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1章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科学研究
答: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它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前者主要是为获得关于各种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目标或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小学教师为主体或与专职教育人员相结合,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文献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探讨或解决小学教育领域中各种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从而达到认识小学教育活动规律或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应用和发展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的作用主要有:①改善教育实践;②推进理论建设;③提高教师素质。
3.科研群体
答:科研群体是指为适应特定科研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专业)团体。一般以课题组的形式结成科研群体。小学教育科研的群体往往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群体,以教研组或同一班级任课教师为单位。科研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科研群体的模式主要有:①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②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③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
4.科学方法
答: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又称为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体现在:①服从并服务于科研任务;②具有更为严格的规范性。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科学这个概念?
答: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理解科学这一概念:
(1)“科学是某种知识体系”
国外有辞典把科学称为“合乎逻辑地排列起来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指那些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知识”,广义地讲,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的一切知识都属科学。
(2)“科学是一种经历”
有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如果说“科学即知识体系”属于静态描述的话,“经历说”就是对科学活动的一种动态刻画。
(3)“科学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更宽泛的理解,意在强调蕴涵于科学活动之中的那种最本质的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2.科学研究有何特性、有何价值?
答: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对其特性和价值的分析如下:
(1)科学研究的特性
①问题性。科学研究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过程,每一项科学研究,总是因某个或某些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所引起,而每一个研究者(或研究者群体)的研究思路的措施,又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没有真实的问题,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②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以求新为目的的人类实践,需要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知识、寻找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欲求新,就不可能因循守旧,必须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角度、方法、材料或结论上,向人类提供首创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发现前人尚未检验过的认识与实践成果。缺乏创造性的研究,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研究。
③历史继承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往往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前赴后继地努力。
④规范性。欲使科学研究得以准确地揭示事物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克服随意性,从而保证全过程的客观性,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
(2)科学研究的价值
①深化认识的价值。科学研究帮助人们深化认识的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表现出来的,一是发现并揭示规律,二是对已有的反映规律的原理(学说)不断进行检验。
②改善实践的价值。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弄清“是什么”“为什么”一类问题,即认识问题;还能帮助人们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即实践问题。认识问题的明确,是人们决定如何行动的前提。行动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式,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去探寻。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深化认识的价值表现为深化对教育活动特点及规律的认识,从而推动教育理论的建设;改善实践的价值,则表现为改进教育活动实践,寻找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独特的价值,那就是锻炼培养教育科学研究者主体——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谈谈小学教育的地位、特点及改革现状。
答:(1)小学教育的地位
小学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其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后续初中、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好坏;对一个人来讲,在小学所打下的素质基础牢固与否,对他今后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就都有十分密切的相关。
(2)小学教育的特点
①起始性。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启蒙教育,是人走向理性世界的起跑线,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系统认识,就从这里开始。
②基础性。小学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基础的基础,一个人无论他将来进入社会的哪个层面、从事哪种职业,都必须在小学打好全面的扎实的素质基础。
③全体性。小学教育处在义务教育阶段,是社会必须提供、每一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仅给予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给予同等的教育质量。
(3)小学教育的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教育改革全方位展开,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教材、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到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都开出了灿烂的改革之花,结出了丰硕的质量之果。
①在目标上经过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重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关注情感乃至非智力因素、注重整体的个性或人格的发展这样一个嬗变过程;
②在课程上,经历了从重学科到重“活动”到并重、从单一的必修课到增加选修课、从完全的国家规定课程到留出地方课程的进步与发展;
③在教材上,打破了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一统天下,开始了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的广泛探索;
④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更是百花齐放、交相辉映,往往是由一点切入、带动相关因素乃至引起全方位的改革,全面、综合、整体地改革的结果,不仅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⑤在小学德育方面,思想品德课、生活指导课的探新以及班级活动与管理的改革等等也卓有成效。
4.为什么要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
答:在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对年轻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以改革促发展的年代,各级教育的实践模式,包括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师生关系模式等,也因环境、对象、内容等因素的变化发展而被要求更新。要为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模式、新方式找到科学根据,就必须通过科学研究。
(2)推进理论建设
小学教育实践性强,研究往往偏于应用,但小学教育又是典型的教育现象,对其开展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小学的特殊规律,更在于从中提炼一般教育原理。
(3)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的质量。传统的师范教育仅仅着重学科训练和教学规范,轻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尽管各国对小学教师是否参加教育科研的看法不一致,但行业劳动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相应要求从业者具备科学的头脑和开拓进取意识,已是趋势。
5.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殊性?
答:(1)小学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领域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问题。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①复杂性。教育问题总是来自教育这一复杂的人为系统(或称人为事物),兴办教育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它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种多因素多变化的广泛联系,再加上人的价值与愿望参与其间,就使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都被纠结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之中。
②整合性。在教育研究活动中,研究者所着手剖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很难将其简单地归于理论问题或是实践问题、历史问题或是现实问题。当前的教育改革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学者、教师和行政人员三方面的协作研究,倾向于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正是教育问题的整合性特征的反应。
③二难性。综观教育研究活动的历史与现实,存在有大量悬而未决的二难问题。限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深度,人们对二难问题的研究策略,往往是在某些时期某种条件下侧重或突出某一方面,还在某些时期条件下侧重或突出另一方面,于是,不断地有人把“深刻”推向“片面”,而后又有人矫枉过正,最后一次又一次地在更高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谋求互补。
④开放性。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自我发展。开放,既包括对域外教育的开放,也包括对一定教育所处的特定社会大环境的开放,因而,所产生的问题也具有开放性。
6.一个好的科研群体有哪些特征?
答:科研群体,是指为适应特定科研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专业)团体。一个好的科研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具体表现在:
(1)在同一群体内,有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课题。
(2)群体内组成人员在知识、技术、能力、专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各有专长。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风格,形成异质互补的优势。
(3)群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集合体,而且有一定组织结构及行为规则以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动,从而在组织体制上保证科研群体的正常运转。
(4)群体由理论基础宽厚扎实,有丰富经验,作风正派,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在群体内形成一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骨干研究力量。
7.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应具有哪些素质?
答:现代科学研究对研究者个体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总的看来包括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素质又是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
(1)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它具体包括以下能力:
①活动定向能力。
研究者应具有在大量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今后有发展前途的两三个研究方向的胆识,能准确判断某个课题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而且也能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特色,明确自己能不能做。
②理论思维能力。
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某个教育现象的本质提炼出来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同时善于从一个基本思想导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善于从理论上思考教育问题。
③发现创新能力。
即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研究者要善于借助直觉、联想和想象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原有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分析研究教育问题。
④动手实践能力。
这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教育现象的物质活动能力。
⑤评价分析能力。
即综合力和判断力。这一能力包括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他人所进行的科研过程、科研成果作评价分析。
⑥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2)基本修养
研究者除应具备并不断提高上述科研能力以外,还应注意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修养。
①敬业精神。
教育研究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人和事物,周期长,成效慢,所以用以支撑研究信念、维持科研行为的外在激励是不多的,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有热爱教育及其研究这一事业的强烈情感、探索教育问题的极大兴趣以及实现自己抱负的执着追求。
②毅力和勇气。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有可能受到外界的压力或经验的束缚。科研人员应铸就一颗只服从真理的自由的心灵,要有不屈从于权势和传统的傲骨。同时也有敢于承认修正乃至放弃自己错误的勇气,以及耐受挫折和失败的意志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披荆斩棘,取得成功。
③知识结构。
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应当不断丰富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研究对象复杂性和研究过程艰难性的要求。首先,要具备并不断提高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一般教育科学知识。其次,应具有与所从事的具体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再次,还应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科技、文艺等知识领域,从中获得研究的灵感、启示或可借鉴的方法。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当注意从自己的科研实验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必醉心于成果的数量,而应重视每一次研究中和研究后的反思,一旦这些做法成为习惯,就会获得实践给予的知识和经验的双重回报。
8.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各阶段的实施要领是什么?
答: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意指从各种“特殊”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反映了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从事研究时的一般性质或一般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实施、总结评价三个阶段,对其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施要领分析如下:
(1)教育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
①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a.发现问题并确定课题。要运用怀疑、变换思考角度、类比与移植、探究和体察等思维策略,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之后,要分析课题的价值,包括课题自身价值和滚动发展价值,还要考察主观条件如研究的实力和研究的兴趣。
b.限定课题变量的范围,构思并表述研究假设。
c.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
d.形成研究方案。通过明确对象总体和分析单位、选择抽样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行动计划。
②准备阶段的工作要领:选择课题要慎重,研究设计要科学,制定工作计划要周密。
(2)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阶段
①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a.搜集和整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b.分析事实或已有理论、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c.得出研究结论以后,还要撰写研究报告。
②实施阶段的工作要领:
a.分析资料、形成事实的操作要领:要避免由于研究者本身观念、倾向而造成的认识上的偏差,还应敢于面对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事实或有歧义的结论。
b.形成科学理论的要领:首先,要掌握大量的高质量的事实材料;其次,要在理性思考过程中调动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再次,研究者还应注意增进理论修养,提高思辨能力和思想方法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的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研究工作的总结及成果的评鉴等等。
9.教育科学研究的操作原则有哪些?
答:教育科学研究的操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也称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容许带有价值偏见。教育活动的人为性,决定了教育研究不能绕过人的意志和价值标准,表面看来似乎难以保持中立,但客观性原则强调的是研究者在搜集、描述和解释事实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证实假说而任意剪裁、有意忽略甚至歪曲实证材料。
(2)操作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即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语义规定,使其能够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测量。操作性原则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构造出操作性定义,即描述出被定义事物的可观测到的具有独特性的特征,因此,教育研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3)公共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即用明确的文化符号清楚地表达研究工作的研究程序、方法和成果,以保证同行专家了解整个研究过程。
(4)检验性原则
检验性原则,即同行专家能在相同的研究条件下,依照相同的程序和方法重演研究过程,并得到同样的结果。检验性原则的核心是重复操作以便验证,教育研究中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贯彻彻底,这是因为进入教育研究程序的各种因素、条件或场景不可能异时异地原样重复,也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相同的结论,所以只能以概率方式加以陈述和印证,表现在文字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基本”“部分”“相当”之类的修饰词作程度限定。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一方面要有中心概念和可以为实证性材料检验的命题,另一方面,还要有能够将这些分离的命题联系起来的理论框架,以便使各项研究成果逐渐累积成为一个知识系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这项原则要求研究活动具有中心概念,可检验命题以及具有统整作用的理论构架。
(6)解释性原则
解释性原则,即能达到探索客观规律的目的,揭示因果联系,使其成为认识深化的知识基础。这条原则要求研究者应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也是教育研究应当发挥的功能,但需明确两点:一是不同类研究在解释性上应有不同要求;二是解释的方式上,不应以精确的定量描述来苛求,应允许以模糊的概率描述加上定性分析来表述研究结论。
10.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哪些?
答: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受试者权利
无论是作为直接对象参加到研究过程中,还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部分参与研究;无论是儿童少年、青年,还是成人,受试者都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人身自由。
(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一般说来,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正式产出的科研成果有一种信任感,也乐于成为成果使用者,越是这样,科研工作者就越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审慎地解释研究成果和结论。错误的结论或不真实的成果付诸实践,产生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3)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
不同的教育方法、内容等会给儿童造成不同的心理承受,应避免给受试者带来不利的压力和负担。
(4)消除或避免不良后果
教育科研人员应充分考虑到研究课题的项目内容和措施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想办法消除或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