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2 课后习题详解

1.桑代克和斯金纳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他们的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1)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桑代克的观点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三点: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b.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c.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斯金纳的观点

a.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发生概率就会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发生概率就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b.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辨别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c.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消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2)桑代克和斯金纳理论的异同

相同之处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强化说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只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或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不同之处

a.提出理论的实验基础不同

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用猫走迷笼的实验发现的,而斯金纳的强化说则是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上改进的斯金纳箱,以白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的。

b.对学习的解释不同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学习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强化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发生概率就会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发生概率就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c.学习遵循的定律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学习遵循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这三条主律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也是人类学习的基础。斯金纳的理论主要强调正强化、惩罚等的作用,并且论述了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且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要慎重的对待惩罚。

2.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有何异同?它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规律的?

答: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条件反射。而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刺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

(1)学习理论异同

相同之处

a.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都是以设想刺激与反应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的,都把反应看成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由此,他们把行为看成是被动地由环境直接支配的;

b.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以狗为研究对象,而华生的行为主义则是在动物实验室,如以白鼠为研究对象。

不同之处

a.对学习的具体解释不同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结合,经典性条件学习主要表现为一些原本并不引其有机体反应的中性刺激,由于在过去曾反复与能够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因而变成了预示无条件刺激到来的信号,所以也能引起有机体的反应。华生的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行为的元素)组织起来而成的。不仅动物的学习在于形成习惯,人类的学习也在于形成习惯。

b.有关学习规律的看法不同:巴甫洛夫主要强调条件反射的保持与消退、分化与泛化;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主要主张学习的频因律和近因律的作用。

(2)对学习规律的看法

巴甫洛夫的学习理论

a.保持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b.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称为泛化。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华生的学习理论

a.频因律,是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b.近因律,是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华生对学习的规律开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后来认为频因律与学习不符,只保留了近因律。

3.格思里和赫尔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他们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1)格思里和赫尔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格思里对学习的解释

格思里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说相似,也是根据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学习律,强调学习即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反应之间的联合。认为学习“全”或“无”的现象,即一个刺激模式第一次与一个反应相结合时,就获得了充分的联结力量。

赫尔对学习的解释

赫尔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运用假设演绎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系统行为理论。赫尔认为,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的联结:

a.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

b.进化过程中,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的联结。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

c.赫尔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统行为理论又称内驱力降低说。

(2)在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格思里和赫尔的学习理论,丰富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对学习的各种规律进行了解释。

格里斯的学习理论被现代的心理治疗学家创造性的继承和运用,提出了系统脱敏的方法,用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

赫尔的学习理论为人们理解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激发了有关学习问题的大量研究,从而使得它支配了美国心理学领域长达三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