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单选题
1.学生的( )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
A.学习活动
B.认知发展
C.个性养成
D.技能培养
【答案】A
【解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是现代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表征。没有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2.现代( )包含多重丰富的内涵,是现代学生观的核心观念。
A.学生发展观
B.学生主体观
C.学生个体观
D.学生权责观
【答案】B
【解析】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学的客观要求,是教学活动优化的重要条件。现代学生主体观包含多重丰富的内涵,是现代学生观的核心观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确认的学生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从学生作为( )的这一特定身份出发的。
A.公民
B.受教育者
C.儿童
D.未成年人
【答案】B
【解析】教育法所确认的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从学生作为学校中的受教育者这一特定身份出发的。除了受教育者所具有的这些权利和义务外,学生在学校内还享有一名公民或未成年人应享有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等权利。
4.赋权增能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们对( )概念的感受和理解。
A.能力
B.学生
C.学习
D.权力
【答案】D
【解析】赋权增能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们对权力概念的感受和理解。赋权存在感觉性赋权、行使性赋权和情境化赋权的三重模式。
5.现代学习观的核心观念是( )。
A.体验学习观
B.整体学习观
C.建构学习观
D.探究学习观
【答案】C
【解析】学习观是人们对学习的实质和内涵的基本看法,是对学习本质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拓展,并会在实践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现代学习观确立了整体学习、动态学习、主体学习、内在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建构学习等观念,核心是建构学习观。
6.我国核心技能包括( )个大类。
A.七
B.六
C.八
D.九
【答案】C
【解析】我国的核心技能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八个大类。
7.20世纪以来,( )的不同理论流派对学习结果进行了有影响的系统性的研究。
A.心理学
B.教育学
C.哲学
D.社会学
【答案】A
【解析】学习结果的观念很早就有,但20世纪以来心理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对学习结果才进行了有影响的系统性的研究。
8.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标准化运动主要是提升儿童的( )。
A.科学素养
B.人文素养
C.个性素养
D.学业标准
【答案】D
【解析】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标准化运动旨在提升儿童的学业标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了国家教育标准与改进委员会,对课程内容标准与学生学业成绩标准以及教育机会标准提出了要求,并制订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9.( )就是学生不断产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活动和自我期望的学习结果。
A.教育标准
B.教学目标
C.学习标靶
D.学习成绩
【答案】C
【解析】学习标靶就是学生在达成教育标准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活动和自我期望的学习结果。学习标靶着眼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描述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结果的获得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深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学生的积极成长,既是课程与教学活动存在的____,又是课程与教学过程展开的____。
【答案】基本价值 基本依据
【解析】学生成长,指的是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生活而不断发生的身心积极变化。学生的积极成长,既是课程与教学活动存在的基本价值,又是课程与教学过程展开的基本依据。
2.学生发展表现为____与____及其和谐统一。
【答案】身体发育 心理发展
【解析】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因学校学习生活而导致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表现为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及其和谐统一。
3.广义上,学生泛指____、____和____中受教育的人。
【答案】家庭里 社会上 教育机构中
【解析】学生一般指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专门从事)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广义上,学生泛指在家庭里、社会上和教育机构中受教育的人。
4.学生作为权责主体体现在____和____两个层面。
【答案】法律 道德
【解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活动,在法治社会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因而,学生是一个法律上的权责主体。同时教学也是一种伦理活动,具有特定的道德规范,学生在教育伦理体系中也享有一定的伦理权利和承担特定的伦理责任,因而是道德上的权责主体。
5.西方国家中小学课程决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级相结合的格局。
【答案】国家 地方 学校 课堂
【解析】课程与教学决策具有不同的层次。西方国家中小学课程决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和课堂四个层面相结合的格局。
6.学生参与课程及教学决策可以在____和____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
【答案】班级 学校
【解析】事实上,学生参与决策,可以在班级、学校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每个层面的参与又分别存在着低、中、高三种不同水平的差异。
7.学生在班级层面的决策参与,有____、____和____三种水平。
【答案】接受咨询 制订计划 课堂决策
【解析】从班级层次来看,一个教师可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决策,也可能限制他们,甚至扼杀学生参与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的参与存在差异。学生在班级层面的决策参与,有接受咨询、制订计划和课堂决策三种水平。
8.一般地看,学生学习结果主要包含在____、____和____这三大领域中的经验和行为变化。
【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
【解析】我国当前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出了各个学习领域和科目的课程标准,指出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沿用了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这一基本框架。
9.学习标靶就是学生不断产生的自我指向的____和自我期望的____。
【答案】学习活动 学习结果
【解析】学习标靶,就是学生在达成教育标准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活动和自我期望的学习结果。学习标靶着眼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描述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结果的获得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深化的过程。
10.学生学习习惯的构成,大致包括____的监控习惯和____的学习习惯两个方面。
【答案】学习 领域或科目
【解析】学习习惯实质上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近似本能的、自动化的与稳定的学习意向、学习机制和学习方式的联合体。学生学习习惯的构成和养成,大致包括学习的监控习惯和领域或科目的学习习惯两个基本方面。
三、是非判断题
1.学生成长已逐步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视角。
【答案】√
【解析】学生成长指的是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生活而不断发生的身心积极变化。在当代教育中,学生成长已逐步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视角,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决策、学生的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结果,成为课程与教学专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与其特定的身份和地位相对应的,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答案】√
【解析】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与其特定的身份和地位相对应的,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一般来说,教育法所确认的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从学生作为学校中的受教育者这一特定身份出发的。除了受教育者所具有的这些权利和义务外,学生在学校内还享有一名公民或未成年人应享有的权利。
3.学生赋权就是教育管理部门把其所拥有权力分配或传递给学生。
【答案】×
【解析】学生赋权增能本质上是自我赋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主体性彰显的条件和手段。其实质上不是外在于学生的权力给予,而是意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意在通过一种学生中心的对话,质疑来自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主题,质疑来自社会和学术科目的争议,鼓励学生对知识和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4.学习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知识的获得。
【答案】×
【解析】广义上,学习包括动物和人的学习,指的是有机体通过效仿及练习而获得的潜在能力的较为持久的变化过程及结果。狭义上,学习专指学校里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道德品质,从而促进经验与行为获得比较持久的变化和提升的活动。
5.学生在学校层面的决策参与有“接受咨询”“制订计划”和“课堂决策”三种水平。
【答案】×
【解析】学生在学校层面的决策参与,有“接受咨询”“充当角色”和“分享决策”三种水平。
6.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就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答案】×
【解析】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是范围很窄、数量很少而适用性、可迁移性很强的,为个体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并能对个体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7.教育标准是由国家提出来的。
【答案】√
【解析】教育标准,是一个国家提出的关于国民接受学校教育后预期在某方面或某领域所应具备的素养及其达到水平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业成就方面。
8.学习标靶是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
【答案】×
【解析】学习标靶就是学生在达成教育标准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活动和自我期望的学习结果。学习标靶应该至少与教师所拟订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的学习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解决新问题、改造新环境的体验和冲动,会产生比课堂教学目标更为丰富的需求和目标。
四、名词解释
1.学生
答:一般指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专门从事)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有用来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广义上泛指在家庭里、社会上和教育机构中受教育的人。狭义上专指在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正规学校机构里专门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2.学生赋权增能
答:本质上是自我赋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主体性彰显的条件和手段。其实质上不是外在于学生的权力给予,而是意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意在通过一种学生中心的对话,质疑来自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主题,质疑来自社会和学术科目的争议,鼓励学生对知识和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3.学习
答:广义上,学习包括动物和人的学习,指的是有机体通过效仿及练习而获得的潜在能力的较为持久的变化过程及结果。狭义上,学习专指学校里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道德品质,从而促进经验与行为获得比较持久的变化和提升的活动。
4.学习习惯
答:学习习惯实质上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近似本能的、自动化的与稳定的学习意向、学习机制和学习方式的联合体。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味着学生形成了热爱学习的心理意向,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了富有效果的学习方式方法,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并能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5.核心技能
答:是范围很窄、数量很少而适用性、可迁移性很强的,为个体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并能对个体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
6.学习结果
答:学生通过长期而持续的学习所发生的表征个体发展的、变化了的经验和行为。
五、简述题
1.简述现代学生观。
答:现代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意味着教师要坚信人是可以教育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应从着眼于并切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与实施教学活动,应自觉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意味着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把学生视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的个体,是现代学生观的重要方面。
(3)学生是学习主体
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学的客观要求,是教学活动优化的重要条件。
(4)学生是权责主体
学生既是法律上的权责主体,也是道德上的权责主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活动,在法治社会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权责主体。同时学生在教育伦理体系中也享有一定的伦理权利和承担特定的伦理责任,因而是伦理上的权责主体。
2.简述现代学习观。
答:现代学习观的内涵包括:
(1)整体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情、意、行等诸方面都有发展需求的整体人。学习是一个认识展开、情感投入、意志持续和社会价值观认同等交融一体的完整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的是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过程。
(2)动态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主张学生是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发展及其需求处于动态中的人。学生的学习不断地发生发展,学习的条件、要素和需求等动态地变化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和身心发展也就动态地实现着提升。
(3)主体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指出学生是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发展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内在而言,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天性,取向于自我需求的学习是学生基本的和自然的权利。外在而言,学生的自我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支持,但学习的权利却始终只能在学生手上,教师应该做的和只能做的就是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
(4)内在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发展具有内在需求的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态度取向、情感变化乃至方式运用都是内蕴的,要提高学习外显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深化和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
(5)体验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指出学生是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发展的具有体验和感悟的人。体验学习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参与,承认学生自身的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学生不仅要用脑,还要用眼、用耳、用嘴和用手,用自身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6)探究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主张学生是为着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发展而时刻准备探究的人。它是针对原先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状况而提出的。强调探究性学习现在应该强化它在人类学习方式中的位置和作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从过于强调教向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
(7)建构学习观
学生是为着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发展而建构自我与世界的人。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和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
3.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基本权利。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基本权利有: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简述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基本理由。
答:学生参与课程与教学决策的基本理由有:
(1)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直接参与者,并在其中开展和完成学习活动。
(2)学生有法律权利。现代意义上的学生是权责主体。在现代法制社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参与课程研制与决策的权利。
(3)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学生会有某种学习经验的主动要求,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会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由此,学生会对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学生有参与的能力。很多学生已经在家庭讨论、同伴游戏、运动组织、朋友聚会、休闲活动等活动中获得过进行决策的角色体验。这些学生的领导才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已得到较好的发展。
(5)师生需要在多种情况下共同合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展开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学条件的设计同样有赖于学生;教学环境的创设必将由于学生这一最活跃因素的介入而在本质上发生变化。
(6)课程与教学决策的分层要求。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层趋向,逐步实现着由国家决策到课程具体参与人员共同决策的转向,出现了课程与教学决策人员的多元化需求。学生作为课程主要的参与人员,实际上在学校与班级两个层面参与了决策。
5.简述我国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核心技能一般素养包括八个大类:
(1)交流表达,即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形式以及其他适当形式,准确清晰表达主体意图,和他人进行双向或者多向的信息传递,以形成相互了解、沟通和影响的能力。
(2)数字运算,即运用数学工具获取、采集、理解和运算数字符号信息,以形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革新创新,即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者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4)自我提高,即在学习和工作中自我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增强不断自我调整改进的能力。
(5)与人合作,即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理解团队目标、组织结构、个人职责,提高与他人相互协调配合、互相帮助的能力。
(6)解决问题,即在工作中把理论、思想、方案、认识转化为操作或工作过程和行为,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
(7)信息处理,即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以形成信息处理的能力。
(8)外语应用,即在工作和交往活动中实际运用外国语言,提升外语的应用能力。
6.如何理解教育标准?
答:教育标准是一个国家提出的关于国民接受学校教育后预期在某方面或某领域所应具备的素养及其达到水平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业成就方面。具体理解如下:
(1)教育标准是国家或社会要求绝大多数国民都必须达到的
教育标准体现国家在教育要求上的意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教育标准适用对象是绝大多数国民,针对的是整个民族或全体国民的素养提升。
(2)教育标准是国家或社会对绝大多数国民最基本的教育要求
教育标准并不是每个人向优异方向发展的要求,但却是绝大部分人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基本要求。
(3)教育标准主要体现为学业成就的基本要求
教育标准就是要试图通过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基本要求,推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素养的提高。
7.学习的监控习惯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学习的监控习惯又称一般学习习惯,主要包括:
(1)学习的计划性习惯
学习的计划性习惯是指学生自觉制订切实可行的完成读、写、算、做等任务的学习计划。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矛盾,需要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养成良好规划的习惯,学会合理支配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活动及相应的支持性的资源、人员等等。
(2)学习的坚持性习惯
学习的坚持性习惯是指学生能够长期按照已制订的学习计划,坚持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现代课程与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学习情境,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更有面临失败的可能,学生只有具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坚韧意志,才可能完成学习活动,争取学习的成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坚持性习惯。
(3)学习的独立性习惯
学习的独立性习惯是指学生在按照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独立地思考和独立地解决遭遇的各种问题,而杜绝抄袭别人的行为,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包括独立地发现和分析问题,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论述题
1.试论促进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有效策略。
答:促进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有效策略可以归纳为:
(1)班级层次的学生参与
①学生作为咨询对象是最低程度的学生参与。学生实际上并非直接参与课程与教学设计。有时,教师根据其对不同学习条件下学生的观察来制订一定的计划,使学生远离决策。
②选择课堂活动是中间程度的参与课程决策水平。教师如果认为学生在某些领域或活动中能够自我激励、革新学习方式,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放弃对学生的控制,这是一个折中的做法。
③学生较高程度的参与指的是在班级层次上,学生几乎在所有领域中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学校的正式课程领域中,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由他们自己指引课堂方向,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考过程、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在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发展中,展开自己的学习。
(2)学校层次的学生参与
①最低程度的学生参与就是学校选择学生作为咨询的对象。学校在评价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学校中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评估,都必须从学生中获取数据,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有效而可靠的信息源。
②学生在课程与教学决策中充当积极角色是中间层次的参与课程决策水平。学校都成立学生会、团委等学生自行、自发组织和开展活动的社团组织。学校还专门组织有学生代表作为成员的课程研制委员会,在内容选择、科目设置、学分制以及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分享了决策权。
③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决策,学校必须让学生在学校正式决策、学生社团参与和课堂教学参与三个领域投入并保持平衡和联系。
a.让学生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学校的正式决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虑来决定学校的有关政策,否则学生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决策。
b.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团体获得其他同学的反馈与建议,否则参与课程与教学决策的学生代表所能代表的就只能是他们自己。
c.学生必须要有在课堂上的教学参与。学生的决策参与作用可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试论学习习惯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答:(1)学习习惯的内涵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近似本能的、自动化的与稳定的学习意向、学习机制和学习方式的联合体。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味着学生形成了热爱学习的心理意向,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了富有效果的学习方式方法,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并能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结果最重要的部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主要追求。
(2)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①学习的监控习惯
学习的监控习惯又称为一般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监控习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培养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规划习惯,学会合理支配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活动及相应的支持性的资源和人员等。
b.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学生要能够长期按照已经制定的学习计划,坚持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具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坚韧意志,才可能完成学习活动。
c.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在按照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遭遇的各种问题,杜绝抄袭别人的行为。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领域或科目的学习习惯
a.向老师和他人学习
向老师和他人学习包括走在老师教学的前面,适应老师的做法,模仿别人学习、倾听别人等。学习无处不在,模仿老师、同学、朋友或家长及亲戚等的学习好习惯和好技巧,倾听他们的经验或教诲,说出自己的做法并不耻下问,从而获得评价和建议,将受益无穷。
b.向书本学习
向书本学习的习惯包括阅读习惯、做笔记与标记习惯以及写作习惯等。阅读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基本活动,阅读的成功通常会决定其他学习活动高成就水平的取得。
c.向自己学习
学生自身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向自己学习的习惯包括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从错误教训中学习的习惯,即学即用的习惯以及专注当前、大事做不了小事赶快做的习惯等。
d.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的本义包含练习巩固,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包括认真听记老师布置作业的习惯,自觉安排好做作业时间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及自觉细致检查的习惯等。
七、探究训练
以自己的学校学习经历为依据,举出一个在课程与教学中得到满足或受到压抑的成长需要,并以本章的知识和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与他人交流。
答:(1)具体的学习经历
在高三的紧张学习生活中,学生面对着学习、升学、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父母、老师的高期望,使其生活状态极度紧张,枯燥单调,生活乐趣减少。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组织开展了“元旦联欢会”活动。学生通过活动,有效释放学习压力,缓解紧张感,身心也获得的愉快的满足,同时也使学生收获美好的生活体验,更有助于学生已精神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上述事例的分析
学生成长是指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生活而不断发生的身心积极变化。学生成长在现代社会里备受关注,因为它是一个重要领域,而现实生活中却是让人感觉沮丧和失败的焦点问题。失败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目前,各个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成绩看成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严重忽视了学生道德、人格、品质的培养,这并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①教师要树立新的学习观
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应是一个认识展开、情感投入、意志持续和社会价值观认同等交融一体的完整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天性,取向于自我需求的学习是学生基本的和自然的权利;教师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参与,承认学生自身的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学生要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去亲自感悟。真正能满足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②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应从着眼于并切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与实施教学活动,应自觉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意味着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学的客观要求,是教学活动优化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