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8.1 复习笔记
一、荀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所撰《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正名》等篇中,直接向统治者陈述治国兴邦之道。与诸子百家的救世之术相比,荀子的社会思想更为具体、系统,切合实际。
2.荀子与孔孟之间的异同
(1)荀子与孟子同是战国时代继承孔子思想发展的儒者。
(2)从儒学发展阶段而言,荀子处于一个儒学自觉反思的时代,具有与孔、孟不同的历史任务。
①孔子建构儒学时所面对的主要是“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所以他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可以以“立法者”的姿态言说。
②孟子之时各派学说均已成熟,有些学说还得到诸侯们的采纳,孟子必须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以争取儒学的发展空间,所以他必须同时充当辩者与“立法者”的双重角色。
③荀子的时代,不仅百家之学众声喧哗,而且儒学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他不仅要充当“辩者”与“立法者”的双重角色,还要对儒学本身进行反思。因此,对儒学本身的反思和在坚持儒学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吸收其他学说的合理因素,将儒学建构成一种既有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又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成了荀子学说的主旨所在。
3.欲望论
(1)“人生而有欲”
①荀子的基础命题是“人生而有欲”。荀子的人性是以人的自然性为核心的。
②荀子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永不满足的。当基本欲望(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得到满足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欲望和需求。
(2)能否完全顺乎人的生理欲望
荀子以为不可以。如果听凭个人予取予求,让自利之心不受约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冲突。
(3)解决问题的方法
荀子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于节“求”。“求”和“欲”是不同的
①前者范围小些,后者范围大些;
②“欲”是生理性的,“求”是社会性的。
③解决人的欲望的问题,不能去限制生理性的“欲”,但可以在“求”上做文章。
(4)节“求”的方法
①以“理”和“道”节求;
②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
(5)荀子欲望论的特点
①他把物质欲望本身与通过理性的思维决定的“求”区分开来,认为虽然人们的全部欲望不可满足,而经过思维判断的合乎“理”的一部分欲望是可以满足的,这是他对欲望论的一大贡献。
②他认为合理的欲不应“去”或“节”,而应予以满足。
③判断用以满足欲望的行为“求”是否合理,虽然有“道”和“理”作依据,但最后判断是在于人的思维和理性。他过高地估价了思维和社会理性的作用。
(6)荀子欲望论的缺陷
①荀子的欲望论最终还是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他混淆了地主阶级的欲望满足与封建农民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掩盖了阶级冲突的动因;
②荀子的欲望论基本是唯物的,但由于夸大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唯心主义倾向。
4.性恶论
(1)人性恶
①性恶论以欲望论为基础。
②荀子主张人性恶。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不合这些规范的越轨行为叫作“恶”,认为人性本恶。
③人的生物本性决定了人们的欲望是“不知足”的,而不知足就必然破坏社会秩序。
(2)以“伪”制恶
①人性之恶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
②性是天生的,天然质朴的;伪是人为的,是一个群体的道德、文化集合。用人为之“伪”来诱导、抑制天生的性,从而使天性与文化、道德有机结合的结果就是善行。
③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地诱导和抑制,人们都可以成为社会规范的模范遵守者。
(3)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
①相同点
a.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
b.都不能明确地区分出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以及人的生理要求与人的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点
荀子的“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即人的自然性,孟子的“性”是指人的社会性。
5.社会群体论
(1)社会群体论
①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他认为,人与禽兽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人能够产生功能强大的群体组织。
②人类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有“分”有“辨”
a.分就是指人们在群体中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
a.辨就是指君臣、父子、兄弟、男女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分位。
c.人类社会是靠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来满足每个人的生活、生产需要的,如果人们不服从于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地位,这个社会群体也就崩溃了,人亦与禽兽无别。
(2)荀子社会群体论的理论基础
荀子社会群体论的理论基础和性恶论一样,是他的欲望论。
①人生而有欲,欲多物寡,为了物质欲望的满足难免会产生争斗。
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意识到,个体离开群体的合作必将陷入穷困,群体没有地位、角色的规范则必将陷入纷争,照样不能满足个人的欲望。这就是人类社会“不能无群”的原因。
(2)如何使群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为使群体得以维持和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
①“分”
“分”是指为使群体得以维持和发展,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把各种分工关系和各种社会角色的职责与义务都固定下来。
②以“义”行“分”
荀子以为要靠“义”来实行“分”,“义”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6.论人的社会化
(1)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
①教育。
有好的素质,还必须通过社会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群体最有益的人。
②社会环境。
荀子认为,君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在学习过程中,社会环境熏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积靡”。
人们要抑制本性,学得社会所需的礼、义等规范,模仿是极重要的方法之一。经常模仿,就会化社会规范为自觉行动,这就是荀子的“积靡”。
④“注错习俗”。
“注错”是按一定社会价值观念而有选择地对社会提供各种典范的模仿行为。荀子认为,人们的生理机能和欲望都是相同的,是生而有之的,但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人格类型、各种职业的人,则是“注错习俗”造成的。
⑤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
给各种社会角色制定出行为标准,才便于社会和自己鉴定自己学习“善行”所达到的程度。
(2)社会化所达到的等级
①荀子把同一种社会行为由不同角色的人实践所造成的不同表现予以论列,以使人们通过行为表现鉴定其社会化所达到的级次。
②荀子所制定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和孔子、孟子所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是同一性质的;荀子创立角色标准目的是促使人们成为社会欢迎的“通士”和“悫士”。
7.论“礼”的社会功能
(1)荀子的“礼”
荀子认为,礼是指以贵贱、年齿、贫富等相区分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行为规范。
(2)礼是如何产生的
①礼的产生
荀子把立论的基础落在其欲望论和性恶论的基础上,认为礼是群体在发展过程中规约人欲的制度化结果。
②荀子探求礼义产生的原因,犯了两个错误:
a.没有看到一定的礼义是产生于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而只是把它建立在抽象的欲望论和性恶论基础之上;
b.符合社会生活的社会规范本来是社会的共同创作,而荀子只归结为“先王”,不免落入英雄史观的窠臼。
(3)礼的社会功能
①礼是测量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起着校正的作用;
②对于个人而言,礼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给个人以养生安乐的制度依托;
③对于社会而言,礼是一个社会得以维持的根本保障。
8.社会管理和社会理想
(1)社会管理
①荀子认为,要管理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
②管理社会的办法就是要礼法并用,对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善者和逾越社会规范的不善者区别对待,对于有越轨行为的不善者,荀子主张先教而后诛。
(2)社会理想
①荀子的理想社会
a.荀子的理想社会奉行儒家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提倡建设一个“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
b.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对社会上层和强势群体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
c.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
②对荀子理想社会的描述
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人民的基本物质欲望是可以满足的,再加之有在“礼”的规范下的“求”控制人们的多欲,“伪”控制人们的性恶,有贤者管理社会,有社会规范控制越轨行为,人们就能过上饱暖富足、安康利乐的小康生活了。
③对荀子理想社会的评价
荀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孜孜以求的社会模式。
二、韩非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公子。他为世人留下了《韩非子》,学界认为是集法家之大成之作。《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韩非列传,是关于韩非的最早最完整的一篇传记。韩非的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日益壮大起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2.性恶论
(1)性恶论
韩非也是一个性恶论者。韩非绍承荀子的欲望论,认为人为了生存必有“欲利之心”,而“欲利之心”是由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任何人都不会例外。
(2)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
韩非对性恶的论述并没有超越荀子性恶论的论述范围,而且韩非的人性论也是主要从人的自然性出发的,而他和荀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从同一点出发,引出不同的看待社会、整合社会的方法。
3.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1)人际关系的本质
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从“计算之心”出发,韩非把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理解为交换关系。
(2)自利自为论的渊源
①韩非的自利自为论直接源于慎到与荀子。
②慎到认为利用人的自为之心是合乎天道的,不必对人的自为之心加以限制。
③韩非将这一思想与荀子的性恶论和欲望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自利自为论,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理解为从计算之心出发的交换关系。
(3)自利自为论的实质
韩非极端夸大了人的自利自为的社会功能,实质上是从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把地主阶级的行为动机夸大为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动机,把地主阶级的自私自利的本性看作全人类的本性。
(4)对自利自为论的评价
韩非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揭露了仁爱忠孝等宗法式伦理道德的虚伪性,便于人们认识地主阶级的本来面目,但韩非犯了道德规范无用论的错误,他轻视了伦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控制功能。同时,韩非的这一理论,也为他所倡导的地主阶级以法治国及新的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找到了根据。
4.社会变迁与人口论
(1)社会变迁与人口论的内容
①韩非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厚古薄今,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
②社会是单向发展的,既已进化就不可能再倒退回去;
③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
④韩非认为,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人类生活资料的多少与社会人口的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
(2)对韩非人口论的评价
①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而是人口过多,并从人口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探讨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社会治乱的原因,这是他对中国人口理论的重大发展。
②韩非的人口理论依然是肤浅而有局限的。他认为只要人口相对减少,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丰富就可以使人民不争夺,使社会安定,而没有发现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对社会治乱的决定作用,是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造成的。
5.社会控制论
(1)人类需要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就有必要采取一定手段维持社会秩序,并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加以控制。
①最奏效的办法就是法和威。
②法的基本手段就是赏和罚,有了赏罚,社会中贤与不肖之人就能黑白分明,社会正常秩序就能得以维护。
(2)韩非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
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用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的思想。韩非主张思想控制,以此达到控制社会越轨行为的目的。
6.社会管理思想
韩非认为,社会控制要用法,治理社会的策略也必须以法为核心。在这个前提之下,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从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2)要以法用人。
用法度来选拔人才,而不是凭自己的好恶为选拔标准;用法度来衡量功劳大小,而不是凭主观揣度,从而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获得正面的社会效果。
(3)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
韩非主张守信用。只有在名位方面、政事方面、道义方面守信用,社会才能得以治理。由于韩非的信用都是以法为依据并依法实行的,所以他的“信用”具有社会契约的性质。
(4)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
韩非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为了利欲而自利自为,所以一切仁爱都是虚伪的,有严重的负面效果。特别是以虚伪的仁爱治理社会,就会破坏法制,给社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5)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他认为封建君主要治理社会,必须掌握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
7.理想社会模式
(1)韩非理想社会的特点
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构想了一个法家的理想社会模式。其理想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①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
各种社会事物分散在社会的各方面,但最高权力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掌握住机柄,四方的臣民都来贡献力量。
②这个理想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
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以法为准绳,有法则行,令行禁止,人人都严格守“法”,而不讲仁义惠爱。
③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
④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社会”。
人人都在各自计算,社会也按照其“计算”给以报酬,但这个报酬须通过“法”来实现。
⑤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
韩非认为,只要严格按“法”办事,就能做到各处其宜,各尽其能,社会就出现“无为”、“无事”的安定局面。
(2)对韩非理想社会的评价
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与人关系是以地主阶级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依据的。因此,韩非的理想社会,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末期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