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92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792政治学

注意事项:本试卷适用于报考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考生。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本上作答,答题无效。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无须说明理由)

1.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的思想家是英国的洛克。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以及政治组织。

4.自由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5.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与法理型政治统治。

6.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7.政治接触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政治请愿。

8.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

9.当代中国、同本与德国都实行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0.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此,阶级的产生与政党的产生几乎是同时的。

11.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可以把政治社团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1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同步性。

13.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以家庭和学校为媒介进行的,而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出学校和社会来进行的。

14.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唯一方式。

15.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政治关系

2.政治监督

3.政治投票

4.复合制国家

5.国家元首

6.政治社团

7.政治文化

8.政治动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2.试述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3.试述国家要素说的基本内容。

4.试述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政治管理的责任性。

2.试围绕政治改革的条件,论述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792政治学

注意事项:本试卷适用于报考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考生。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本上作答,答题无效。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无须说明理由)

1.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的思想家是英国的洛克。

【答案】×

【解析】16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答案】

【解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3.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以及政治组织。

【答案】×

【解析】政治权力的形成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除此之外,还包括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一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或者说,是这些状况和条件在政治权力中的凝结。主要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除此之外,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还有已有权力、社会资本等等。

4.自由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答案】

【解析】自由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

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自由权的规定既包含着政治活动的自由,又包含着非政治性活动的自由,其内容主要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自由权是一种社会权利,也是政治权利。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和通信自由。

5.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与法理型政治统治。

【答案】

【解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对政治统治进行类型划分,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三种类型的政治统治,即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和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传统型的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魅力型的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法理型的政治统治,是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

6.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答案】

【解析】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是政治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管理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的社会体现,因此,在社会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管理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的价值,因此,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7.政治接触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政治请愿。

【答案】×

【解析】在中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访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政府专门设有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接待人民来访的工作机构。公民通过来信来访,对政府进行监督,促使政府和执政党完善政策,改进工作,更好地掌握民情。

8.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

【答案】

【解析】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当政府顺乎民心、反映民意,公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与国家保持一体感,且政治制度能够为这一切提供条件时,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治稳定。而当政府违背民意,公民的政治挫折感日强,政府和公民间关系日趋紧张,公民要通过政治参与表达不信任感或表示不满情绪,政治制度又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政府缺乏制度化的疏导力而只具备非制度化的强制力,就有可能使公民与政府间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而当政治参与以政治体系和制度无法容纳的形式进行,比如以无序的方式进行时,政治参与也会破坏政治稳定。

9.当代中国、日本与德国都实行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

【解析】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当代中国、日本、法国等都实行单一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等。

10.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此,阶级的产生与政党的产生几乎是同时的。

【答案】×

【解析】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可是,并非有阶级就有政党存在的。这是因为除了以阶级利益为基础之外,政党的产生尚需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阶级成员统一联系的技术可能;阶级整体意识的形成;阶级成员进行组织活动的政治可能。所以,只是到了近代,大工业把资产阶级成员有机地联为一体,并形成统一的、强烈的阶级意识,资产阶级民主制使资产阶级有组织的政治活动成为可能,资产阶级的政党才得以产生。

11.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可以把政治社团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答案】

【解析】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合法性政治社团是指在国家法律承认其存在和从事活动的前提下,以合法性方式进行活动的政治社团。非法性政治社团则是未经法律允许即形成并以非法方式展开活动的政治社团,如一个社会中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策决定和实施的非法行会、帮会、恐怖组织、密谋和情报组织等等。

1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同步性。

【答案】×

【解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思想的发展。但是政治思想的发展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其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一种来源于并反映着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有其独立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性。

13.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以家庭和学校为媒介进行的,而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出学校和社会来进行的。

【答案】

【解析】儿童政治社会化主要是以家庭和学校为媒介进行的,因此,家庭成员和教师往往是个人政治社会化的首批老师。而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过程主要是由学校和社会来进行的,这其中,系统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14.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唯一方式。

【答案】×

【解析】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15.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答案】

【解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这是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之一。

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这种自由权利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行的。

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民主政治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而规定任何公民,不管其个体差异如何,在政治生活中都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政治关系

答: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由人们的需求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所构成的政治权利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2.政治监督

答: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政治监督具有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和追究性等特点。

政治监督包含两个方面的监督:对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其实质是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包括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督导和规范,其实质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督导和规范。

3.政治投票

答: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它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选举、复决、罢免等三个方面。

4.复合制国家

答:复合制国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邦联制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联盟,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此外,历史是上的复合制国家还包括君合国和政合国,这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复合制类型。

5.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的设置既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国家元首的职权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是: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些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6.政治社团

答:政治社团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政治社团的形成,是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也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组织和制度体现。其特征有: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它是社会成员按照特点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它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它是群众性的政治组织。

7.政治文化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观念形式而存在的,它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特定的政治文化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

8.政治动机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动机决定了人们政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政治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简答题

1.试述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答:共同利益是指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1)公共性

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含义,它可以是构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内容的相同性;可以是社会集体生活规则和规则认同意义上的相同性;也可以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围绕特定利益和利益矛盾相互达成的让步妥协性,所以公共性表现为不同社会成员对于各自行为边界的共识性。共同利益的公共性可以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在内容、规则、形式和让步妥协等不同意义上的共同性。它不仅涉及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

(2)非市场实现性

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是指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共同利益通常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的,而公共产品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按照理性行为和以经济效益为最大取向的市场主体,不愿意也不可能投资或者供给公共产品,这就使得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途径来实现,由此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的需要。

(3)单一性

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共同利益的这种单一性,使得社会政治生活中,在特定范围内和特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是唯一的。但不能排除特定的共同利益具有多方面的实际内容和价值。

(4)独立性

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旦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在特点情况下,共同利益还常常对于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5)多重价值复合性

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同时,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这些价值对于相关社会成员的重要性相等但彼此却具有一定的相互排斥性。而这些多重价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权重相当和彼此存在一定的排斥性,使得政治运行和管理决策经常面临不同价值冲突的困境和协调不同价值的任务。

2.试述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其他力量并且制约其他力量的社会公共力量。在政治权力实施和运行过程中,政治权力有不同的作用方式,政治权力作用方式的选择,主要是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性质、状态、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1)指令方式

指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指令方式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尤其是同一政治权力主体内上下层次之间的权力关系中。指令方式是政治权力制约性的直接体现。

(2)压力方式

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政治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进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既定要求和目的。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具有不同程度冲突性甚至对抗性的利益之间。具体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慑等。

(3)规约方式

规约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它通常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政治关系中,在社会政治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运用。主要包括法律规约、制度规约、纪律规约等。

  (4)说服方式

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说服方式的运用基础在于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之间具有特定意义的共同利益。说服方式具有特定的劝导性和技巧性。

(5)奖酬方式

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政治权力作用的奖酬方式主要作用于非对抗的权力关系之中。具体的奖酬方式如表扬、记功、付以酬金,授予荣誉称号或特定职位、职称等等。

(6)处罚方式

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它是规约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是一种消极方式。

(7)暴力方式

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一般见诸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之中。主要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事政变、政治暗杀等,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暴力方式通常是政治权力运用的极端方式或最后方式。

3.试述国家要素说的基本内容。

答:国家要素说大多根据“国家”一词的词源意义,从国家的可见特征出发来定义国家。国家要素说一般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

(1)三要素说

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这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是从政治上解释国家的,而这种解释掩盖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

如梁启超认为:“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家。”

(2)四要素说

四要素说,是在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如美国政治学家迦纳认为:“国家是由很多人民组成的社会;永久占一块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有一个为人民在习惯上所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4.试述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答: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人们研究政治问题的范围和思想程度的不同,使政治思想具有不同的水平结构。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主要有: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

单一性的政治结论是指对某一个别的政治现象或政治行为进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或者说,是在两个孤立而容易识别的可变因素之间观察到的一致性的论述。其特点如下:

它是对某一个别政治人物、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和政治事件的陈述和结论;

它是一种一般人易于作出的结论;

从这种结论中很难作出进一步的概括性推论。

单一性的政治结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它是政治思想的最低层次,是更高水平的思想活动的素材。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政治思想的第二个层次是专门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是指对某一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所形成的专门理论,如政治革命理论、政治稳定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权力理论等等。专门性的政治理论是对未经组织的单个政治结论所含资料的综合,它的基本特点是:

它超越了单一性政治结论的高度,具有理论概括性;

通过它不仅可以理解某一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而且可以理解同一类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甚至还可以理解其他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

它是从事某一问题专门研究的结果

专门性的政治理论反映了政治思想的中级水平,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专门性的政治知识和观点。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综合性的政治理论是指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所以又称为一般性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是对整个政治生活甚至是对整个社会和世界进行一体化研究的结果。它不仅提供对政治生活的一般分析方法和框架,而且创新价值,制造一种全新的政治观和世界观,所以,它代表了政治思想的最高水平。

四、论述题

1.试论政治管理的责任性。

答:(1)政治管理的含义

政治管理是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和社会后果。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包括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规制和协调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行为,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等行为。其特征有: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等。

(2)政治管理的责任性

政治管理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和承担的公共目标和公共职能,其凭借实施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转而形成政治管理的政治和社会公共责任,由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责任性。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根本在于政治管理行为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吻合性,因此,政治管理的责任,表现为政治权力的公共责任。社会和政治生活对于政治管理的要求,是政治责任的根本规定性,因而构成了政治责任内容和要求,并成为衡量政治责任的标尺。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是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行为的规范,它包含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管理活动的命令性规范、允许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分别体现为政治管理应当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和不能怎样行为,由此产生政治管理的命令责任、允许责任和禁止责任。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呈对称性。在政治管理过程和社会生活中,权力与责任是政治管理权力的一体两面,两者共生于政治管理权力,互为条件,并且相互对称。一方面掌握政治管理权力,就具有相应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与政治管理的后果具有密切相关性,政治管理的责任是否得到承担和实现,通常是由政治管理的后果体现的,而政治管理的后果也成为评价和追究政治责任的实际可靠依据。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也体现为相应的结构性,这是由政治管理的组织性特点决定的,政治管理的责任是按照组织的层级和部门相应配置和分布的。

政治管理的责任性,使得政治权力和管理活动受着社会的公共监督。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下,这样的社会公共监督是以不同方式进行的:

a.在原始社会,社会公共监督是自然道德意义上的调节。

b.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公共监督受到专制政治和人治政治压制,表现为消极的民心向背。

c.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法律和政治形式上的社会公共监督掩盖着资本权力的专制。

d.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人民监督,才成为政治管理责任实施和追究的真实监督和积极保证。

2.试围绕政治改革的条件,论述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政治改革的条件

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a.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首先,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其次,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最后,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作为政治改革的领导和组织者,政治领导集团必须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当做首要任务,在经济发展的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设计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步骤,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选择政治改革的有利时机。

b.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政治文化还要求改革者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工具,使改革的必要性、实际目标、任务、要求等深入人心,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还要求改革者大力提倡思想解放,鼓励探索和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改革思想。

c.社会条件

政治改革的社会条件是指改革必须具备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改革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活动,需要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既是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是政治改革的结果。

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政治改革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政治变革。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下列主观条件:

a.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政治改革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需要有大批的改革理论家和实践者。就其素质来说,这些改革的力行者首先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胆识、判断是非的眼光和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政治改革目标的能力;其次需要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热衷于改革事业并能为本阶级的利益献身的信念;再次,需要具有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b.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政治改革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所以,政治改革推行之前,改革者必须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计划,其中包括:确定合理的长期、近期和阶段性目标;选择合适的改革策略;制定协调配套的改革计划和方案;选择切实可行的改革序列。

c.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

政治改革首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储备和训练、改革舆论和宣传的开展、必需的法令法规的制定等。其次需要选择和把握适当的时机来推开改革,就是要在主客观条件具备之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行改革;在主客观条件还尚未成熟时,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改革的有利时机。选择和把握适当的时机要求改革者全面分析和比较改革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的对比,人民的改革愿望的强烈程度和支持政治改革的程度,改革者可以利用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和力量的大小等等,通过分析和比较,选择最有利于改革的时刻来推行改革。

d.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政治改革需要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改革者必须把政治改革和本阶级广大成员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从切身的利益出发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力量。

(2)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腐败呈现公开化,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制度上的瓶颈和障碍等,这对政治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始终注意维护政治稳定。

a.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必须遵循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规律,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进行探索和实践,再不失时机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b.在进行各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继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使之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坚实的基础;

c.在发展民主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稳定。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扩大的不适当也会引发不稳定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没有高度发展,政治组织系统不完善和政治沟通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人们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不可能都得到实现,这就容易使我们陷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不稳定”的两难境地。这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又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优先发展经济和逐步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物质资源是政治资源的根本性要素,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政治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所以,要想成功地推进政治改革,必须不断地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政治领导集团必须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设计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步骤,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选择政治改革的有利时机。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革新”传统的政治文化。

传统的政治文化往往成为“革新”文化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政治心理障碍和政治思想障碍。政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国民在以往的政治体系中长期形成的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新生事物缺少信心、对改革目标和内容缺乏认知等心理。政治思想障碍主要来自传统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其他政治意识形态对改革的阻力。

a.政治改革者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工具,使改革的必要性、实际目标、任务、要求、政策措施等等深入人心,以转变社会政治心态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此外,它还要求政治改革者大力提倡思想解放,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和创新,以便于摆脱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破除对传统的迷信,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改革思想。

b.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注意分析解决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上,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积极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

a.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b.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c.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民主这条主线。

a.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之进一步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b.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主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

c.不断扩大党内民主。通过进一步增强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体现和保障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权利和地位,推动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世界各国在政治体制问题上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我们都应该学习和借鉴,但又不能机械地照搬。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必须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和富裕幸福,有利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和国家统一昌盛。我们致力于探索的,应该是、也只能是符合中国的历史和今天的国情,能够真正给中国人民带来安定和幸福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