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班主任工作
10.1 考点精讲
考点1 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1)班主任的历史
①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②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此后,经过许多教育家的努力,班级授课制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③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制度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级任教师。
④1932年民国时期,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⑤30年代的老解放区,在共产党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全国解放后,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吸取前苏联教育经验,在小学里一律设班主任。
(2)班主任的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在德、智、体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他们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一个教学班总是有几个教师任教。由于各人的思想观念、学术修养、个性教育方法等不同,加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各执一端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任课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④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向学校,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于是就必须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保持信息沟通、保持家庭、社会支持学校的工作。
2.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班主任的各项工作之中。离开这一指导思想,各项工作都会陷入困境。小学班主任要做到了解和接触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忆、如何复习、如何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小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很多,班主任都应予以关心和指导。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对班级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和各种因素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班主任要尊重少先队组织,支持少先队活动,并根据实际提出指导性意见。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协调本班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经常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意见,互通情况,尽可能形成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②调节各门学科的学习负担,协调各个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测验和辅导等活动的安排,力求做到统筹兼顾,尽可能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
③慎重处理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培养与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考点2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①观察法
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来获得学生多方面的真实情况。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在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班主任不可大意、视而不见,一定要细心、敏感、明察秋毫,要注意通过细微的变化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明其原因。
②谈话法
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可以与某个同学单独谈,亦可与几个学生一起谈;可以开门见山地谈,亦可委婉地谈。但无论哪种谈话,都需要班主任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③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班级记录材料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如作文、试卷、图画本等)等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了解学生每一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④调查访问
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和原班主任以及其他相关人,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详细内容见下文。
(3)建立学生档案
①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②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
集体档案是指班主任将全班学生在各个时期各方面的表现,班级的历史、现状、趋势分析等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育集体的依据或参照的档案。
个体档案是指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动态收集起来作为个体教育依据的档案。学生档案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
字表述和表格调查两种。
(4)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不同于集体教育,它不是面向集体,而是面向个别。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与帮助等。
(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主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也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下文将详细探讨班会的特点、形式、班会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班主任一般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统一各个科任教师的影响;
②统一学校领导的影响;
③统一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④统一少先队的影响;
⑤统一家庭的教育影响;
⑥统一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①操行评定的概念和目的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它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一般采用评语方式,有的还要评定等级(如评优、良、中、差)。
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学生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②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a.学生自评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计编写测试题,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学习、遵守纪律、劳动态度、体育锻炼等方面。学生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填好测试题。这一阶段,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劣得失,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b.小组评议
自我评价难免有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过高之处,因此需要加以纠正,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评议小组对每个学生的自评结果进行复议。评议小组必须由一些严肃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及班组长构成,通过复议找出偏差,并计算总分,写出评语。
c.班主任评价
小组评议后,班主任根据小组评议和班级工作记录(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记录及同任课教师与家长的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给每个学生写出切合实际的评语,并给定等级。等级一般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但“差”应慎用。
d.信息反馈
班主任把评定的结果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诉学生,必要时作出解释。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①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
要根据教育方针、小学培养目标、教育政策和法规,要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本班实际相联系。计划要全面,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楚,阐述要简练,操作要可行。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②班主任工作总结
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是班级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
①先进生的心理特征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②先进生的教育
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先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工作积极,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喜欢这样的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但先进生不是完人,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也有缺点,也会犯错。也就是说优缺点兼有,长处和短处并存。因此,班主任要看到他们优秀的一面,肯定其成绩,创造条件扬其所长。同时,对他们不能偏爱,也不能袒护、迁就,而要严格要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种那种挫折,会产生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不良感觉。先进生对挫折的感觉尤为强烈,如果班主任不及时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会,他们也许从此一蹶不振,所以班主任应努力满足先进生的补偿心理,使先进生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
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先进生有较强的超群愿望,一旦有人比他优秀就会产生嫉妒心。班主任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尽力去缩短这差距,赶上甚至超过他人,这才是一个先进生应有的心理品质。竞争无所不在,先进生由于其各方面的表现,往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班主任应营造一种团结互助、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先进生有诸多优势:学习成绩好,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信,善于团结同学等。班主任可利用先进生的优点,让全班学生模仿,即发挥先进生的榜样作用,让全班同学都取得进步。
(2)后进生工作
①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a.不适度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机,但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受到过多的指责与惩罚,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而自卑,但呈现于外的却是与众不同的、畸变的自尊心。
b.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后进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得到否定性评价,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得不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看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导致学习动机的泯灭和枯萎。
c.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是人们克服障碍、调节自己行为与思想情感的精神动力。后进生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往往禁不起种种诱惑而做出违背公德和违反纪律的事,对已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即使改了,还可能旧病复发。
②后进生的教育
a.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班会活动的组织
(1)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
①含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②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③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2)主题班会及其组织形式
①主题班会的概念与形式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主题班会的形式有:
a.主题报告会是选定一个主题,请人做专题报告。这种形式,听者处于被动地位,具有灌输性。
b.主题汇报会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如参观、读一本书、访问等)以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在班上交流汇报。这种形式具有交流性。
c.主题讨论会是为解决某一问题或达成某种共识而进行的讨论会。这种形式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d.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这种形式具有明显的竞技性。
e.主题竞赛如智力竞赛、演讲比赛、跳棋比赛等。
f.主题晚会如诗歌朗诵会、野营晚会等。
②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a.确定主题,这是开好班会的基础。
b.精心准备,这是开好班会的关键。
c.具体实施应注意: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要善于处理意外事件。
d.效果深化即注意把班会的成果巩固与深化,把它推上一个新台阶。
③组织班会应注意的问题
a.主题不能过杂,一次班会应以解决一两个问题为宜。
b.要有的放矢,立足于本班实际,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c.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主题班会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包办。
4.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①班集体的定义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因为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培育与提高的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②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b.一定的组织结构
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机构组织起来的。按照组织结构建立的相应机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的任务和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健全的集体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在一个班集体中,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是比较一致的;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强化。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应注意:
a.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
b.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