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字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刺激—反应理论

2.达拉斯·斯密塞

3.发展传播学

4.乔治·赫伯特·米德

5.双重行动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2.何谓健康传播?其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什么是媒介专业主义?结合实际论述其形成历史及基本原则。

2.新媒介的发展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如何认识新媒介对人类传播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尝试以Twitter、Facebook,微博为例,分析新媒体对人际交流等。

3.2011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制作了国家形象片在海外媒体对外播出,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请运用传播学理论评述我国政府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字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刺激—反应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为大众传播效果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需要考生总结该理论对于大众传媒效果的主要认识及其实证支撑,《火星人入侵地球》和“潘恩基金研究会”的研究成为了该理论强有力的佐证。这是送分题。

答: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达拉斯·斯密塞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鼻祖,根植北美的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除斯密塞以外,还需要掌握诺姆·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文森特·莫斯可的传播商品化分析、赫伯特·席勒的媒介帝国主义思想、尼古拉斯·家汉姆的文化产业理论以及阿芒·马特拉的文化霸权理论。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流派之一,需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理论的主要观点与概念。由于达拉斯·斯密塞在传播学领域赫赫有名,其两个主要的观点也并不为大家陌生。所以,由该题必须提醒考生注重对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重视。

答: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了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3.发展传播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作为考纲单列的九个前沿理论之一,发展传播学成为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题提醒考生需要加强对学科前沿理论来龙去脉的整理,发展传播学的背景、提出、观点和意义都是需要考生牢固掌握的。2010年考过,今年又重考了一次。

答: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4.乔治·赫伯特·米德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其“主我(I)与客我(Me)”及其“象征性互动理论”。对于芝加哥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包括库利(首属群体与镜中人)、帕克(社会距离、城市社会学)和杜威(实证哲学)等人物的考察,成为近年来我校命题反复出现的命题,需要考生加强注意。

答: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5.双重行动模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传播者研究微观层面把关研究的重要模式之一,突出了把关过程中新闻的采集与加工两个主要的环节。三项把关模式都是可供考察的内容,包括怀特的把关公式、麦克内利的多重把关模式。难度不大,只需要掌握该类模式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就可以了。

答: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传播学史上四大奠基人,作为传播学理论最为基础的考点,是我校注重考察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掌握四大奠基人,主要掌握其身份、理论贡献、方法贡献三个维度。卢因在传播学的贡献,体现在其群体动力学研究与把关概念的提出,对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奠基性意义。

本题分为两问,一问是基础性的名词解释,考察其理论贡献;第二问则需要考生就其理论因素进行进一步延伸,考察学生对于传播学学科理论体系与框架的把握程度。

答:(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来说,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2.何谓健康传播?其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崭新领域,考生需要掌握“健康传播的九个领域”,尤其要注意搞清健康传播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的焦点,同时要结合传播学基础理论来解读这个研究领域。该传播研究焦点主要呈现在近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这进一步提醒广大考生,在备考阶段注意对学术理论热点问题的梳理。

答:(1)根据E·M·罗杰斯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藉由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四个不同的传播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媒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就是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Jackson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健康传播这一概念。他指出,健康传播就是以大众传媒为信道来传递与健康相关的资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在将医疗成果转化成大众健康知识加以传播、正确构建社会图景以帮助受众建立预防观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目前的健康传播研究体现在四个层次的研究。在自我传播的层次,主要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在人际层次,主要研究医患关系、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在组织层次,主要包括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医护人员的在职训练;在大众传播层次,主要在媒介议题设置、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

(3)在我国,健康传播研究作为一种崭新的视角和学术研究领域,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九个领域:

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健康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角度的传播效果。

组织健康传播研究,包括健康培训、社区健康传播、医院与患者的关系等等,现在的健康观念,以社区和个人为医疗的主题,重视人文与文化的医疗效果,社区和个人必须主动参与健康的咏絮经营。企业、社区等“组织”对个人健康信念的维持、改变和健康行为的促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与日益增减的重要性相对的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严重缺乏。

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主要焦点为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内容、技巧、效果和信息不平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健康教育设计和效果评估、健康促进计划的策略研究、健康传播材料制作等;研究方法以抽样调查为主。

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主要讨论健康传播的传播情境和社会情境。

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主要课题是健康、疾病和死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和对健康传播的影响、人文特性和文化分析等。

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

健康传播史学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什么是媒介专业主义?结合实际论述其形成历史及基本原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传播学主流传统中媒介研究的中观层面理论,主要就是媒介专业主义的考察。2009年简答题考过,简述媒介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大纲的讲解中曾经强调过这一部分要作为论述题来准备,因为它是很好的素材来联系现实生活中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

答:(1)媒介专业主义定义

媒介专业主义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它从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而来,成为媒介从业者所普遍认可的一套媒介理念。

(2)媒介专业主义的形成历史

媒介从业者的专业地位是在媒介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麦奎尔认为,这个过程源自美国,由三方面的实践活动所推动,即新闻同业组织的建立、报刊评议会的活动以及新闻业道德守则的确立。早在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就发布了《新闻业典范》。随后,美国电影协会、全国广播业者协会等都纷纷订立了自己的守则。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正式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报告中将传播业者和律师、医生相提并论,认为这些职业追求的都是提供公共服务,而“没有哪种公共服务比传播服务更重要”。委员会提出了新闻业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这种“社会责任论”的观念渗透到了美国新闻界的各种守则条文中,成为当代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

与此同时,在美国形成的媒介从业者道德守则也传入欧洲并扩散开来,最终波及全世界。我国也颁布了新闻业的自律守则,如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9年,中国报业协会公布了《中国报业自律公约》等,在我国的传播体制和社会文化体系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专业主义。

(3)媒介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

媒介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基础之上的。

媒介专业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一些基本原则,包括:

a.媒体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b.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c.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

d.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相,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e.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莱提拉对三十一个欧洲国家的媒介道德守则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量的原则都可以归入六类,这代表了西方媒介专业主义的基本规范:

a.信息的真实性;b.信息的准确性;c.对公众权利的捍卫;

d.对舆论的负责;e.搜集和呈现信息的标准;f.尊重信息来源。

根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我国的媒介专业主义包括以下原则: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c.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d.维护新闻的真实性;e.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f.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专业主义(主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主体)在全世界有一些共通的原则,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色。

2.新媒介的发展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如何认识新媒介对人类传播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尝试以Twitter、Facebook,微博为例,分析新媒体对人际交流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新媒介的社会影响,已经是第二次进行命题了,这也体现出我校在论述命题方向上反映社会热点与理论热点的突出特色和一贯风格。这也进一步提醒广大考生进一步在学术理论热点方面及时跟进,主要的四本学术理论刊物,要及时进行简单的统计,以了解近期学术热点的走向。

具体答题方面,首先肯定要先回答新媒体的概念。其次,分析新媒介的社会影响。再次,是以Twitter、Facebook、微博等具体现象为例,进行理论分析。

答: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相对,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时传输技术等新的传播技术的传播媒介。

(1)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

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2)新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也是表现在多方面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全球化的进程发挥重要的作用。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指出,真正有意义的不是通过媒介传播出来的信息,而是媒介本身及其所延伸出来的无限的可能性。媒介技术的发展就是这种“讯息”,它可以将这个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联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推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媒介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媒介终端如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发展,还是新媒介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如宽带服务、社交网站等的发展,甚至是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引发出来的周边产业的发展,都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新媒介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媒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媒体的使用权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通过网络,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都可以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3)在人际交流方面,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交流主要是以电脑(网络)为中介的。

以电脑为中介的交流为何能够导致强烈感情关系的形成?换句话说,为何网络关系有时比面对面的关系更具有吸引力?

社交网站或者其他类型的电脑交流提供了一个具有选择性的自我表述空间,相对于面对面交流而言,这种交流看不到对方下意识的表情或动作所传达的潜信息。换句话说,以电脑为中介进行交流不需要鼓足勇气。

沉迷于网络交流的人很多时候是沉醉于一种过度奉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对交流的对方形成了框框式的好印象,这些印象常常使他们忽略一些消极的信息。

当积极的信息从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另一方又以同样积极的方式鼓励了交流时,一个密切的关系就得到了强化。

过多的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是与减少同家庭成员的接触、减少家庭之外的社会接触、减少与朋友面对面交谈和增加抑郁与孤独相连的。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可以剥夺人们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网络可以使人通过上网建立强化的社会关系来替代现实社会中因直接接触而发展出来的人际关系,如何协调好这种社交网站的人际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使用社交网站或者是其他方式进行网络交往所应该思考的问题,尺度的把握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2011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制作了国家形象片在海外媒体对外播出,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请运用传播学理论评述我国政府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对方国家及其社会公众的解读、认知和评价。

作为一种广告化的宣传影像,国家形象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有饱和的信息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图、情感与纪实的相互交融不是简单地对国外宣传理念的变迁,此举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价值判断,旨在从受众解码的角度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有效编码。

2011年1月12日,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人物篇已经制作完成,1月17日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并且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

虽然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作用,但是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中外认识存在巨大差异,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与现实的国家形象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和建构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家形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其意义超出大众传播学科本身。因此全面、准确、系统地表述中国国家形象,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中国形象对外传播战略及对策

第一,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深层细分国际受众市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对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一个国家制定和传播对外政策,必须考虑外国公众的预期反应。”在此层面,贴近性传播是细分国际受众市场的基本要求,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考量国际受众市场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国借助大众传播建构国家形象时,最理想的定位应该是将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眼光融合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这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且还是建构中国亲善友好、令人敬仰的大国形象的策略问题。

第二,整合公共外交机制。中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公共外交,宣传中国,尤其是加强政府公关和组织人际传播,不断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形成国家品牌战略。

第三,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文化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感染力、亲和力、同化力,容易使公众产生对一个国家的认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是中国基于一种人类的角度,面对共同的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文化的处方,使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中国文化为维护当今世界文化生态平衡所作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正如杜维明指出的:“面对西方,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不卑不亢的胸怀,不屈不饶的志趣和不偏不倚的气度,走出一条充分体现沟通理性的既利己又利人的康庄大道来。”

第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中国必须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技术,整合传播资源,改善传播手段,增加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质量,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实现有效国际传播。一方面要求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树立可靠、可信、可亲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格局,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体系。

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既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国家形象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责任,必须增强与世界各国进行良性沟通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努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推进和谐世界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