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汉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特定要素模型
答:特定要素模型是三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新古典贸易模型,其中,特定要素是指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要素。特定要素模型可以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设有两种产品:大米和钢铁,但有三种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和土地,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钢铁生产,土地只用于粮食生产,劳动是公共要素或普通要素,在两种产品生产中都使用。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论是:国际贸易使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获益,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公共要素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特定要素的增长会增加本要素的总收益和流动要素收益,降低另一部门特定要素的收益。公共要素的增长使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收益都增加,而公共要素的收益下降。
2.多元化战略
答: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的不同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是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了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市场的多元化,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多个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区域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进行销售;投资区域的多元化,是指企业的投资不仅集中在一个区域,而且分散在多个区域甚至世界各国;资本的多元化,是指企业资本来源及构成的多种形式,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诸如证券、股票、知识产权、商标和企业声誉等。
3.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
答: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单位投入的产出增加,而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递增的规模报酬会达到顶点,即最佳规模。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规模报酬递增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无论外部的还是内部的,企业都有可能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上的优势。
4.里昂惕夫之谜
答: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而提出的一项反论。按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应该进口密集使用该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出口密集使用该国所富有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一个劳动力众多而资本缺乏国家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一个资本充沛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运用多商品多国家多生产要素的扩大的国际贸易模型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对l947年美国的进出口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美国这个通常被认为是富有资本而缺少劳动力的国家,并不是主要地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在其出口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在其进口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从而正好与要素禀赋论所预言的情况相反。
5.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生产可能性区域的“边界”,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均表示在现有资源(L,K)和技术条件下整个经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将整个产品空间分为三个互不相交的组成部分:曲线PP'本身、曲线PP'右上方区域以及曲线PP’左下方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右上方的区域是在目前条件下所不可能达到的区域,因此,右上方区域是“生产不可能性区域”。另一方面,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左下方的区域则是“生产无效率”区域,就是说,如果经济处于该区域中,则它还没有达到其可能有的最大产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
6.赋税的无谓损失
答:赋税的无谓损失是指小国由于税收引起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与生产者剩余的增加、政府增加的收入之间的差异,可以用图2来说明。图2中,征税之前的进口数量为60,征税之后,价格上升,进口数量减少为40。征税使得生产者增加的“剩余”(利益)是a部分。通过课税,政府可以得到收入,总额等于商品的单位税额乘以进口总量,在图2中,这是c部分。消费者剩余则会由于价格上升和消费量的下降而缩减,消费者的损失为整个a+b+c+d部分。如果把所有的利益和损失加在一起,不难发现,由于征收进口税,整个国家实际损失了b和d部分。其中b是由于征收税款生产扭曲所造成的无谓损失,d是由于征收税款消费扭曲造成的无谓损失。
图2 赋税的无谓损失
二、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l0分,共80分)
1.简述进口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
答: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总体来看,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与自由贸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各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成员之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如果征收进口关税的国家是小国,那么该措施将会产生以下经济效应:
(1)关税的价格效应
在图3中,曲线、分别表示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表示征收关税前的世界价格,即自由贸易下的价格;表示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假设关税为从量税,表示对单位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则征收关税后国内价格可表示为:。
②关税的生产效应
图3 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征收关税前,生产者的剩余为三角形的面积所示;征收关税后,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的面积所示,那么征收关税前后,生产者剩余增加了,增加部分为梯形的面积,此即为征收关税后生产者福利所得。
③关税的消费效应
图3中,征收关税后,国内消费量为,与征收关税前的消费量相比,消费量减少了。消费量的下降对消费者的福利有不利的影响,图3中,征收关税前后,消费者剩余分别为三角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所示,所以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为梯形w的面积()。
征收关税后进口的减少=,此即为关税的贸易效应。
④关税的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由于征收关税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征收关税所获得的收入=进口量×关税率,在图3中,关税收入为,即等于矩形的面积。至于对福利的影响,则要看政府如何使用这部分税收而定,如果政府将关税收入全部用于补贴消费者,则可以抵消消费者的部分损失。
⑤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关税各种福利效应的净值=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0。所以,对于小国而言,关税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
2.简述国际贸易合同中商品运输包装条款的主要内容。
答:包装条款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重要内容,买卖双方必须认真洽商,取得一致意见,并在合同中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合同中包装条款的内容一般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每件包装中所含物品的数量或重量、买卖双方关于包装负担的费用金额和支付办法、包装材料最迟到达卖方的时限和逾期到达的责任等。
(1)包装材料。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商品运输包装条款应该包含包装的材料等相关信息,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满足产品包装要求所使用的材料。
(2)包装方式。根据包装在货物流通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包装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两大类。运输包装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货物在运输中不被损坏或散失,并且方便货物的搬运和储存;销售包装其作用除保护商品外,更重要的是美化商品,便于商家销售和消费者购买。
(3)每件包装中所含物品的数量或重量。在运输包装条款中应明确注明每件包装中所含物品的数量或重量,以免发生纠纷。
(4)买卖双方关于包装负担的费用金额和支付办法。包装费用一般包括在货价以内。如买方要求特殊包装,除非事先明确包装费用包括在货价内,其超出的包装费用原则上应由买方负担,并应在合同中具体规定负担的费用金额和支付办法。
(5)包装材料最迟到达卖方的时限和逾期到达的责任。如双方商定,全部或部分包装材料由买方负责供应的,合同中应同时规定包装材料最迟到达卖方的时限和逾期到达的责任。该项时限并应与合同的交货时间相衔接。
在实际业务中,有时对包装条款仅作笼统的规定。例如使用“适合海运包装”、“习惯包装”或“卖方惯用包装”等术语。由于此类规定缺乏统一解释,容易引起纠纷与争议,因此,除非买卖双方对包装方式的具体内容经事先充分交换意见或由于长时期的业务交往已取得一致认识外在合同中不宜采用笼统的规定方法。按国际贸易习惯,唛头一般由卖方决定,并无必要在合同中作具体规定。如买方要求,也可在合同中作出具体规定;如买方要求在合同订立以后由其另行指定,则应具体规定指定的最后时限,并订明若到时尚未收到有关唛头通知,卖方可自行决定。
3.简述国际商务活动主体的种类及其主要差别。
答:国际商务是跨国的商业、买卖、采购及销售、交易及交换活动,其涉及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这一经济主体,还包括行业、区域、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企业是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主体种类
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企业既可以是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小型企业。
①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营销或生产分公司的形式)的公司。跨国公司是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其规模、经济实力、技术开发能力都较强。跨国公司通过无所不包的公司战略和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小型企业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也越来越活跃。由于技术进步,企业出口更加容易,小型企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在大型企业通过传统的分销渠道扩大海外市场的同时,销售数字产品的小型企业则利用便宜又高效的电子渠道来发展。技术进步降低了全球沟通的难度和费用,也使得销售传统产品的企业得以进入世界市场。
③天生的全球性企业
全球化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天生的全球性企业——从一开始就以全球角度来寻找市场并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企业。天生的全球性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创新文化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能力。尽管这些企业最初是从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诞生的,但是现在它们出现在所有主要的贸易国家。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取得国际竞争者地位的时间都少于3年。
(2)各类型主体之间的主要差别
①规模不同。跨国公司的规模最大,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小型企业和天生的全球性企业规模要小一些,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有限。
②业务范围不同。跨国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较广,除了与其主要产品相关的业务范围外,甚至还会涉及投资与金融服务领域;小型企业和天生的全球性企业的业务范围相对集中。
③分销渠道不同。大型企业更多的运用传统渠道进行分销,小型企业更多的谋求通过电子渠道来发展,注重便利和高效。
4.运用国际收支的基本理论,说明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1)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在国际收支的理论研究中,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而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等。国际收支差额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零的时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当这一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这一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代表的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不平衡,所以又简称“对外不平衡”或“外部不平衡”。
(2)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及原因
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其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②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
结构性失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比如,一国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需求下处于平衡状态。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新产品不断淘汰老产品、新款式高质量产品不断淘汰旧款式低质量产品、新的替代品不断出现的时候,如果该国的生产结构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加以调整,那么,其原有的贸易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贸易逆差就会出现。另一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随着经济发展或外来冲击的出现,就会发生国际收支失衡。譬如,一国出口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而进口产品的收入弹性相对较高,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本国的进口上升较快,而出口上升较慢,就会出现贸易逆差。
③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因此,究其根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④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
⑤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指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
⑥预期性不平衡
预期因素从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两方面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从实物角度而言,当预期一国经济将快速增长时,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都会增加在本国的实物投资,当本国的资本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投资就通过进口资本品来实现,出现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和经常账户的逆差。从金融角度而言,一方面,经常账户的逆差要由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融资;另一方面,在资金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本国经济增长和证券价格上升的预期会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本国的证券市场,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
5.简述贸易可以改善经济中参与者福祉的原因。
答:贸易可以改善经济中参与者的福祉,是相对于无贸易情形来说的。在封闭经济中,各国的消费受到本国生产供给的限制。而通过贸易,贸易双方能够消费到在封闭情形下消费不到的商品,而生产的效率更高。在国际贸易中,总是有人盈利有人受损,但整体来看,盈利大于损失,因此整个社会的净福利是增加的。从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可以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提高全球生活水平。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打破了重商主义关于贸易是零和博弈的说法,表明贸易是正和博弈,通过贸易,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利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贸易可以改善经济中参与者福祉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则将贸易的原因归功于不同国家可获得的生产要素(如士地、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是不同的,一国通过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商品,通过交换,贸易双方均能获利。H-O理论的推论之一是,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需求相似、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等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发达国家之间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消费到更多差异化的产品,与封闭经济相比,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
6.举例说明政府如何改进市场结果。
答:现实中的市场,往往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作用。在崇尚效率的市场,商品和劳务却很难得到一个有效率的分配,即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单凭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已经不足以均衡市场了,这时就必须依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强行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市场结果。市场通常不能解决诸如外部性、公共产品以及垄断等问题。下面就关于政府如何改进外部性市场结果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1)外部性造成的市场结果
外部性通常会使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具体说明如图4所示。图4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着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例如生产造成的污染),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由虚线MC+ME表示。虚线MC+ME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MC的垂直距离,亦即ME,可以看成边际外部不经济,即由于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其他人所增加的成本。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价格(亦即其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处,即为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可以看成为价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X**。因此,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
图4 资源配置失当: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2)政府改进措施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如果影响是正的(外部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负的(外部不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超过社会最优水平。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
③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某条河流的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在这种情况下,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商,将这种权利从他们那里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遭到损害的下游用水者也会使用他出售污染权而得到的收入来治理河水污染。
7.货币发行过多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必要条件吗?
答:货币发行过多不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必要条件,而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货币发行过多会一定程度导致物价普遍的上涨,但物价普遍上涨并不一定是由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或结构性失衡等原因造成的。
(1)货币发行过多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充分条件
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供给量(M)、价格水平(P)、总产出(Y)和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MV=PY。式中,货币流通速度(V)主要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而制度因素在较长时间内才会发生变化,因此V可视为常数;而在正常年份总产出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此Y也可看作是常量。这样,P的值就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
现实中,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常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现象。
(2)货币发行过多是物价普遍上涨的非必要条件
物价普遍上涨很有可能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或结构性失衡造成的。
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图5常被用来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图5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图中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图5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另一种是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前者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后者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用图6来说明。图6中,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总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水平为P2。这时,总产量比以前下降,而价格水平比以前上涨。以此类推。
图6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
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具体而言,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8.“谷贱伤农”与农产品供给(需求)特征。
答: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地概括为“谷贱伤农”。“谷贱伤农”的现象可以用弹性的原理来加以解释。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化。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因此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可以用图7来解释“谷贱伤农”的经济现象。
在图7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原先的P1下降到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图7 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和谷贱伤农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区别。
答:(1)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新贸易理论的先驱已经出现,这些新贸易理论的前导理论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新要素禀赋理论;二是国际贸易的新技术理论,认为技术进步(生产工艺革新或产品革新)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三是需求相似说,该学说从需求的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①主要思想
新贸易理论认为:
a.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能够带来收益;
b.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会设置进入壁垒;
c.政府会对促进本国公司发展起到支持作用。
新贸易理论主要讨论垄断势力、产品差异化、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其中,产品同质化与产品差异化这一对不同的假设可以揭示,基于产品同质化假设的理论适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包括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基于产品差异化假设的理论更适宜解释制成品贸易。同样道理,基于产品同质化假设的理论有能力解释产业间贸易,而基于产品差异化假设的理论则着重解释产业内贸易。
②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贸易可以通过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增加消费品的种类,降低商品的平均成本。
第二,一些应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占世界总需求的比重较大,这样全球市场就只能容纳数量很少的企业。因此,一些产品的世界贸易可能被某些国家主导,这些国家的企业是这些产品的第一进入者。
③强调内容
新贸易理论强调,某些情况下一些国家分工生产和出口特定产品并不是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是因为某些产业中世界市场只允许少数企业存在。在这种产业内,首先进入市场的企业所建立起的竞争优势很难被撼动,因此,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可以部分归因于企业捕捉先入者优势的能力。
(2)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Melitz)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另一支是以Antras为代表,将不完全契约纳入新贸易理论,提出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①异质企业模型
梅里兹认为,一个行业内不同的企业是“异质”的。当各国之间国际贸易的壁垒撤除的时候,同一行业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生产率最高的企业由于贸易壁垒的撤除,获得了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因此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生产利润较低,不足以弥补到国外开拓市场的固定成本,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面临高生产率企业扩张的压力以及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压力,只能退出市场。企业在面临开放后不同的变化导致市场份额和生产资源实际上会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这导致行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贸易导致行业平均生产率上升,这被认为是继传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之后的又一贸易利益来源。
②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在开放的压力下,一个企业内部也会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企业可能会采用更好的生产组织形式、更好的区位来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新新贸易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Antras所关注的问题,即对于某个生产环节,企业到底应该自己生产还是外包生产,企业到底应该是在本国生产还是通过对外投资到东道国生产。Antras认为,产权是促进生产的一种激励手段,谁拥有更多的产权,谁就有更多的动力投入生产。而最优的产权配置应该使得在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方获得更多的产权。当产品中所含高端要素特别是研发要素较多的时候,产权的分配应该偏向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者;而当产品标准化之后,产权分配应该偏向于发展中国家的装配制造者,这样就可以给各个市场参与者提供最优的激励。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组织结构选择。
(3)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①研究的贸易现象不同。新贸易理论研究的贸易现象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贸易现象是中间产品贸易,包括企业间外包贸易和以中间产品为载体的产业内贸易。
②理论假设不同。与新贸易理论的宏观国家层面和中观产业层面的分析相比,新新贸易理论关注的是微观企业层面。新贸易理论将企业视为彼此无差异的一个个投入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至少在一个国家内部,每一个产业都被视为由同质的彼此无差异的企业组成,即企业同质化假设。新新贸易理论指出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生产效率上存在差异,即产业内存在大量的异质性,同一产业内部企业在生产规模、生产率、工资和要素密集度上存在差异,即企业异质性假设。
③理论核心不同。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准确强调国际经济的两个特征,即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基本模型是垄断竞争模型,其主要内容是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经济,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主要是异质企业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④贸易利益的来源不同。在新贸易理论中,贸易利益不仅来源于比较优势,还来源于规模经济、产品多样化以及贸易增加的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等。同时,新贸易理论还指出,虽然存在潜在贸易利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也存在风险。而在新新贸易理论中,贸易利益则来源于低生产率企业收缩甚至退出市场,高生产率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从而使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如果贸易自由化实施以后,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贸易利益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⑤贸易政策倾向不同。新贸易理论的政策倾向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保护贸易政策,而新新贸易理论的贸易政策倾向是自由贸易政策。
2.结合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论述全球价值链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答:(1)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
①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在所有三大类经济体中均出现增长,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中的转型经济体。
②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
国际直接投资较之间接投资的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除追求盈利外还寻求安全性。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要优于发展中国家,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就将发达国家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欧、日的地位不断上升,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吸收国。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在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③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正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④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
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新能源、精密机械和生物工程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
⑤跨国并购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兼并、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而绿地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小。
(2)全球价值链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的下降,以及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而带来贸易障碍的减少,跨国公司主导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得全球生产活动呈现出国际化分工、分散性模块化生产的特点,国际分工的形式不断深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可以由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企业来分别完成,这种产品内部的纵向分工形式即为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主导了全球价值链的构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活动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构建中来,全球价值链对这两种类型的经济体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3)全球价值链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①对发达国家的作用
发达国家通常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即战略价值环节,凭借其不同程度的垄断势力可获取较大的收益。而在全球价值链初步形成以后,发达国家企业已不满足仅仅占据战略价值环节,而是利用控制战略价值环节获取的市场势力,延伸其对整个全球价值链条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减少替代品种类和数量来实现的,以进一步提升其附加值和获利能力,导致不同价值间的利益分配更加向战略价值环节倾斜。
②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目前,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可以获得重大经济发展利益。
a.全球价值链可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便利。它不再需要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来生产出口产品,而可以只聚焦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环节。
b.加入全球价值链可以创造就业以及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c.全球价值链通过包括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在内的多种方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构建其国内产能的重要途径,并为其中长期产业升级提供机遇。
然而,全球价值链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全球价值链的许多潜在发展益处(特别是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产业升级)是不会自动获得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即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其次,全球价值链项目和生产地点的选择是由包括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成本在内的经济活力指标决定的。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跨国公司会根据上述指标对其全球制造网络进行调配和布局。再次,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影响反映在从沿全球价值链分布的各节点货物流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到工厂迁移至缺乏制度约束地区而导致环境恶化风险的多个方面。类似地,全球价值链给社会形态和劳动力供求带来的冲击也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