改变低级的生活。第二阶段为已上升到理智领域、已在那里留下了足迹但尚须在那个领域中继续前进的人。
b.“一”向下的流溢过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完整框架。他受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注重人神合一。
(3)波尔费留
①波尔费留提出了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
a.共相是独存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中?
b.如若是实体,有形还是无形?
c.如若无形,与可感物分离还是在可感物之中?
②波尔费留强化了东方宗教的神秘色彩和来世观念。
波尔费留把德性分为公德、净化、理论、至福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现世的道德生活,后两个阶段是只有依靠神恩在来世才能获得。
4.叙利亚学派
(1)对普罗提诺思想的发展
扬布利柯在普罗提诺的三大本体之上和之间,另行设置多个等级,靠增多层次来解决问题。他认为在“一”之上,存在一个绝对的一,它无规定性,超越所有。可知世界流出能知世界,包括理智、能力和造物主,并由此分成七个等级;能知世界流出灵魂。
(2)对波尔费留思想的发展
扬布利柯在波尔费留的德性四阶段说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五种,即僧侣的德性——巫术,认为巫术是人的灵魂与神灵相通的明证。巫术能使灵魂能与终极本原“一”结合在一起。
5.雅典学派
(1)简介
雅典学派的主要代表是普罗克洛。著有《神学要旨》和《柏拉图神学》。《神学要旨》以三重发展律为演绎原则,以“一”为起点,是从统一、生成到复归的三重发展过程,这也是从自因、原因到结果的关系。
(2)三个阶段
①统一体包括“一”、理智和灵魂。统一体是既不被分有也不分有的自因,因而是不可言说的。每个统一体作为自因,都是一个系列的开端。“一”是所有过程和系列的原始本质,是杂多的基础、首要的善、万物存在的第一因。它不可言说,超越一切。
②生成体包括理智对象、理智对象与理智活动的同一、理智活动。
③复生体包括上天世界、内在世界和可感自然。
(3)终结
公元529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了雅典所有的哲学学校。这标志着新柏拉图主义的结束,也标志着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历史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