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传统管理学理论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古代系统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等都体现了古代系统管理思想的萌芽。

2.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如古代长城上的烽火台白日以烟、夜晚以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3.古代的对策和决策思想

(1)墨子提出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

(2)“田忌赛马”中所用的战略是一种“整体优化”的对策。

(3)《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决策,提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道”。

4.古代经营和财政管理思想

(1)范蠡提出物价与供求关系有关。

(2)荀子提出了分等征税原则、“聚敛者亡”和“王者窜民”的财政管理原则、“上下俱富”以政裕民的原则、“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的财政支出总原则等。

5.古代用人思想

古人的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为官择人”、“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等。

6.古代行为管理思想

(1)韩非日:“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即天有天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

(2)孙子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即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应该进行研究。

7.古代管理艺术思想

古人极重视管理的艺术性,如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岐山、五路退敌,其战术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二)西方早期管理理论

管理心理学最早产生于西方,代表性理论有: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制组织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他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此书中科学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把工作组织的所有责任分配给经理,由管理人员负责工作的计划和设计,而让工人执行工作任务。

(2)运用科学方法决定每一工作任务的最好方式,实行标准化管理,由经理设计每位工人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标准和方法。

(3)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选择最适合的人选,经理应该使每位工人的能力与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配。

(4)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正确、标准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5)对工作作业进行监控,以保证工人正确地执行具体工作程序,并取得适当成果。

(6)通过计划分配工作任务和消除中断动作,帮助工人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务。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把组织理论作为他的重要研究方向,他认为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措施不仅适用于公司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下述几项:

(1)6种经营活动

这6种活动分别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2)5种管理职能

法约尔划分了管理的5项职能:

计划职能,是首要管理职能,任何组织要达到预定目标都首先应该结合本组织特点制订科学的计划。

组织职能,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即建立有关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的物质组织和建立有关机构和人员方面的社会组织。

指挥职能,指挥的任务在于让组织发挥作用,即对下属的工作给予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指挥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中所有的人员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为组织做出最大的贡献。

协调职能,让企业的各方面都密切配合,相互协同,使企业的经营顺利进行。

控制职能,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纠正,以保证既定目标顺利实现。

(3)14项原则

劳动分工。劳动专业化分工使大规模、系统化生产成为可能,并能有效降低成本。

权力和责任。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兼有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并能以个人权力来弥补职务权力的不足。

纪律。纪律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好坏,没有纪律的企业难以发展。

统一指挥。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

统一领导。对于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应该只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不能置于整体利益之上。

按劳付酬的工作酬劳与奖励制度。

集权。企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要根据企业的规模、条件和经理人选的个性、道德以及从属人员的可靠性等因素确定。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法约尔理论的核心。他设计了一种“跳板”,可以使组织中的不同等级线路中相同层次的人员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

秩序。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物资和时间的损失,并使每个人都在能够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岗位上任职。

⑪公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⑫人员稳定。法约尔要求人员稳定,因为人员的稳定对于工作的正常进行、活动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⑬首创精神。指人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领导者应在不违背职权和纪律的情况下,鼓励全体人员发挥其首创精神,培养成员的敏感性和能力,推动组织发展。

⑭人员的团结。全体人员的和谐团结是组织活动的巨大力量。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想的行政组织、权力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

(1)理想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同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任何行政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

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链进行指挥、领导。

在人员关系上,是一种非人格化关系,即上级和下属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关系。

每一个职位的人必须通过考试和培训、接受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资格、并由职位的要求来确定。

人员实行委任制,即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委任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

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他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

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况。

(2)权力理论

韦伯指出,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其存在的基础。韦伯认为,存在着3种合法权力,即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和理性——法律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a.它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行使权力者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

b.依据这种类型的权力进行的管理是低效率的。

c.这种权力不能作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超凡的权力

a.它以对个别人的特殊的和超凡的神圣、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忠诚、热爱与崇拜为依据。

b.它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依靠感情和信仰而否定理性,只靠某种神秘或神圣的启示行事,不靠法定的规章制度行事。

c.这种权力不宜作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理性——法律的权力

a.它是由社会公认的法律规定的,是以合理、合法性或那些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为依据的。

b.这种权力类型是理性的,它对所有的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严格限制在完成组织的任务所必需的范围之内。

c.这种权力能成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3)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

存在明确的职能分工。

存在明确的等级制度。

通过正式考试或教育训练,公正地选拔组织成员,使之与相应职务相称。

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职位关系,以理性为准则,而不受个人感情影响。

组织内部管理人员是一种专职化的管理人员,而不是组织的所有者。

遵守规则和纪律。

(三)西方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和人性管理理论等。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20年代后期,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在霍桑工厂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2.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要尽可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人对不同层次的需要的追求,使其得到相应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生产率。

(2)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仅仅满足职工的需要还不能排除消极性因素,应当注重“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这样才能满足人各个层次的需要,收到提高生产率的实效。

(3)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对该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3.人性管理理论

人性管理理论,即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1)麦格雷戈以对X理论的否定和批驳为出发点,提出人不是被动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在目标和动机的支配下努力工作,取得成就。主张出现问题时要多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这就是“Y理论”。

(2)阿吉里斯提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人的自我表现程度会逐渐加强。现在的企业结构和劳动组织把职工束缚在“不成熟”阶段,人为的抑制职工的“自我表现”,这必然会伤害到人的积极因素,造成劳资双方的对立。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加重职工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

4.群体行为理论

此理论的目的是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1)勒温系统地研究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团体的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分类、规模、对变动的反应等内容。

(2)布雷德福提出了“敏感性训练”,成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代表性的理论有“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支持关系理论”、“双因素模式”和“管理方格法”。

(1)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等人提出了“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从总体概念上强调了在企业的领导方式中,从集权的到民主的,从领导者为中心的到职工为中心的方式中,存在着不同领导方式,应当根据企业中人和物的状况、当前和未来的利益、目标和趋势再具体选择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2)利克特等人提出了“支持关系理论”,从被管理者的社会和心理观念出发,认为领导者必须诱导职工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接触能够提高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领导方式应当偏重于以职工为中心的民主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3)斯托格第的“双因素模式”和布莱克和莫顿的“领导方格理论”,主张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各种管理方式,他们认为组织中的领导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即主动结构(以工作为中心)和体谅(以员工为中心)必须结合起来,不应当在企业领导工作中使用趋于极端的方式,而应当是综合的领导方式。

(四)现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

(1)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由一个个相互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2)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创造条件,并对正式组织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求各级经理人员在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保持组织的活力。

2.决策理论学派

(1)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2)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他系统地阐述了决策原理,提出了决策过程的4个阶段,并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在决策标准上,他主张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3.系统管理学派

此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学派强调各个系统和有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网络的清楚有效,对当代系统管理经济中的自动化、控制论、管理情报系统、权变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4.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杜拉克和戴尔等人强调要注意当今的企业管理现状和实际需要,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的观点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不同的理论、程序或规则;特定管理途径的有效性取决于所管理的情景特征。由于权变思想的影响,组织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理论把研究重点从寻求具有一般意义的管理规则转移到探索特定理论的关键条件。在研究的构思上,日益注意到理论和关键因素的层次性。

6.管理科学学派

创立者伯法等人认为,管理就是运用数学手段来表示规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通过电子计算技术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7.学习型组织理论

(1)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第一次提出了这个全新的概念:学习型组织。

(2)圣吉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为理想的组织以适应复杂、变化的世界。学习型组织指在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在不断提高自己创造未来的能力。组织的领导者是“学习的设计师”,圣吉将领导者的五项修炼概括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8.第五代管理理论

查尔斯M.萨维奇(Char1es M.Savage)在著作《第五代管理》中首次提到第五代管理。此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知识资本的管理,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心理学基础理论

(一)心理及其实质

心理,是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生理基础。人的大脑皮层的活动决定着人的心理,没有头脑的心理活动是不存在的。

2.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感觉和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是指一种物体在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能留下外部影响的痕迹并对它作出回答的功能。

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关系在头脑中的摹写、映像或近似的反映。

4.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人是积极的活动者、实践者。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一切反映形式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二)西方心理学流派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行为主义学派

(1)对美国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2)否认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客观主义,强调以“刺激”和“反应”来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和斯金纳等为代表,其特征是: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因做出推测、以操作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介变量。

新的新行为主义,以班杜拉等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重视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认为认知、思维等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并强调客观的研究方法。

2.精神分析学派

(1)精神分析,也称“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弗洛伊德所创,是西方心理学中颇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它是在神经病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并不关注传统心理学对诸如感知觉、注意、意识等的研究,而只注重神经病的分析和治疗,它以潜意识的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

(3)1911年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派相继出现。

3.人本主义学派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2)主要观点

反对人性兽性化、机械化倾向,他们相信人性天生是善的、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

关心人的能力和潜能,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在方法论上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派

(1)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指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科学,即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索尔索在其《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现实环境中如何获得、加工、储存和使用信息的科学。

三、人性假设理论

(一)人是什么

1.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人是从土中生出来的。

2.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是从地里出来的。

3.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陆栖两脚的动物”。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家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上帝是人的本质。

5.近代资产阶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反对把人归结为上帝,主张还其自然,认为人是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欲望并应得到各种享受的。

(1)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官”。

(2)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说:“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3)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反对用神学的观点来解释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它自身,“理性、爱、意志力”等就是人的本质。

6.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方面去考察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社会属性的限制。

(二)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假设

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2.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3.庄子崇尚自然不以善恶言性,其自然主义说有两层意义

(1)泛神论,庄子言天言道言自然,皆以其为遍于万物,是为泛神之说。

(2)放任说,庄子崇尚自然,放任自然,不加人事。

4.清代王夫之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学说,即人的本性不是天生而成的,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变化发展的。

(三)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

(1)这种理论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才开设工厂,工人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才可以得到好处。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用“X理论”归纳了“经济人”这一假设,其要点是:

大多数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干一点工作。

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别人指挥。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的本性,对组织(集体)的目标不关心。

人缺乏自制能力,容易受他人影响。

(2)相应的管理措施

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

领导方式是专制型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工人只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

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即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工人的“消极怠工”行为。

(3)评价

“经济人”假设具有不合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它把人看做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经济人”假设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2.“社会人”

(1)梅奥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其要点是:

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人们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乐趣和意义。

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

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强调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相对应的管理观念

管理者除了应该注意工作目标的完成外,更应该注意员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并设法予以满足。

在控制激励工人之前,应先了解他们对团体的归属感,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

重视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和团体的奖励制度。

(3)评价

过于否定“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作用,完全忽视职工的经济需要,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对企业的管理和制定奖金制度有参考意义。

3.“自动人”

(1)这种人性假设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马斯洛、阿吉里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要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麦格雷戈将“自动人”的人性假设,结合管理问题,概括为Y理论,其要点是:

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满足后,便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级需要。

人们因工作而变得成熟,有独立、自主的倾向。

人有自动自发的能力,又能自制。

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的没有根本的冲突,个体会自动地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2)相应的管理理论,即Y理论

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使工作具有挑战性,使员工工作之后能引以为豪,满足自尊。

管理人员的责任在于寻找对个体具有最大挑战性的工作,最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员工在工作中不再感到负担,而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组织对工人不需要激励,而是提供机会,由员工自我激励,自然地达到组织目标。

(3)评价

“自我实现人”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础是错误的,因为人既不是天生懒惰,也不是天生勤奋的,人格与人性的发展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自我实现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也不是依靠自我设计,个人奋斗就能达到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的结果。

这种假设把人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原因归结为缺乏必要的条件,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观点。

4.“复杂人”

(1)20世纪60—70年代由组织心理学家雪恩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这被称为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不同的组织环境与时间、地点中个体会有不同的需求。

人是否会愿意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决定于他自身的需求状况以及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的管理方法。

(2)相应的管理理论,即“权变理论”

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用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

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和个性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

做好一个管理者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它要求管理者具有洞察人个性差异的能力,并能随机应变地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

(3)评价

强调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管理,包含着辩证法思想,这对改善企业的管理有启示作用。

其局限性表现在:

a.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职工的共性。

b.过分强调管理措施的应变性、灵活性,不利于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相对稳定。

c.人的共性表现在由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决定的阶级性方面,离开共性,离开社会性、阶级性谈个性,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