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精选考题训练”名师精讲【20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1.简要说明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人大2010年考研真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劳动二重性理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如下:

联系: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区别: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人大2003年考研真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活劳动创造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表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可见,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是过去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来的;二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其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由此可见,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

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及其实践,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及其时间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一般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要少于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在同等时间内,高科技劳动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般来说,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的商品生产者,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高科技劳动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成为创造和增进财富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技术和高科技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全体公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复杂劳动为什么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人大2002年考研真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2)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3)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过去的复杂劳动会变成或正在变成简单劳动。

4.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人大2004年考研真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产品比价是指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实质是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对比关系。

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商品不是按照价值出卖,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卖,也就是说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并没有排除各个企业之间的利润率的差别。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卖的,因此在各部门利润率趋同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取决于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而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又受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一个部门由于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该部门生产一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减少,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也得到优化,从而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销售价格降低。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该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部门下降。相反,当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时,该部门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升高,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因此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导致该部门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

前面所分析的是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比价关系的影响。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提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部门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快,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较慢,如果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相同,则这种劳动生产率变化对部门间的产品比价关系不会造成影响。

5.试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财政部财科所2007年考研真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活劳动创造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表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可见,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是过去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来的;二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入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

正确认识劳动的质与量。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正确认识劳动的质与量,不能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的自然时间进行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价值,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使同一单位的职工收入差别与他们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结合对应起来。

按要素分配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是属于分配的范畴。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却是价值形成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应该参与分配。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淆,按要素分配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6.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人大2004年考研真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与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的乘积,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即MV=PT或P=MV/T。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具有稳定性,所以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3)二者异同点比较

从对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描述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两者都从货币流通的领域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从流通角度给出了货币数量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两者对货币数量的决定具有相似之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其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数量论中的PT相似,其货币的流通次数和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相似。

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侧重于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的考察,因此其公式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货币数量论侧重于对物价水平的分析,其公式为P=MV/T,它认为物价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传统货币数量论除了从流通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决定之外,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角度,也即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进而分析了货币数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