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概念题

区位

答: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

答:区位主体是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

答: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区位条件

答:区位条件是指场所所具有的条件和资质。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区位因子

答: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交通网

答:交通网是交通现象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节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

答: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也需要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通达度

答: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连接度

答: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V为顶点的数量。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2)现代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也应运而生。如:中心地理论。

(3)两者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3.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答:(1)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4.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土地的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包括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1)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如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且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种土地一般在市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很难找到,再加上这里地价昂贵,导致它们一般都布局在郊外地区;另一些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等,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且收入回报较高,故一般位于城市区位。

5.试述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取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优越性。而对于机械加工、组装等以材料型工业企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的工业,除了受到提供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外,则更多地受到产品市场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

(2)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6.试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

7.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如下:

(1)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往往在一处布局后会存续一段时间,即存在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地区资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8.试述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劳动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这种差异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

(1)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度就很高;相反,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影响则相对较小。

(2)劳动力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一般来说,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劳动力的质、量都会比其他地区体现出优势,因而对于劳动力需求较高的企业或者产业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逐步加强,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明显减少。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显现出强劲的活力,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多地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就使得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替代了劳动力数量,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主要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城市地区),成为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9.试述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10.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在经济地理学上,在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为区域环境因子,例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等。以下分别阐述一些区域环境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方式。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切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都必须考察市场环境因子。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利于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11.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目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就随之不同。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站场成本一般是水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公路;但就线路运行成本而言,则是公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水路。

(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但是,并不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方交通就一定便利,衡量交通便捷程度还要考虑到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区域的绝对地理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其相对地理位置会发生变化,可达性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