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五四爱国运动的简要过程和伟大历史意义。

答:(1)简要过程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提出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并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但遭到镇压。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各地纷纷罢工,运动中心发生转移,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职务被罢免,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2)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迪明智,团结革命力量。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简要情况。

答:(1)“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刊物

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刊物,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主要有“五四”前出版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五四”后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全国给地陆续出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北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上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

到1920年前后,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原著有《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自叙》(即初版序言)、《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等。

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

五四运动后,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实现了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广泛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如:李大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2)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争论。它揭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一个重要规律,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根本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表面上研究社会主义,实际上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对张、梁进行批判,肯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

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通过这次论战,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强调了用革命手段夺取争取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三次论战,肯定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立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答:(1)经济方面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产生并壮大。

(2)政治方面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主要包括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历史证明,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3)思想方面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

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4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如下:

(1)中共一大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以及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中共一大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2)中共二大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决定正式加入第三国际。

“二大”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向全国人民宣传民主革命纲领,批判资产阶级的错误政治主张和军阀的反动谬论,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迅速深入人心。

(3)中共三大

决定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大通过了关于劳动运动等决议案,并改选了中央委员会。

党的“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试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洲。

答:(1)历史意义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密切了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工人阶级在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这些斗争显示了中国阶级的坚定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为党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和掀起更大的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验教训

中国革命要战胜强大敌人,依靠无产阶级的同时,必须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不能仅仅依靠罢工等合法斗争,必须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

6论述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

答: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如下:

(1)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开始与列宁和苏俄政府进行函电来往,从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2)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希望建立联合战线。

(3)1922年8月,中共会议讨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会议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行党内合作的决定。会后,马林、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会见孙中山,向他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李大钊最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稍后,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先后加入国民党,着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4)1923年1月,苏俄代表与孙中山在上海会谈。1月26日,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表明了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建立平等的中苏关系。这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正式确立。

(5)中国共产党“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

7简述这一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

答: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如下: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袁世凯在1912年3月就任临时大总统,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5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该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建立北洋军阀政府。

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实行帝制,改称“中华帝国皇帝”,下令次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

(2)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

袁世凯倒台后,北洋军阀中势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以冯国璋为代表的直系。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而国务总理段祺瑞操纵实权,双方进行明争暗斗,并于1917年爆发“府院之争”。

段祺瑞暗中支持张勋复辟,借机赶走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随后又组织“讨逆军”驱逐张勋,重任国务院总理,掌握大权,实行军阀独裁统治。

1920年7月14日,直皖双方正式接火,直系胜利,反映了英美势力在中国的加强。

(3)直系军阀同时期(1920~1924年)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获得胜利,直系军阀独霸了北京政权。一面准备对东北的张作霖作战,一面把势力伸向南方,反对孙中山。

1924年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结果直系很快被奉系打败。

(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奉系势力延伸到山东、江苏、上海、安徽。1925年奉系内部发生郭松龄倒戈事件,与冯玉祥等订立密约,决定举行兵变,推倒张作霖。

1925到1927年北伐军同张作霖展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1928年张作霖身亡,其子张学良接任并改旗易帜,服从国民党统治。从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