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政治体系
第五章 国 家
1.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
答:(1)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的。作为最高的团体并包括所有团体在内的国家或政治团体,其目的便在于最高的善。
(2)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而产生的自然权利。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人社会状态。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判断是,随着财产私有制的出现,财产所有者就开始以暴力的形式保护其财产,为此组织了军队,国家出现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恩格斯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列宁也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这些定义表明,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具体地说:
(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关系到国家的目的。国家在改变其剥削性质之前,其目的并非像统治阶级所声称的那样,是为了全体人的幸福。
3.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traditional state)、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est state)和现代民族一国家(nation state)。
(1)传统国家
在传统国家时代(包括城邦、封建国家、继嗣帝国、官僚帝国),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并表现在城乡差别上,上层阶级居住在城市,下层阶级居住在乡村。城乡之别不仅体现了阶级差别,而且还表示传统国家行政力量覆盖面的局限性。在任何形式的传统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的行政控制都被限制在城市之内,同时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与一般人民的“民俗”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而导致监视力的软弱。城乡之别与监视力的软弱,表明传统国家不是“权力容器”(power container),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松散,国家只有“边陲”而没有“疆界”,也没有对军事力量的垄断权,大量的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在行为规范方面,许多规矩只在贵族阶层有效,对一般民众没有约束力。
(2)绝对主义国家
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时期,就是绝对主义国家。①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在16世纪至l7世纪出现,是大型帝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然边陲”被定为“疆界”,随之“主权”的观念出现了,国王变成国家主权的代理人和象征,法律成为全民性的规范,直接界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制裁制度。与此同时,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暴力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为控制社会提供可借用的体系。
(3)现代民族一国家
绝对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现代民族一国家奠定了基础,它为后者提供了疆界和主权概念。但是,现代民族国家只是到l9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出现,其推动力是行政力量、公民观和全球化,而主要的基础是物质资源的增长和行政力量的扩张。物质资源和行政力量的联系机制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不仅导致物质资源的增长,而且还导致“工业主义”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和个人行为取向的发展。进一步地,商品化使法律成为全民准则。税务成为国家控制工业的手段,劳动力成为工业岗位的附属品,国家成为世界体系的一员。此外,传播媒体、交通、邮电等资源的开发,使国家更容易渗透到社会中,强化其监视力。
4.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是什么?
答:国家是一种政治团体,占有一确定的领土,政治上在一个政府,特别是有主权的或不受外来统治的政府之下而组织的任何人民的团体。
(1)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
①领土。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区域。
②人口。每一个国家都有以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心理为特征而居住其上的人群。
③主权。国家应该是有主权的,没有主权的政治体是一个属地,而不是一个国家。
④政府。国家的运转需要有面对其人口的有组织的力量即政府。
(2)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
每一个现代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克服一次次危机的结果,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建构需要经历五种危机,这就是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①认同性危机。认同性危机是建立现代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就是因为认同性危机而产生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是这样,发生在卢旺达的战争也是这样。
②合法性危机。如前所述,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自愿的服从,而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现。因此,能否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③渗透性危机。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其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天高皇帝远”现象普遍的国家存在着渗透性危机,今天,斯里兰卡、哥伦比亚都存在渗透性危机,其政府法令并不能达至每一个角落和组织。
④参与性危机。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对其公民说“君权神授”,统治者就应该永远统治,被统治者就应该永远被统治,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的分配过程,一个国家才算克服了参与性危机。历史上,早发达国家的民众获得参与的权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公民拥有选举权是一个从有产者到全民、从男性到全民的漫长过程。但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发展与参与谁先谁后的艰难抉择。
分配性危机。政治就是决定“谁得到什么”的过程,一个国家要稳定地发展,必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从近代历史看,一个国家因分配不公平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时,政治是不稳定的,这会导致国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5.如何认识一般性国家目的和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如何认识国家能力与国家目的的关系?
答:(1)国家的基本目的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国家要存在下去,首先必须保证安全,其次是保障秩序,最后是满足基本的正义。
①安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判断是,随着财产私有制的出现,财产所有者就开始以暴力的形式保护其财产,为此组织了军队,国家出现了。
首先,安全是国家的首要目的。
其次,国家的安全必须基于基本的正义之上。
最后,安全导致不安全,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②秩序。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生活,需要专门分配资源的组织和规则(法律),这就是秩序。
作为共同体的为人接受的秩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法律和秩序所带来的限制是人们更好地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第二,仲裁者必须基于合法的程序产生并进行公正的裁决。
③正义。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
(2)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新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诺思教授认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第二个目的将导致一系列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以便降低界定、谈判和实施作为经济交换基础的契约所引起的费用。
这样统治者面临两难选择,即在保持能使租金最大化的垄断性的无效率产权与能使国家收入最大化的有效率的产权之间进行选择,由此导致一个国家的增长过程出现内在不稳定性。
(3)国家的职能能否顺利地实现,或者说国家的使命与目的能否达到,往往是与“国家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能力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而不是统指公共权威的能力,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国家意志,而其他公共权威以及地方政府是无法代表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国家能力可概括为四种能力:
①汲取能力,指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国家财政汲取能力(即国家财政能力),集中体现了国家汲取能力。
②调控能力,指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③合法化能力,指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政治共识,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④强制能力,指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6.如何认识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的关系?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
答:(1)国家类型是根据国家基本权力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政治形态,对国家的政治过程和人们的政治观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即使在同一种类型的国家中,如所谓的自由民主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有的治理成功,有的治理失败。因此,要更好地认识国家,还必须分析国家的具体形态。
①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a.奴隶制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资产阶级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②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a.传统国家。
b.绝对主义国家。
c.现代民族一国家。
③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a.集权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
b.分权主义国家
(2)现实政治中的国家形态:
①失败国家
在经典政治学上,当一个主权政府因丧失国内主权而不能对其合法控制的疆域进行有效护卫(即国家分裂),同时不能有效提供基本国内秩序保障(国内恐怖主义和黑社会势力猖獗)和社会福利时,这样的国家就是失败国家。
②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
“依附性国家一勾结型国家一俘获型国家”最有可能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形成时期,或者说在市场经济形成时期国家的依附性可能最为突出。
③自主性国家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作为一定疆域和民众控制权的机构可以制定、追求并不简单反映社会组织、阶级或整个社会的需求与愿望的目标;国家能力是国家执行其正式目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可能面对力量强大的社会组织的实际或潜在的反对,或者国家处于一个社会经济不利的条件下。即,国家自主性取决于国家独立于社会经济统治阶级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7.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1)单一制国家
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威权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具体的权力和责任可授权给地方政府和部门,但被授予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并且它可以撤销这些授权。
(2)联邦制
指由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成员国或成员州构成的统一的国家。
(3)在民族国家成长和建设时期单一制是通例而联邦制是例外,在民族国家建设基本完成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以自治和分享治理为主要特征的联邦主义则成为一种重要现象。
8.什么是议会主权理论?议会的基本职权有哪些?
答:(1)议会主权理论
议会主权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即国家最高权力由君主转向议会。在议会拥有主权的国家,议会在制定任何法律或修改任何已经制定的法律方面享有无限的权力,并得到法院的承认,因而没有任何机构或法院拥有否决或驳回其立法的权力。
(2)议会的职权
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预算和监督政府。
①立法权。这是议会的传统权力。立法权就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②财政权。这也是议会的一项传统权力,财政权也叫财政同意权,是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以及其他有关公民负担的财政法案的审议权。
③监督权。监督权主要表现在批准对官吏的任命和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方面。
9.如何认识共和制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关系?
答:(1)公共道德简称为社会公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涉及个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风、习惯等等)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
(2)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务”。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3)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德往往包含着两类美德,一类是私人美德,另一类是公共美德。前者只是促进了个体的利益,人们的幸福和尊严存在于私人美德的活动中;后者意味着“对公众利益的无私奉献,排除和独立于所有的私人和自私利益”。欲要使一个共和国长治久安,其公民必须抑制他们的自私欲望,由此促进普遍的福利。“美德是共和国的原则,因此共和制是最好的政体形式”。公共美德是共和国存在的先决条件。而一旦当共和国的公民失去了公共美德时,社会将变得腐败,政府很快就蜕变为专制统治。那样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