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视频讲解]

1.1 复习笔记

一、初识货币

市场经济不可能离开货币:家庭个人的日常收支、个体经营者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流通的运转、机关团体职能的履行、政府财政收支及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离不开货币。

货币流通体系: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及对外货币收支构成国民经济的五大货币收支系统,这些收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割裂的货币流通活动总和。

二、货币的起源

研究货币的起源问题就是研究货币的产生问题,关于货币的起源或货币产生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

1.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1)价值及其形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理论,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但所含的价值是同质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都是同质的,所以不同商品可以通过彼此体内凝结的不同劳动量即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讲到商品有两个属性,相应的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为了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需要结合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的。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也是货币产生的阶段。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2.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如果将货币也视为一种商品,那么在物物交换形式中,货币与任何其他商品交易所需的成本是最低的。伴随这种经济行为的选择,货币也就产生了。

3.其他货币起源论

(1)货币是国家规定或创造的。

(2)货币是人们为了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协商产生的。

三、货币的类型

货币类型的划分标准一般有两种:一是从外在形态划分,二是从内在价值划分。主要把握外在形态的划分。

1.实物货币

(1)实物货币的表现形式

实物货币多为交换中的商品,诸如贝、牛、羊等。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

(2)实物货币的缺陷

实物货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等缺点。

2.金属货币

(1)金属货币的阶段划分

金属货币有贱金属货币和贵金属货币之分,先是贱金属货币后是贵金属货币。

(2)金属货币的特征

价值具有稳定性、有普遍可接受性、可分割性、耐久性、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3)贵金属货币的局限性

贵金属作为货币也有局限性,因埋藏有限,易出现重量轻、成色低等问题,所以贵金属货币并非是最理想的货币。

3.代用货币

(1)代用货币的含义

代用货币是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

(2)代用货币的表现形态及特点

形态:银行券(保管凭条以及以贵金属为基础发行的纸币都是代用货币)。

特点:足值或不足值兑换性。

(3)代用货币的优缺点

优点:成本低、易保管、易携带和运送、避免了日常的贵金属损耗。

缺点:随着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加之金银有限,具有兑现性的代用货币越来越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

4.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世界各国几乎都实行这种货币形式)。

特点:不具有兑现性,纸制的货币。

(2)信用货币的表现形态

纸币与硬币:是指以纸制和金属铸币形态存在,由国家统一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形态。多以纸制形态存在,通常称为“钞票”。

支票存款:可以签发支票的存款。这里的存款指的是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有关电子货币至今尚无统一定义。电子货币的确用于电子支付,然而并非所有用于电子支付的手段都是电子货币。

四、货币的职能

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作为商品价值的尺度或计价的标准。

(1)货币单位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一个单位,这便是价格,各种交易对象具有不同的价格,货币单位表现为价格单位。

最初的货币单位是自然单位(如头、匹、斤、两),后来货币单位与自然单位逐渐分离,用到抽象名称(如元、文、镑)。

(2)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的倒数是货币的购买力。价格高,货币的购买力低;反之,货币的购买力高。

(3)观念的货币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想像的、思维上的货币,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

(1)流通手段的含义

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也被称为购买手段、交易媒介。

(2)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从而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商品要求实际转化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从而需要一个被社会所公认的媒介。当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来满足时,这种商品就取

得了充当货币的资格。“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3.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含义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形态所进行的单方面转移。

(2)货币需求

支付手段职能所需的货币与流通手段所需的货币构成流通中的货币需求。

4.贮藏手段或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1)货币贮藏的含义

当买卖的链条一经中断,卖之后没有马上买,货币就停止了流通,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货币就发挥了贮藏手段职能。

(2)现代货币保存价值的特点

现代社会主要是采取银行存款和储蓄以及直接储藏纸币的方式,积累和保存价值。这与贵金属货币的储藏不同,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存款或储蓄并不意味着有相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过程而静止不动。

五、货币的界说

1.从职能视角的货币界说

(1)该观点主要从流通、支付的职能来界定货币。

(2)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既简明又完整,即: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2.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在现代货币形势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不是某种商品,而是某种等价“形态”。

3.货币与流动性

“流动性”多被当成货币的同义语。与任何商品和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是最高的。

4.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也就是说能够与商品交换并以此来检验商品的生产劳动是否具有社会性的交换物就是货币。它是否与商品交换或交换多少是在证明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被社会接纳,或者说反映商品价值的大小,所以货币称为社会计算工具。

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5.货币与财富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而且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确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性的代表。但货币并不是社会财富本身,就贵金属币材来说,至多只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6.货币与法

把法律作为货币界说的依据的较为普遍的定义为:货币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偿付能力的事物。

7.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通过对货币的控制实现对整个经济进程的干预和调节,便有货币统计问题。通常从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角度出发来确定界限。国际通用的是M1,M2,M3,……系列。

8.生产关系的体现

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但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六、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货币制度的内容一般有: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及本位币和辅币、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的规定等等。

(1)币材的确定

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用白银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银本位。确立以哪一种物质作为币材,是一国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究竟选择哪一种币材虽然是由国家确定的,但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国家不能随心所欲地指定某种物品作为货币材料,否则,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行不通的。

(2)确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习惯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值就是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和成色;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尚未完全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时,确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当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指规定货币的主币和辅币。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之为“主币”或“本位币”。

辅币是本位币最小单位以下的不同面额的可以等分的货币。

(4)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对本位币则需要明确规定是自由铸造还是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出现后,最初是分散发行的,例如银行券在早期是由各个商业银行自主发行的,但后来为了解决银行券分散发行带来的混乱问题,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在现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在中央银行或指定的发行机构。

(5)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

在国家干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情况下,还要通过法律对货币的支付偿还能力作出规定,即规定货币是无限法偿还是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

(6)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具体内容,一般均在本国有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不一: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已经与贵金属脱钩,多数国家都采用以资产(主要是外汇资产)作为准备,也有的国家以物资作为准备,还有些国家的货币发行采取与某个国家的货币直接挂钩的方式,盯住美元、欧元或英镑等。

各国在准备比例和准备资产上也有差别,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二是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必须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2.货币制度的演变

(1)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是近代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从16世纪开始盛行到19世纪。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白银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金银复本位制指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是16~18世纪西欧各国流行的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情况下,黄金适用于大额批发交易,白银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但这种货币制度由于出现了金价银价两种价格,而且这两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变动,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许多困难,以至于出现被称为“格雷欣法则”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金本位制兴起于19世纪初,结束于20世纪中后期。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英国于1925年率先实行此制度,规定银行券兑换金块的最低限是1700英镑,法国1928年规定至少21.5万法郎才能兑换金块,这种兑换能力显然不是一般公众所能具备的。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将本国货币依附于某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同时将黄金存放在该国并与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的货币制度。本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依附国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多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2)纸币本位制度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以纸为币材,将之确立为一种货币制度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行纸币本位制度的原因

金的价值难以稳定;黄金在国际之间的流进流出难以实现均衡,各国的货币供应难以与金保持固定比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难以用所含的黄金量作基础确定,固定汇率不能维持。

纸币本位制度的特点

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决定于货币管理当局实现货币政策的需要;纸币的价值不决定于黄金的价值,而决定于购买力;纸币的流通决定于纸币发行者的信用;政府用法律手段强制社会公众接受,保证纸币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