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记 忆

5.1 考点精讲

考点1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记忆的基本环节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的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3)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2.信息加工论对记忆的解释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记忆的作用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

(2)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个性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3)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1)形象记忆

定义

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

特点

编码方式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

定义

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特点

a.情景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b.对已储存的信息的提取比较缓慢,往往需要通过努力对相关线索进行搜索。

(3)语义记忆

定义

语义记忆是个人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特点

a.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意义为参照的;

b.语义记忆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较迅速,因此往往不需要作明显努力的线索搜寻;

c.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中,随着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4)情绪记忆

定义: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特点: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需要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5)运动记忆

定义

运动记忆是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特点

a.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

b.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划分

(1)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又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外显记忆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将记忆中的经验表述出来。

3.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陈述性记忆具有明显的可以言传的特征,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表述出来。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程序性记忆主要包括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两部分,它是经过个体由观察学习与实际操作练习而习得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的最显著特点是不能用言语表述,即不能言传。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首先发展的是程序性记忆。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1.记忆机能定位说

(1)理论观点

记忆机能定位说认为,在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的视觉中枢、听觉记忆的听觉中枢、语言记忆的言语中枢和运动记忆的运动中枢。

(2)实验例证

加拿大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W.Penfield)认为记忆与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有密切的关系。他在给脑病人施行开颅手术治疗时,当微电极刺激患者右侧颞叶时,会引起病人对往事的鲜明回忆,甚至“听”到了过去曾听过的歌曲,能随着音乐节律断续哼唱出来。这被称之为“诱发性回忆”。

科恩(Cohen)在给抑郁症患者的脑的不同部位电击引起痉挛时也发现,当电击患者左脑后,会损害其言语记忆,但不影响形象记忆。当电击患者右脑后,则会损害其形象记忆,但对言语记忆影响不大,因此他推断,言语记忆的信息可能是储存在大脑左半球,形象记忆的信息可能储存在大脑右半球。

2.记忆机能整体说

(1)理论观点

记忆机能整体说认为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在大脑中并不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

(2)实验例证

美国心理学家拉希莱(K.Lashley,又译为拉什利)最早对记忆机能定位说提出挑战。他通过切除动物大脑皮层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动物记忆学习的成绩与破坏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被损伤部位的大小有关,破坏的面积越大,对记忆学习影响越大,记忆丧失越严重。由此他推断,记忆的保持并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部位,而是与广泛的神经细胞活动有关,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3.记忆分子学说

(1)理论观点

记忆分子学说认为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神经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借助核糖核酸(RNA)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通过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细微化学结构,就像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

(2)实验例证

瑞典神经生物化学家海登通过训练白鼠走钢丝,然后解剖,发现白鼠脑内与平衡活动相关的神经细胞的RNA含量显著增加,组成成分也有相应变化,因此他认为生物大分子是信息储存单元,RNA和DNA是记忆信息的化学分子载体。

另外一些验证性实验表明,把抑制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到动物脑内,会使动物的记忆学习能力明显减退或完全消失,如果把促进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动物脑内,则能提高动物的记忆学习能力,这说明RNA的变化是个体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基础。

考点2 记忆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a.定义: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b.特点: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往往会通过无意识记而被“潜移默化”地接受;识记的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只靠无意识记是不能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的。

有意识记

a.定义:有意识记是指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b.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更显得重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a.定义: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b.意义识记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本身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二是识记者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活动水平。只有当识记材料能被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学习材料才容易被记住。

机械识记

a.定义: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b.特点: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就是指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的关系

a.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意义识记要有机械识记作基础,机械识记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如果能将机械识记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识记效果。

b.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补充,并善于诱导学生把这两种识记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以发挥两种识记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效果。

2.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有无识记目的或识记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识记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识记时对材料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2)学习态度

如果识记的客体成为主体的智慧活动的对象或结果,那么就会激发起学习者的识记动机,积极地参与识记活动,对象或结果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就会去建立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提高识记的效果,反之,则会使识记效果降低。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材料按性质不同可分为直观识记材料(实物、模型、图片等)和描述事物及现象的文字识记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识记效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难易不同的识记材料在记忆进程中是不同的。如果识记的材料是容易的,一般开始时进展较快,后来逐步缓慢,成一减速曲线。如果识记艰深难懂的材料,常在开始时进展较慢,后来逐步加快,成一加速曲线。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一般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时间也越多。但是,如果识记的是课文内容,识记时间就依内容的逻辑结构,学习者的经验等条件而定,不只依存于课文的字数。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了的材料的识记比较迅速和牢固,这是因为它与主体已经掌握的知识、与人的过去经验发生了内容丰富的联系。为了理解识记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标示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

(5)识记方法

识记一般有三种方法:

整体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整篇阅读直至成诵为止;

部分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一段一段阅读,到分段成诵后再合并整篇成诵;

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和局部材料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记直至成诵。

二、保持

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

1.保持的特征

(1)保持的内容在质的方面发生变化的特征

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

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心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2)保持的内容在量的方面发生变化的特征

保持的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会显示出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这种记忆恢复现象在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保持量的变化最明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量日趋减少,其中一部分会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错误,这种现象就是遗忘。

2.记忆测量

(1)记忆的初级测量和二级测量

记忆的初级测量

记忆的初级测量指能够反映记忆中拥有多少信息的测量,一般用所拥有的信息的精确度表示。

记忆的二级测量

记忆的二级测量是指对记忆信息进行质的考察与评价。二级测量不考虑个体正确提取信息量的多少或保持信息的项目数,而是关心记忆了哪些内容,即进行记忆的质的评价。

记忆的二级测量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类型是回忆或再认项目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一般情况是记忆得越牢固,信息提取也就越快,提取的时间就越短;另一种类型是检查或考察个体对学习和提取信息的主观情感和态度。

初级测量与二级测量的关系

初级测量所包含的记忆过程可以由二级测量提供,但两种测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对应的,因为反应速度快不仅仅是由个体对测验项目熟悉而导致的,有时个体并没有记忆,而仅凭猜测也会作出快速反应,所以在进行类似记忆测量时要进行正确—速度权衡。

(2)常用记忆测量方法

回忆法

回忆法又称再现法,指在记忆测量中,被试原来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不呈现在其面前,要求被试把学习过的材料复述或默写出来,然后把被试回忆的结果与原材料加以对照,以此了解其保存量。

回忆法计算保持量的公式: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学习的项目量×100%

再认法

再认法是用以比较和测量记忆保持的方法,同时也是探索记忆本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测量时,把数量相等的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打乱混合在一起,然后按照随机方式向被试呈现,要求被试区分识记过的材料和没识记过的材料,如果是识记过的就回答“是”,没有识记过就回答“否”。

再认法计算保持量的公式:

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

节省法

节省法又称再学法,是在记忆测量中,当被试不再能够把原来记住的材料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时,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新学习,以达到原来学习的程度,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或次数来计算被试的保持量,即用两者的差数来表示重新学习时节省的数量。

节省法计算保持量的公式:

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100%。

重建法

重建法又称重构法,在记忆测量中,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这种测量方法既适用于文字测验材料,也适用于形状、颜色或其他非文字记忆测验材料。

具体步骤:把若干刺激材料按一定次序排列呈现给被试,然后把材料的排列顺序打乱,要求被试按照原来呈现的刺激次序重新排列出来。重建法的记分以被试重建的次序同原来材料排列次序之间相符合的程度为依据。

(3)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基于实验性分离范式的研究方法是内隐记忆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性分离范式在记忆研究中的具体形式有任务分离和功能分离,其记忆效果的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实验性分离研究程序

比较两个测验,它们所包含的记忆加工过程相同,因此这两个测验结果不会出现实质性分离。如果这两个测验结果出现了差异,则说明两个测验所包含的加工过程可能不一样,是实质性分离。

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a.在测验阶段,如果需要被试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来完成当前任务的测验是直接测验;如果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来完成当前任务的测验是间接测验。从测验程序层面看,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不同在于测验指导语不同。

b.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测验是间接测验:

第一,测验任务包含学习材料中的项目,或者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例如语音、语义或形状相似等;

第二,在测验时,控制条件使被试意识不到测验材料和学习材料之间所存在着的某些关系,并且不有意去运用学习中的信息来完成当前的测验,常见的间接测验有词汇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缺和偏好判断等。

(4)元记忆测量方法

定义: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的认知,包括对记忆内容、记忆功能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记忆的监控。

测量方法:独立测量和一致性测量

a.独立测量是指对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元记忆知识的测量,如对个体对记忆容量、任务特征、记忆策略以及记忆之间相互作用的知晓程度等的测量。其具体方法包括谈话法、非言语技术和同学间指导等。

b.一致性测量是指对记忆监控的测量,或者说是对个体监控记忆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价。它一般要求个体对自己所要进行或已经进行的记忆任务的成绩作出某种估计,然后比较他们的实际成绩,这两者一致性程度则表示了他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控情况。它包括成绩预测测量、回忆准备测量、“知晓感”测量和延迟估计等。

3.保持的动态变化

(1)遗忘

遗忘的定义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的分类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这被称为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简称TOT);永久性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

(2)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他自己既充当主试又当被试做了一系列实验。在记忆实验中他创制了无意义音节字表为实验材料和重学法(又称节省法)的统计处理方法。实验目的是探讨识记后保持量的变化规律。

艾宾浩斯的研究结果被绘成了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如图5-1所示),图中曲线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图5-1 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

(3)影响保持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保持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人对无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识记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

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

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即使是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当识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它的遗忘速率会接近于无意义识记材料的保持曲线。

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

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一般说,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但学习程度达150%(即过度学习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的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中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

(4)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

a.主要观点

记忆痕迹衰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b.实验研究

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层上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联系形成后在神经组织中会留下一定的痕迹,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在有关刺激的作用下,会激活痕迹,使暂时神经联系恢复,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便以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没有被强化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造成遗忘。

c.评价:记忆痕迹衰退说目前还没有得到精确有力的实验证明,但它的解释接近于常识,正像某些物理、化学痕迹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样,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干扰抑制说

a.主要观点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b.实验研究

干扰抑制说的最初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研究表明,睡眠的被试回忆成绩比继续活动的回忆成绩要好,说明遗忘不是由于时间流逝自然衰退的,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大脑的继续活动,即日常活动干扰抑制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

干扰抑制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动机性遗忘说

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弗洛伊德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人维护自我的动态过程,他认为人们常常压抑早年生活中痛苦的记忆以避免因为这种记忆可能会引起的焦虑或不安。这种经验难以回忆既不像记忆痕迹衰退说所述的由于痕迹消退所造成,也不像记忆干扰说所述的由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所造成。如果通过某种方式,如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是能够恢复这种被压抑的记忆的。

线索依赖性遗忘

线索依赖性遗忘认为遗忘不是由于痕迹的消退,而是因为检索线索困难所致。图尔文将线索依赖性遗忘和痕迹消退说做了重要的区分。他认为遗忘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消失了,这是痕迹消退说的观点;另一种可能是信息仍存储在记忆系统里,但不能被提取出来,这是线索依赖性遗忘。近年来有关神经可塑性研究,尤其是图尔文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为线索依赖性遗忘提供了证据,并认为这是长时记忆产生遗忘的主要原因。

(5)复习

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复习具有强化联系的作用,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而使它们变得清晰并在脑中巩固。复习还具有促进理解的作用,使学习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及时复习把它们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长久保存。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分配复习。时间分配要适中,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许多条件:识记有意义材料时,最初识记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机械识记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对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学习,相反在学习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下,则以分散为宜。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纯重复阅读效果并不太好,应该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复习多样化

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起进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复习材料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以更牢固地保持。

活动有助于记忆

使识记对象成为人的活动对象或活动结果时,可以激发起人的活动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

三、再认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1.初级知觉和记忆程序(Elementary Perceive and Memorizer Program)

人的再认过程可以视为知觉分析和记忆检索的连续加工的统一体。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它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即检索或提取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信息,对知觉到的事物的各种特征单元进行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完成再认,这种通过逐层检验达到对事物再认的程序,称为“初级知觉和记忆程序”,简称EPAM程序。在再认过程中包含着知觉、回忆、比较、验证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2.影响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的条件

(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保持巩固,再认就容易,反之则越困难。

(2)当前的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当事物线索变化不大,就可能再认,当事物线索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认就有相当的困难。

3.再认的类型

(1)根据有无目的任务和是否有意志努力,把再认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

无意再认又称不随意再认,是指当再认的事物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一致时,几乎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在极短时间内的确认。

有意再认又称为随意再认,是指当再认的事物不够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不太相符时,需要意志努力或追记来进行识别或确认。

(2)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与程度,把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

完全再认是指对重新出现在面前事物的全面确认,包括其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完全再认是指不能达到前者的程度和范围的再认。

四、回忆

回忆又称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回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恢复过去已有的映像,它包括对记忆材料的一定加工和重组活动。

1.回忆的分类

(1)回忆可以是有意回忆或称为随意回忆,也可以是无意回忆或称为不随意回忆

有意回忆是指有预定回忆意图和目的,有意识地搜索和复现过去形成的映像。由于有意回忆有一定方向,有时映像较容易复现,但有时由于受到干扰则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像复现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

无意回忆是指没有明确回忆意图或目的,映像是按照联想原则自然而然地被提取或复现。回忆的内容往往不连贯、不系统。

(2)回忆有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是指由面前的事物直接唤起了脑中已有的经验。

间接回忆是指通过一系列中介性联想才能唤起脑中已有的经验,这种回忆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

(3)回忆的特点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重现,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也不是像照相那样简单地重现原有的全部经验。回忆随着人的活动任务、兴趣、情绪状态、认知结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回忆是人脑中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一种经验经常是和多种有关的经验联系着的。不同的联系既可以相互促进,回忆起需要的经验,也会相互干扰,使需要回忆的内容不能很快地重现。当多种联系相互干扰时,回忆的时间就会延长。

回忆常常是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是指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建立联系并留下印迹,以后当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经历过的事物。

a.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一种经验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相近的另一种经验。

b.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相反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种经验。

c.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是指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相似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种经验。

d.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有内在关系的结果的另一种经验。

影响联想的因素

a.联系的强度,它取决于刺激的强度、联系的次数以及联系形成的时间;

b.人的定向和兴趣,即人的活动任务、对某事物的兴趣程度、当时的情绪状态等。

考点3 记忆系统和记忆的组织

一、记忆系统

在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信息提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概念

定义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后像是感觉记忆的例子。

特点

a.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b.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长于4秒。

c.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但感觉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贮存

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研究多以视觉与听觉的感觉记忆为主。

视觉登记

视觉登记又称为图像记忆或图像储存,是指当作用于眼睛的图像刺激消失,视像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

听觉登记

听觉登记又称为声像记忆,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2.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概念

定义

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它与感觉记忆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

特点

a.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机制就是复述,复述是为了把一定限量的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一种内部言语。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两种。

b.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研究表明,人类记忆广度为7±2,即5至9个组块,其平均数为7,它不分种族文化,是一般成人的短时记忆平均值。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是信息材料的意义单元。

(2)短时记忆中的编码形式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主要是采用言语听觉形式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表明,发音相似的字母比形状相似的字母更容易混淆。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存在视觉编码。波斯纳的经典的有关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反应时实验研究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首先是视觉编码,然后转入听觉编码。

后来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也有语义代码。但通常认为,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特有的编码方式。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顺序系列检索(即信息被相继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和平行同步检索(即信息被同时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保存着个体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特点: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

(2)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表象编码

a.定义:表象编码是加工处理非言语对象和某事件的知觉信息。表象编码主要以空间平行的方式来表征信息,对某种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存储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

b.特征:表象编码的重要特征是平行加工,即类似于在知觉真实物体时的加工。

语义编码

a.定义:语义编码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人们使用语言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不仅包括词和它们的符号、意义、所指的对象,也包括应用这些词的规则,即语言的文法规则、数学运用规则等。

b.特征:语义编码的特征是串行加工,按照语义编码原理,长时记忆中所有信息都是按照节点与其相关联的属性或特征编码的,语义成分间的关系,如概念、事件和情节等信息是用语义网络的形式表示的。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程序性记忆

a.定义:程序性记忆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程序性记忆主要包括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两个部分,是经过个体由观察学习与实际操作练习而习得的记忆。

b.特点:程序性记忆是个体首先发展起来的记忆;程序性记忆的明显特征是不能言传;程序性记忆按一定程序经练习而获得,其存储后会经久不忘;程序性记忆在开始时较难,尤其是在刚学习的记忆检索初期,必须受意识的支配,并清楚地意识到必须按程序进行,经过多次练习达到纯熟后,对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的信息的检索就会以自动化方式进行。

陈述性记忆

a.定义: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指个体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

b.特点:陈述性记忆的特征是可以言传,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上陈述出来。

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的关系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在对信息处理与加工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程序性记忆是在认知事物的同时还须参与其间的活动,而陈述性记忆则偏重于认知事物。目前的研究认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信息存储于大脑的不同部位,说明大脑在记忆存储信息方面存在着分区专司的功能。虽然在记忆信息的存储中存在着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之分,但在表达知识时,两种记忆都是需要的,它们分工合作而构成整个记忆活动过程。

二、记忆的组织

1.层次网络模型

(1)代表人物:柯林斯和奎利恩(Collins & Quillian,1969)

(2)主要观点

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网络系统。

图中圆点为结点,代表概念,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连线还表示概念与特征的关系,指明各级概念分别具有的属性或特征。连线之间的长短表示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概念的特征被分级储存,在每个节点上,只储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不储存其他节点上的共同属性。

(3)评价:层次网络模型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因此对说明概念间的关系还有其不足的一面。许多实验证实,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的现实性。

2.激活扩散模型

(1)代表人物:柯林斯和劳福特斯(Collins & Loftus,1975)

(2)主要观点

激活扩散模型认为,记忆中的语义由概念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含义而不是概念在层级中的位置决定的,处于同一层级的概念,典型成员要比非典型成员容易被激活,因此提取的速度就要快。

激活扩散模型假设,当一个人想到某个概念时,语义记忆中的相应节点就会被激活,从而激活了的节点会扩散到其他的概念,尤其是那些在语义上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激活扩散的概念能加速被认知的过程。

(3)评价:激活扩散模型受到了启动实验的支持,启动效应是指前面的信息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语义启动效应主要依赖两个单词之间语义自动激活。

三、记忆术

记忆术是记忆的窍门和方法,旨在促进人们记忆材料的一种程序。目前最流行而又取得公认的记忆技术是PQ4R法。P04R法的取名是学习材料应遵循的6个步骤的英文缩写。

1.预习(Prepare):涉猎全章学习材料,以确定要探讨的总体认识。确定作为单元来阅读的各分段,把以下四个步骤应用在各分段上。

2.提问(Question):提出有关分段的问题。把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

3.阅读(Read):仔细阅读各分段的内容,尝试回答自己对分段所拟定的问题。

4.复述(Rehearsal):在阅读时思考内容,力图予以理解,想出一些例子,把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5.回忆(Recall):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力图回答自己对本分段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充分回忆,就重新阅读记忆困难的部分。

6.复习(Review):学完全部材料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再次尝试去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学习和记忆材料有效的理由是,全部学习材料的安排都设计成便于同时学习,另外还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材料是如何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