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9.1 考点精讲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概述

1.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主导活动方面

a.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

b.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a.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

b.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

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小学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连续性的。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育者必须把握好两个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性。

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1)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易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影响身心发展。

(2)幼儿园与小学应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这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二、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1)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2)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

(3)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1)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小学化倾向

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

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

(2)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三、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

1.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应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的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让幼儿真正感到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由于小学环境中会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针对这一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他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a.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

b.教师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培养,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犯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错误,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

2.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