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学(复试)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五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8)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由裁量权
2.行政监督
3.委任制
4.行政伦理
5.凭单制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公共企业包含哪些类型?
2.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包含哪些步骤?
3.简要分析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主要内容。
4.简要分析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2.试述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与内容。
参考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8)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由裁量权
答: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的行政权力。具体表现为:
①行政处罚幅度和种类方面。即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包括在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处罚种类的自由选择。
②行为方式方面。即行政机关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时,自由裁量作为与不作为。
③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方面。
④对事实性质认定方面。即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⑤对情节轻重认定方面。在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时,行政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⑥决定是否执行方面。即对具体执行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执行。
2.行政监督
答: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即行政法制监督,是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如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和会计系统实施的监督等;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行政监督的特征包括:
①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②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
③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
④监督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⑤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行政监督不是任意开展的活动,而是有法可依、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
3.委任制
答:委任制,是指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一种制度。委任制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干部任用形式。在企业中是指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上级领导机关有意识地选拔、培养、考察使用对象,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委派或审批任命的一种人事制度。其优点是:程序简单、权力集中、指挥统一、效率高、省时间。缺点是:容易因领导个人的好恶,而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或因领导本身的视野与精力的限制,而造成在没有全面了解下属的情况下错误委任的现象。
4.行政伦理
答:行政伦理,是指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教育与塑造功能、保证与激励功能、国家认同和民心凝聚功能。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把握:
①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包括思想态度和思想品德两个因素。思想品德包括:乐观、勇气和仁慈的公正。
②行政职业道德,包括:奉公、守法、忠诚、负责。
③行政组织层面的伦理,包括:程序公正、组织信任、民主责任和制度激励。
④公共政策伦理,包括政策目的之中的伦理和政策手段上的伦理。
5.凭单制
答:凭单制,是指借用私人市场凭单的理念和技术来改造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改革工具。凭单又称为有价证券、代金券、消费券,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个体发放的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特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他们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受的凭单。它的基本特征是:凭单是围绕特定物品而对特定消费者群体实施的补贴;凭单不同于补助,是直接补贴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凭单通常采取代金券的方式而非现金。凭单制的优势很明显,较之于政府服务、补助等传统政府工具,凭单制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和技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公共企业包含哪些类型?
答:公共企业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即出于向社会与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外部效用问题、增进社会公正、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展等目的建立和经营的企业。公共企业是特殊的法人机构,向公众大规模地出售商品和服务,盈利首先归自身所有。其类型主要包括:
(1)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供水、排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电信等,它通过建立网络,将客户连接到终端提供服务。其特征是:
①住户式连接意味着存在一种真正的“自然垄断”,或者至少是一种自然垄断的趋势;
②公用事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政治敏感性,如果运作受阻,则会出现骚乱。由于公用事业的政治敏感性和自然垄断的趋势,许多政府一直偏好将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2)陆上运输和邮政服务
陆上运输服务和邮政服务普遍由政府提供。二者本质上跟公用事业一样,但是面临相关产业的激烈竞争且呈现一种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的趋势。当资金投入不及时以及工会为保持较早时期的工作条件而斗争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如果提升价格或削减服务,政府则要承担政治成本。
(3)竞争性环境中的企业
这些企业是指政府所有的商贸企业,它们与私营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的竞争。一些政府经营的商贸企业与私营企业在同样的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这些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和石油公司等。政府介入竞争性环境中的公共企业的目的是挽救公司遭受的市场损失,刺激竞争,或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
(4)管制机构
管制机构属于政府所有和控制,它们通过销售商品获得资金以维持自己的活动,其存在的基础是拥有国家法定的强制权力。建立这种从事商品销售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只有政府能通过管制的方式强制所有的商品都按市场法则有秩序地进行流通。
2.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包含哪些步骤?
答:布莱森基于私营部门战略计划模式,同时结合公共部门的实情提出了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的八个步骤,具体包括:
(1)开始制定战略计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
(2)明确组织权限。公共组织所拥有的权限是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机构根据法律审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一种有益的经验。
(3)阐明组织任务和价值。即对组织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加以说明和分析,因为实现任务和目标所具有的特定手段隐含了决定组织该如何行动的因素。组织目标要基于战略计划分解到较低层次并确定为更加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应尽量以经验为依据。
(4)对外界环境进行评价(机会和危机)。公共组织的生存同时面临机遇与威胁,因此环境监测既应关心组织继续生存的威胁,同时也应关注其他有关领域所存在的机遇。完备的战略计划应超越组织目前生存的环境,而描述出组织在更大范围环境中的清晰、综合的图像。
(5)对企业内部状况进行评价(优势和劣势)。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必须对其财务、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内部环境评估要求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彻底评价,还应对资源情况尤其是财务方面、现行制度(信息制度和会计制度)等进行评估。
(6)确定组织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此阶段可处理组织内部所确定的任何薄弱环节以及来自外部的威胁和未来的机遇。它可能会提供新的服务或服务途径。应通过某种方式将战略问题与平常问题分开并将其具体罗列出来。战略性问题能影响到组织的前途和经营能力。
(7)制定战略—处理问题。在此阶段对战略的制定是为了实现已选定的指标。实际上,制定战略被认为是实施计划,确定与实现这些指标有关的重要步骤、责任、期限和所需要的资源。一旦战略问题获得认可,实施它的行动计划就会应运而生。
(8)制定有效的、未来的组织蓝图。即提供一个组织未来的规划、一种蓝图以及对组织前途的共同看法。这一步骤在一定意义上是为组织成员提出一个蓝图以协调他们的行为。
3.简要分析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主要内容。
答:公共危机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根据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公共部门和公众提前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公共危机监测、咨询、组织网络和完善的法规体系,以确保公共危机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和及时发布。
(2)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是指在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做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决定以及整个决策制定过程。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是要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
②在危机状态下,利益群体和公众的参与非常有限,媒体也主要是协助政府进行社会动员,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专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作用更为突出;
③在危机状态下,政策的合法化主要是通过已有法律事先授权,即通过事先制定的法律明确规定危机状态下决策机关及其首脑的决策权限。
(3)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
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是指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动有限资源投入危机治理中的过程。由于公共危机爆发突然,危害范围广阔,应对危机的资源可能存在分散于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对于及时减轻危机伤害回复正常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机制包括:
①公共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机制;
②公共财政预算与支付制度;
③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
(4)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
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是危机处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减少危机损害和维护公共部门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
②新闻发布机制;
③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④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
⑤互联网隐患安全管理机制;
⑥公共危机事件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
(5)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是指公共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行为,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危机应对计划进行,实现危机管理目标并不断纠正各种偏差的活动过程。
①公共危机开始阶段的处理措施包括:迅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搜集危机信息,着手危机调查;制定危机处理计划的方案;
②公共危机蔓延阶段的处理措施包括: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消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
(6)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与评估机制
公共危机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危机结束但危机的危害却未停止。公共危机给人们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更应引起管理者注意的是公共危机造成的社会心理的变化与创伤。因此,在危机结束后妥善善后和评估是安抚民心恢复生产的重要步骤,也是管理者从此次危机管理中政策学习的过程。这一机制包括如下内容:
①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a.灾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重建和秩序的恢复;
b.按照程序清算损失;
c.赔偿损失,要抢救受伤人员,救济群众,对住房、食品、用水、医疗、生产资料等进行妥善安排;
d.对公众灾难心理创伤的安抚和慰藉;
e.进行事故调查与危机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理。
②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估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评估是指依据科学与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严格的程序和科学方法,对公共危机处理结果进行测量的活动。公共危机管理评估应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原则。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架构的评估;
b.公共危机预警情况的评估;
c.公共危机管理计划完备性的评估;
d.公共危机管理沟通的评估;
e.公共危机的媒体管理评估;
f.公共危机管理措施的评估;
g.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评估。
4.简要分析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
答: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及优劣,并弄清政策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经验和教训的活动,包括制定评估方案、收集和分析评估信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等环节。政策评估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
(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看,可将政策评估划分为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①正式评估是指采用描述性的方式来获取关于政策运行结果方面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的一种评估方式。主要针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而定,要求有正式的评估人员、经费和设施方面的保证,能够掌握较为充分的评估程序,采取科学严谨的评估手段进行评估。
②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结论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根据本身所掌握的信息,对政策的各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非正式评估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但它可视为是对正式评估的必要准备,也是对正式评估的重要补充。
(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从评估机构所处的地位上看,可将政策评估分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①内部评估是指政府内部行政机构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两类:一是政策运行机构由操作机构及其人员自己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进行评估;二是由另外专设的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对政策实施进行的评估。
②外部评估是指针对非政府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对公共政策所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两类:委托评估和不委托评估。此外,外部评估也包括那些由新闻媒体、民间团体等自发组织的对政策的评估。
(3)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看,可将政策评估分为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
①事前评估,又称为预评估或前评估,是指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可预测的评估,其主要特点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了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其内容包括:
a.对政策实施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b.对政策可行性进行评估;
c.对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预先评估。
②事后评估,又称后评估,是指在政策执行完后,针对政策施行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对政策进行评估。
政策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政策时所遇问题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在执行时发生的作用,并判断政策的目标是否达成,辨别政策效果的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效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答:(1)行政职能的含义
行政职能又称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它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应。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组织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
(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行政职能模式主要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政府以直接的行政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行政职能过分膨胀,形成了“全能政府”的智能模式。政府通过计划体制和行政手段在国民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在微观上实行直接管理行政职能。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着行政职能的转变。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体现在:
①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要求政府转变行政职能。
②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政府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而且还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政府必须改变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③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政府的作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决定的。
④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民主行政、公开行政、依法行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⑤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WTO体系规则的需求,行政职能转变迫在眉睫。
⑥行政职能转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要求多方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必然涉及到整个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把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各级政府最重要的职能。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①职能重心的转变
195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形成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最后发生了“文革”动乱,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此后,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②职能方式的转变
a.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相结合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处于行政机关高度控制下,政府对经济领域几乎都运用强制性手段进行管理,使企业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开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或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任务。
b.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政府通过向企业下放自主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措施,促进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向发展。在弱化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管理职能的同时,政府强化了宏观管理职能,精简和削弱了专业部门,强化监督和宏观调控部门。
c.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把计划与市场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支配指导下,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则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主义大门之外,使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正常地在市场经济轨道上运行,社会生产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当然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仍要发挥计划作用,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问题,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一个国家的行政职能系统是由若干层级职能系统构成的,各层级行政职能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过去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官僚主义现象,都是与政府部门职能不清有关。因此,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政府的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
a.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b.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c.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e.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初步形成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
2.试述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与内容。
答:(1)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含义
行政管理法治化是指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
①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行政是法治国家和现代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保证。法治行政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含义主要包括:
a.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b.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遵循比例原则;
c.法治政府应当符合程序正当的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d.法治政府应当符合高效便民的要求;
e.法治政府应当符合诚实守信的要求,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f.法治政府应该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②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具体目标
a.完善依法行政体制
第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
第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第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第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b.加强依法行政主体建设。
第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巩固,形成尊重、崇尚和遵守法律的法治氛围;
第二,依法行政的能力与依法行政实践相适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c.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政府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能够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反映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d.强化法律实施和科学决策
第一,法律、法规、规章能够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第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能够得到及时反映;
第三,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e.强化行政权力监督。
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提高行政监督效能。
(3)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确立为当代我国的治国方略与目标,依法治国必先依法行政。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培养和提升法治意识
在我国推进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行政人员中培养法治意识和精神,把作为外在控制的法上升为发自内心认识的信仰,最终达到法的形式约束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因此培养三种意识尤为重要: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必须在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在人民和政府关系认识上,注意向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在法治理念上,注重向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转变;在责任意识上,注意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②强化政府自身法制建设
行政组织是行政行为的载体和基本构架,强化政府行政组织自身法制建设、实行行政组织法治具有影响全局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加快行政组织的法治化进程,从内、外两方面实现行政组织的法治化。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法治是行政组织外部管理法治的基础;行政组织外部管理的法治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法治的目标。
③强化行政职权法治
职权是行政组织施行管理的基础,是实现行政管理任务的依据。行政职权法治是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行为公正、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保障。强化行政职权法治,就是要坚持行政职权来源于法。因此,强化行政职权法治,必须从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④完善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时间、顺序等要素所构成的行为过程,具体内容包括:
a.行政行为程序是行政组织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管理活动以及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组织实施某种法定行为时所遵循的程序,是行政活动中最主要的程序。
b.行政组织程序是行政组织自身实现组织、管理、协调等内部机能的程序,是保障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
c.行政诉讼程序是作为行政活动的监督程序,在行政活动引起相对一方的异议,而由司法机关介入予以处理的程序,是对行政活动本身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预防和消除程序。
在当代国际社会,行政程序已经成为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来确保行政组织的日常活动乃至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时都有章可循,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趋势。总之,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每一种行政行为所要遵循的程序,而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