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存款货币银行[视频讲解]

6.1 复习笔记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存款货币银行名称的由来

在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他们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在西方,属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是传统称为商业银行或存放银行的银行。

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及财务公司等。

2.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

(1)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

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先后有货币兑换商和银钱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职能主要是:铸币及货币金属块的鉴定和兑换、货币保管、汇兑。

随着兑换、保管、汇兑业务的发展,货币兑换商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贷款业务。这意味着古老的银钱业向现代银行业的演变。

(2)现代银行的产生途径

以前高利贷性质银行降低利率变为现代银行,即由早期银行转化而成。

新成立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主要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的现代银行。1694年英格兰股份制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诞生。

1580年意大利建立威尼斯银行成为最早出现的近代银行,但都以高利贷作为其主要贷款业务,不利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活动。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成立 ,它是最早出现的股份制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银行。

(3)旧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845年英国在中国开办了第一家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4年成立户部银行;1907年设立交通银行;1927年后国民政府设立四行二局一库的官僚资本垄断了金融事业。

3.存款货币银行的功能与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1.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

(1)按资本所有权划分,可将商业银行分为私人、股份制以及国家所有三种类型。

(2)按业务覆盖地域划分,可将商业银行分为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国际性银行。

(3)按经营模式可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

职能分工型银行

特点: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在这种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代表国:美国、日本、英国。

全能型银行

特点: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等。代表国:德国。

2.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1)单元银行制度

单元银行制度是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

(2)总分行制度

总分行制度是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

(3)代理行制度

代理行制度是指银行间互相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的制度。

(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

银行控股公司是指以控制和收购银行股票为主业的公司。

(5)连锁银行制度

连锁银行制度是指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一个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的制度。

3.中国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1995年,我国明确了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因而目前我国存款货币银行均属职能分工型银行。

就组织形式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都实行总分行制,而且虽然各有分支机构,但代理业务在各行之间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不允许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

至于信用合作社与财务公司,作为存款货币银行,它们只是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但很不完整。其业务经营均被约束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而且一般不准设立分支机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存款货币银行,其组织类型也是总分行制。

三、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并存时期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商业银行大都经营多种业务,属全能型、综合型银行。受大危机的影响,以美为首,日本、英国等国家相继改变了原来的混业经营制度,实行分业经营。与此同时,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等国则继续实行混业经营。于是开始了“分业”与“混业”并存的局面。

2.从分业到全能化的转变

在执行分业管理的国家中,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

(1)商业银行全能化的原因

在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降低,迫使它们不得不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

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负债业务的结构发生变化,可以获得大量长期资金来进行更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

国家金融管理当局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分工的限制。

(2)全能化的途径

利用金融创新绕开管制,向客户提供原来所不能经营的业务;

通过收购、合并或成立附属机构等形式渗入投资业务领域;

通过直接开办其他金融机构实现综合经营。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终结束。

3.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务极为单纯,不存在分业、混业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业务增多,但经营混乱。为了避免危害而于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金融体制。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与生俱来的桎梏以及加入WTO后面对的新挑战,均显而易见。我国商业银行突破分业经营界限的趋向已日益明显。

四、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是指西方发达国家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金融业由于竞争加剧,市场波动,为了逃避金融管制获得发展,不断超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方式、金融服务技术、金融市场组织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大量革新与创造活动。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在金融工具、方式、技术、机构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业务创新,另一种是制度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业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机构功能创新等。制度创新是指为了保证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所进行的一系列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上的调整和改善。

2.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及形式

(1)避免风险的创新

避免利率风险的创新

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导致利率风险的增加。

银行为了避免或降低利率风险,纷纷进行了诸如: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和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创新活动。

避免贷款风险的创新

作为银行主要资产的贷款业务,使银行时刻承受着种种金融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强大压力。

贷款证券化是银行避免贷款风险,解决流动性难题的重要途径。

(2)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作为依托的。

技术进步引起了支付系统领域的创新,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保障,并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交易主体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上。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金融企业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了种种新的业务形式:

自动转账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等。

3.金融创新与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

(1)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变化,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融资技巧以及过时的金融法规的樊篱而创新。

由于经济发展变化所提出的需要既强劲又持久,所以金融创新浪潮也持续不断地推进。

反过来,金融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2)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务的影响

使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

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交叉,金融业务日趋综合化、全面化。

使一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法令法规。

增加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的同质化、自由化、现代化与国际化;衍生金融交易、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有效转移和分散既有金融风险。但同时,金融创新本身又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并通过创新交易的高杠杆性被放大、强化,而后借助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信息网络得以广泛扩散。

五、不良债权

1.不良债权及其不可避免性

不良资产,也常称之为不良债权。其中主要是不良贷款,是指银行顾客无力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由于银行面对的各种风险是客观的必然,所以,以一定概率发生的不良债权不可避免,问题是严重程度如何。

近些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把不良债权问题看成为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键。不良债权的危害需要科学地剖析与判断: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不良债权形成原因;对不良债权的承受能力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化解时机。

2.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前,在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我国银行曾爆发性地出现巨额不良债权。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所需的资金完全由银行解决的格局是不良债权积累的背景。

十多年间不良债权的成因归结起来,既有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到位的原因,也有银行体制自身的问题,必须全面剖析。

3.债权质量分类法

(1)一逾两呆

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应该还款的日期一天即为逾期。

呆滞贷款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

呆账是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已无法收回,需要用呆账准备金冲销的贷款。

(2)五级分类法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的合同约定,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自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六、存款保险制度

1.存款保险制度

(1)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

由官方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由官方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如日本、比利时等。

在官方支持下,由银行同业合建存款保险机构,如德国、法国、荷兰等。

(3)参加存款保险的原则

绝大多数国家都强制要求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必须参加保险,也有的国家实行参保自愿。

(4)存款保险制度的对象

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以银行所在空间地域为原则确定保险对象,它包括本国的全部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而排除了本国银行在国外的机构。但也有例外,联邦德国和日本将本国银行的国外机构包括在内,而比利时和日本却排除了外国银行在本地的机构。

(5)存款保险标的

存款保险标的范围一般都包括了本国货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也有一些国家不保险外币存款。大多数国家都排除了银行间同业存款,某些定期存款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等。对于存款保险标的范围内的存款,在数量上都规定有存款保险额度的最高控制点。这样做的理由是在估计银行风险时,避免大额存款者比小额存款者地位更优越,而且小额存款者数量众多,更具有普遍性。这个最高控制点因各国经济发达程度、居民储蓄状况和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程度不同而异。如美国为10万美元,法国为20万法郎,日本为1000万日元。

(6)存款损失的赔偿

大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存款在最高控制点内的损失给予100%的赔偿,而一些国家则要求存款者承担损失的一部分。例如,瑞士规定,存款在2万法郎以内赔偿100%;2万~3万法郎赔偿75%;3万~7.5万法郎则赔偿50%。

2.存款保险的功能与问题

(1)存款保险的功能

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2)存款保险的问题

存款人可能失去审慎选择银行的动力,银行的外部约束被削弱。

银行由于没有存款人挤提的压力,可能不会谨慎经营;风险高的银行并不因此交纳更多的保费,从事高风险活动将受到鼓励,因其承担的风险将由经营保守的银行补贴。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存款保险制度明显地促成了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继续存在。

七、银行与产业

1.产融结合

(1)工商产业与金融产业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联结的紧密程度可以划分为两种:

单纯的存、贷、结算等金融服务的联系。直到今天,这依然作为双方建立联系的起点而广泛存在。

超越单纯金融服务的联系,由低而高,直至“彼此融合并混合生长”。在发达国家,也不断对此有所限制,不过,事实上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2)国外产融结合的主要具体途径

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长期、大额、稳定的借贷关系。如日本的主银行制度。

以股权关系为纽带,发展到内在的股权融合,加大了银企利益的关联度。

人事结合模式。

2.对我国产融结合方式的探索

改革以来,产融结合在我国已有实践探索。但摸索发展的产融结合,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而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好像也不适应。

进一步拓展我国产融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以推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市场化进程,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

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1.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产权明晰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行政干预如何摆脱;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如何彻底分清;市场条件的约束如何强化;作为主要顾客的国有企业,其机制转换如何尽快实现;银行本身的不良资产包袱如何卸掉,等等。

2.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1)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深化改革涉及面广,许多方面国际上并无现成经验可供我们照搬。

(2)不应企望每项改革一出台就必须一步到位。

(3)改革的任何决策必须与触动利益格局变更所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活震动结合考虑,统筹安排。

(4)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信用观念淡薄。在一个处事不讲信用的社会,很难构建出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