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2.1 复习笔记
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
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
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
(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
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
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
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
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c.1997年有人出版了一部《中国社会思想史》教材,但总计20多万字,以之总结中国五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社会思想,显得过于简略。
d.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是他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十几年的体会之集合,分十个专题考察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轨迹及特点。
e.按笔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陈正炎等所著《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当属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范围,可谓研究中国历代理想社会模式的一本专著。
f.至于再早一些时候有人所著如《王船山社会思想》的小册子之类,虽以社会思想命名,但就内容而论,已不属中国社会思想方面的著作。
(2)港台地区及海外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
①系统研究
从事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张承汉、曾松友、杨懋春、杨孝潆等。
a.曾松友
按出版时间顺序,以曾松友的《社会思想史》为最早。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述西方社会思想,下编论述中国社会思想,下编共约15万字,分为十章。其特点是论述重在先秦诸子,而从两汉到民国,只论述了王充、孙中山,因此跳跃性很大,很不系统。
b.杨孝潆
杨孝潆所著《中国社会思想史》增强了系统性,全书共分十四章,特点是先秦部分按学派分章,两汉以后按朝代分章,前详而后略,全书只有12万字左右,分量尤显不足。
c.杨懋春
杨懋春的《中国社会思想史》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尊孔,以儒家社会思想作为正宗;
第二,论述较前人更为系统详尽;
第三,包括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想及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其四是全书达50万字,其规模已属空前。
d.张承汉
张承汉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是迄今为止较为规范的,也是水平较高的一部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其上册共分五编,约25万字。下册约26万字,包括四编。其中第八编为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此编着力最多,是作者研究最深之处,也是全书最有特色之处。
②专题研究
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以余英时、文崇一、李亦园、叶启政、金耀基、张德胜等为代表。其基本特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a.余英时
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是沿着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路,研究中国社会思想的成功之作。他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收集的论文以及《士与中国文化》等著作中的论文,大都可视为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性研究成果。
b.文崇一
文崇一对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历史社会学的研究,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拓宽了领域。
c.叶启政
叶启政对中国传统思想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与余英时等人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相呼应。
d.金耀基
金耀基所著《中国社会与文化》、《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以及《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等著作中,大都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发掘与分析。
e.张德胜
第一,张德胜的《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是关于中国社会思想研究的一部有特色的专著,该书认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社会稳定,为保持社会稳定而特别强调社会秩序,法家、道家、墨家和中国的佛家也重视社会秩序。
第二,作者认为,因追求社会稳定而尤重秩序,是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特点所在。其论点颇有新意,堪成一家之言。
第三,张德胜先生所进行的儒商研究,他与笔者等合作所开展的“清初三大思想家私利观的社会网络研究”等,都带有将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推向深入的倾向。
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1.相关理论性问题
(1)如何摆脱中国社会学的依附地位问题
①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②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具体的“实际社会”和“社会事实”的基础之上的。从某一实际社会归纳出的“通则”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实际社会。所以,用西方社会学理论解释中国社会事实,则常有扦格不通之处。
③如果只满足于用中国的社会事实解释西方某些社会学理论及命题,或论证西方某些社会学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那么,中国的社会学将永远处于“依附”地位。
④社会学摆脱依附地位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对中国社会自身特点的研究。中国历代社会思想是研究现今中国诸多社会事实和特点的思想文化基础。
(2)如何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特点问题
①中国的人文传统深厚,对社会人事的思考由来已久,且在世界思想文化中独树一帜。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各派社会思想在其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理念及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已渗透、沉淀到中国人的“社会文化性格”或“文化特质”之中。
②只有对中国人的社会文化性格或文化特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较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社会事实,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
③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人经几千年积淀所形成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什么,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是什么,这即是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性格”或“文化特质”。因此,加强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3)如何看待“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问题
①中国社会思想是早熟的。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形成了较为稳健、成熟的社会思想。
②后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与融合,到宋代理学家社会思想体系形成,中国社会思想的成熟体系已经完成,从此以后基本格局已定,因袭多而创新少。
③明代中期以后直至近代,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世界,中国的社会思想也变得贫乏而僵化。相比之下,西方思想从古希腊起即偏重对自然的探索,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盛行,人文思想更是掩抑而不彰
④只是到了近一个世纪,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社会思想才又重新开始活跃起来,但已比西方迟到了数百年。这一研究结论被诸多社会思想史研究者所赞同。
(4)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在“文化自觉”中的地位问题
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是对包括中国传统优秀社会思想文化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②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传统社会思想和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费孝通先生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③中国要达到“文化自觉”就离不开对原有社会思想的总结。总结也是一种创新。在此过程中,包含着总结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总结者“文化自觉”之程度。
(5)如何立足于中国社会,反思中国社会学之风气问题
①学术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学中,“陈”至少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a.中国原有的社会思想;
b.西方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理论,二者能结合融贯才会有创新。
②应重视对中国传统社会中优秀社会思想的研究并对其进行现代社会学诠释,发掘出具有中国社会文化性格或文化特质的概念和理论。这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时代课题。
(6)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取材与研究中心问题
①如果将社会思想分为官方的、士林的和民间的三个层次,则现在所有的社会思想史著作都是以“士林社会思想”为中心的。这是因为士林社会思想的文献资料最多最系统。
②社会思想区别于其他思想专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更侧重于对民众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之社会理念的研究。对士林社会思想的研究固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而对民间的社会思想研究更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③当我们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民间社会之大众生活理念的层面,对中国的大、小传统的社会思想都有了较系统的研究之时,就表明中国社会思想史水平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2.相关操作性问题
(1)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专史的关系问题
各种思想专史是相通的和互补的,但又是各有所侧重的,在各种思想专史中,社会思想是处于根本地位的思想。
①社会思想史与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法律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的区别
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是从不同学科角度考察人类思想遗产的结果,也是各种思想专史的特点所在。
a.社会思想史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关于全部社会科学的思想史,它与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法律思想史等一样,都是从一个侧面考察人类社会的思想遗产。
b.社会思想史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思想。在研究社会思想史时所采取的历史材料,可从政治学或经济学等角度考察,或可属于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法思想史等范畴,然而这对于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是并行不悖的,是毫无妨碍或影响的。
②社会思想史与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法律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的联系
各个学科的思想史之间有共同的研究领域,这是基础。
(2)社会思想的广义与狭义问题
①广义的社会思想
指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社会的思想。
②狭义的社会思想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或设想。
(3)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下限问题
①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思想,应当从上古到当代,其下限即是“当下社会”,但作为大学的一门课程的社会思想史,受到课时和课程分际的制约,必须确定一下合适的下限,本教材的下限确定在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的形成时期。
②中国形成第一代社会学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即民国初期。为保持社会思想发展阶段的完整性,本书论述基本上是以20世纪30年代为下限。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想有三种:
a.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
b.源自西方的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想;
c.源自中国传统社会以“返本开新”为特征的社会思想。
(4)思想家的时序性与思想内容关联性问题
思想史著作或教材的编写,应该在注重了思想家生平时序性的同时,在同一历史时期更加强调了其社会思想内容的关联性,以历史时期分篇,同一历史时期则按思想家之社会思想的特点分章,以求彰显同一时代之不同思想家之社会思想内容的内在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