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47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走转改”
2.调查性报道
3.处境记者
4.微博元年
5.纯净版面
6.公共频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当代记者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和使用原则。
2.简述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与意义。
3.试述你对电视新闻“小报化”的看法。
4.试述发展新闻学的兴起及现实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1.结合实例分析微博的迅速发展对于职业新闻的影响和启示。
2.2011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对此新政策,你有何评论?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47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走转改”
答:“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2.调查性报道
答:调查性报道是指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的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并能引起治疗的注意;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调查工作通常较为艰苦、复杂,需要相当的调查技巧,一般较费时费力;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有人或组织企图掩盖这些信息,但他们不一定付诸行动;调查记者的调查工作应该受到公众和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新闻理论界则一般认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于二十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
3.出镜记者
答:“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4.微博元年
答:微博元年指的是2010年。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了信息传递的点对点问题。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是微博服务,通过网络重要年度人物、事件(犀利哥、凤姐、3Q战争、唐骏学历门)使微博都成为网民关注讨论的焦点。在认证机制下,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等组织纷纷进驻微博,做为企业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
5.纯净版面
答:纯净版面是指在20世纪末报纸版面设计中出现的越来越单纯的趋势。报纸版面专家马里奥·加西亚称这种追求简洁的版面为“纯净版面”(pure design)。加西亚是《华尔街日报》改版的主设计师,在这一理念主导下,《华尔街日报》所有版面元素的调整都只为了帮助读者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纽约时报》的版面设计也是朴素简洁的“纯净版面”的代表。该报版面元素应用单纯、整齐,贯穿了“少即是多”的美学观念。纯净版面的作用在于读者目光会很直接地会投向新闻及图片本身,提高了可读性和易读性。
6.公共频道
答:公共频道指公共性质的电视媒介,与国营、私营性质的电视媒介相互区别、鼎足而立。它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影响节目的内容。最著名的公共频道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广播协会(NHK)、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全国公共广播网(NPR)等公共广播机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当代记者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和使用原则。
答:(1)记者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
网络正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种新闻报道环境。在全球网络传播的匿名环境中,每一个网络媒体的消费者,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新闻学的核心是新闻的公信度和新闻的核实。但是,在网络里,人们生活在一个使用假名、匿名,信息丰富冗杂的一个舆论环境中,面对庞杂而难辨真实性的网络信息,记者应当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有调查确认信息真实性的职业习惯。
(2)记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原则
①传统新闻学的核心是平衡、公正、全面、准确、真实。这些元素构成新闻的公信度和品质。在网络这样的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传统新闻的公信度和职业操守将会带来媒体品牌和广告效益。
②记者在使用网络信息时,应该尽量明确信息来源:点名信息来源、信源的身份等。记者可以报道别人的观点和言论,但是,要说明发表这种言论的人的身份和动机。如果是匿名引用别人的观点,读者就会相信这是记者本人的观点。如果处理不好匿名信源、网络虚假信息、人身攻击、侵犯个人隐私、语言不文明、写作不专业、不公正、观点平庸,以及形式上过分追求商业化(点击率、发行量、眼球)等问题,公众会对媒体越来越不信任。
③由于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新闻记者在获取信息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自由和方便。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记者应该遵从职业道德,维护他人隐私权。
2.简述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与意义。
答:视觉传播的内涵:报纸的编辑方针,组织架构,到信息的整个采集组织、传达这样一个流程,以及最终体现在报纸版面上的视觉产品。
(1)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
①受众的变化。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受众渐渐倾向于直观的、感性的、跳跃式的、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不同于以往几百年间报纸提供给读者的,那种基于逻辑的、线性的以文字为根本的阅读方式,这个变化被称为视觉转向,就是说读者更倾向于以形象化的方式接受信息。
②技术的进步。报纸在过去几百年间采取非视觉化的方式,是因为以前无论是影像的生产技术还是整个设计与制版的技术,都制约了它,使得整个报纸在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一个视觉传播充分施展的空间。但是应该看到对于报纸而言,整个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给视觉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③跨媒介的影响。电视与网络媒介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报纸的视觉化。
(2)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意义
①作为一个纯粹的视觉媒介,报纸应当注重视觉传播,在理念里让视觉思维发挥应有的功能。重视视觉传播能够增强传播效果,使报纸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通过视觉思维与视觉创新,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面对今天的浏览型读者,面对今天的传播语境,面对报纸是注意力经济这一本质,它能够帮助报纸投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效益。因为报纸几百年来一直内容为王,一直信息量优先,但是通过视觉优化,视觉包装,信息设计来提升报纸的竞争力。
3.试述你对电视新闻“小报化”的看法。
答:(1)“小报化”是指电视媒体用一种煽情的手法制作新闻和电视节目,以唤起受众的注意,把媒体降为纯消遣的工具。
(2)作为媒介文化一部分的广播电视文化有两个基本特性:组织化和货品化。广播电视文化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在组织目标和利益指导下,经过集体创作的制式产品,同时也是针对大众市场所制造的文化货品。在组织化与货品化的制约下,大众媒介供给我们娱乐与资讯,也传播着特定的价值与意识形态。大众媒体有责任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性的人物和事件,其出发点应当是社会责任,而非“自利”目的,即片面追求媒体的经济效益。
(3)电视是当今最重要的舆论工具,以健康向上、高品位的精品力作武装人、引导人、鼓舞人、陶冶人是电视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小报化”与电视新闻这一社会功能相违背,应当进行制止。
(4)媒介一旦热衷于小报化,热衷于走低俗之路,就踏上了权威的末路。低俗之风虽然一时赢得了收视率,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娱乐至死”的前例早已多不胜数。以各大卫视为代表的党的喉舌的电视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看生活、看社会的主要窗口,人们愿意相信电视节目内容是真的、是健康的,低俗内容弥漫在电视节目中,慢慢会使受众成为“俗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媒体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公派赢得社会的推崇,是极其艰难的,小报化不仅削减了这种公信力,而且也挖掉了它的一切基础。
4.试述发展新闻学的兴起及现实意义。
答:(1)发展新闻学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首要的任务,新闻媒体应配合所在国政府来完成发展的任务。有学者曾经提出,就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流而言,“发展新闻学”将会成为新闻理念革命的新浪潮之一。
(2)发展新闻学的兴起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理论专著,如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新闻学”已经崛起。
(3)发展新闻学的现实意义
发展新闻学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
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
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有现实需要,又有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能找到学科生长点,其中蕴含巨大的学术潜力。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
1.结合实例分析微博的迅速发展对于职业新闻的影响和启示。
答:(1)微博的迅速发展:2006年5月Twitter正式开通,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大、市值最高的微博服务。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我国首个微博服务“新浪微博”(内测版),随后搜狐、网易、腾讯等也推出微博服务,在短短几个月内,四大门户网站及先后推出微博服务的人民网、凤凰网、和讯网、聚友网等网站携手将微博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的又一项主流服务。
(2)微博对职业新闻的影响
①微博的时效性为专业从事新闻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2010年7月南非世界杯期间,新浪微博发起了“围观世界杯”活动,总计有4300多万条世界杯微博被发送。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微博已经成为人们参与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公共性的新闻事件的一种新方式。即时的传播得益于各微博服务开通的多种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除通过网页发布以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布微博,此外许多微博服务还与即时通讯工具软件兼容。这意味着微博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即时传播方式,正如新浪微博的标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所言,微博的实效性很高,在移动终端所能及之时之处,便有进行传播的可能性。
②微博对突发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小觑。玉树地震的时候新浪微博起到了一些不错的作用。在现场的记者,还有在现场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在同一时间告诉你他们在玉树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微博的及时、迅速、海量信息,成为新的新闻源,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背后总有微博的存在,无论是最初发源于微博还是经过微博传播、聚合。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在微博上发现新闻线索、舆论倾向。
③微博等自媒体可以提供多种声音,降低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微博对于媒体的新闻周期的压迫也很厉害。以前CNN第一次搞24小时的新闻模式的时候,就是24*7这样一个新闻模式,而微博时代的到来,导致24*7不能满足需求,完全变成所谓的real time。
(3)微博对职业新闻的启示
①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个经典的例子,当年德拉吉对莱温斯基的报道,本来是传统媒体先拿到的消息,但是传统媒体不敢报,传统媒体要经过很多关,但德拉吉在网上不用核实就先报了,结果他就成了第一个报莱温斯基事件的人。这里,新闻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机制限制了一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内容的传播,而微博却可以自由抒发,“把关”变成了微博发出之后。所以有人提出来现在的传播模式是不是可以颠倒过来,先发布,后过滤。理想状态是很多人相信有所谓的信息的自由市场,自然会有人出来给你纠正,最终总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个其实对新闻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微博可以成为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正如记者可以登录某某吧或某某社区搜寻新闻线索一样,微博也正成为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目前,政府和名人的微博大多以实名登记,而且一有侵权现象马上就会被揭穿,只要记者具备一定的辨别力和搜索能力,就能通过微博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对普通人的微博则需要进一步辨认消息真伪)。
③及时发现人们关注的热点,采写相关新闻。在微博平台上,人们可以轻易搜索到任何标签信息,利用这个功能寻找热议话题,衡量事件的受欢迎程度和受众的感兴趣程度,获得大量有用的新闻线索并进一步展开深度报道。
④传统的新闻采写方式被突破。微博丰富了传统新闻采访手段。记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畅通无阻地进行采访和新闻发布。微博的140个字符也足够准确而清晰地提问和回答。此外还可以进行微博采访。微博采访既不会造成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也不用担心遗失采访信息,采访对象也会顾虑到自己所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谨慎和负责这更能保证采访信息的真实性。
⑤新闻写作,短些短些再短些。美国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过信息选择的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微博言简意赅的特性深受人们喜欢,因为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之中获取新闻信息,并快速判断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信息。
⑥传统媒体在向微博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警惕。虽然微博号召实名,但有些人会盗用名人名字(企业、政府的名称)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倘若传播的信息没有进行求证或者筛选的话,不仅会有损形象,还会造成新闻失实。
⑦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形式和功能产生影响,最终可能是价值观的影响。现在在网络上版面是无限的,这种空间限制被打破以后对于新闻界的冲击是很大的。没有版面限制以后,思维方式也会改变,这就说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媒体的形式可能比内容更重要,所谓的媒介即讯息。所以这些都会给新闻媒体造成形式和功能的影响,最终是价值观的影响。
2.2011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对此新政策,你有何评论?
答:(1)电视剧禁止插播广告的积极意义
①取消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中间插播广告,能够有效实现播出电视剧每集剧情的完整性和观众收视的连贯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更好地体现广播电视公益文化服务的职能。从长远效果看,也有利于促进电视剧行业科学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电视台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②电视广告播放行为得到规范,有利电视行业科学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广告也是海外电视台营收重要来源。但是发达国家电视台在电视剧播放过程,基本没有剧中插播广告,即使在电视剧间歇,播放的广告也不完全是直白的产品推荐,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由此可见,电视剧剧中插播广告并不一定是提高电视台营收收入必然路径。
③视频网站的广告收益进一步增加。网络视频尤其是近两年来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入巨资打造各自网站的电视剧、电视节目媒体库,再加上由网络陪伴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的观看习惯更偏向于网络,导致原本属于电视的广告商纷纷转而投向视频网站。大量资金的收入进一步促进了视频网络的发展,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影视制作发展水平。
④电视台真人秀、相亲交友类等娱乐和谈话类型的节目出现井喷。电视剧插播广告受限,播电视剧利润大不如前,许多电视台开始复制国外成功电视娱乐节目,或者创新或者改编各种综艺娱乐节目以提高收视率赢得广告。
(2)电视剧禁止插播广告的负面影响
①植入性广告、游走字幕隐性广告形式的抬头。对大部分电视台而言,60%的收入来自于电视剧播出广告,此次禁令将对各家电视台都影响深远。为弥补这一分部分损失增加植入性广告、游走字幕或角标等。导致植入广告价格上涨,电视台加大自制剧的播出比例、在自制剧中加大植入性广告。
②电视广告价格大幅上涨,广告收益不均。由于频道资源有限,不能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只能在其他黄金时间播出,或者到收视率高的电视台播出,致使原本仅靠播电视剧赚钱的电视台收益下滑,广告资源都集中在几个收视率较高的卫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进一步加剧了广告市场的“强在中央,弱在地方”的格局。
③电视广告大量流失。由于年轻人习惯于网络观看,加上广告插播限制令,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将广告投入到互联网中,比如视频网站、游戏网站等等。
④电视选秀、生活娱乐节目相互模仿,形式雷同。国内很火的娱乐节目,比如源自荷兰的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带动了全国各大卫视的相亲交友类栏目,充斥电视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电视节目雷同,靠炒作、雷人雷语赚取眼球。电视剧播出方和制作方积极性受到打击,虽然视频网站买剧,但电视台的购买仍然是电视剧制作方的主要收入来源,长远来讲,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发展
(3)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从传播学科学规律来看,观众因被某个电视剧吸引,愿意将自己注意力锁定在这一时段,就使得这一时段产生了广告价值。既然观众将自己注意力潜在价值转移给电视台而带来广告价值,那么电视台应该尊重观众完整欣赏电视剧的权益,这才是对等且相对科学的商业规则。在总局行文中,强调观众欣赏电视剧的权益,事实上也是两者有机的统一。
(4)背后的隐喻
人们之所以对这条禁令反应如此大,不仅仅是因为它将大幅减少电视台的收入,更多的是它背后隐藏着的信息——广电总局可以管的更宽。中国的电视媒体领域本来就非真正的市场化,在行政管控仍然十分严厉的情况下,大谈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是无的放矢。
一个开放的电视剧市场会形成能够自我节制的插播广告空间。过量的、微观的调控只会越来越扭曲市场的配置。要切实减少插播广告的乱象,关键还是要从培育、助推形成完善的电视剧竞争市场上入手。倘若电视剧市场充满了完全的竞争特征,那么一些电视台必然会致力于打造与引进“既叫座”兼广告播出状况“适宜”的电视剧,所谓插播广告的怪现状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