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
1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
(1) 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特点包括:
①教学法在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具有新的突破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音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教学法就是“语法翻译法”,即汉语主讲教师直接通过翻译人员的翻译讲授相关的语言知识;典型性教材是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l958年编写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②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这一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周祖谟(1953)曾提出了以口语训练为前提、重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设想。这一意识还被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l953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就提出了教学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应用能力。
(2) 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改进阶段。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原则包括:
①实践性教学原则
把实践性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结构和各个环节中,贯彻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
②“相对直接法”原则
“相对直接法”是针对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法而言的,是把直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与我们过去语法教学法相结合的产物。相对直接法要求控制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缩小语言知识教授的时间比例,增加日常用语和会话句子等内容,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教学原则作用于传统教学法的结果。
(3) 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教学法的原则包括:
①明显的听说法的烙印
强调学生对汉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在课堂活动中,主要以对话和句型操练为主,句型操练是一个主要的特色;在各项技能关系的处理上,强调口语的第一性地位,注重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采取全面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但这一时期的教学法还并不是听说法的完整翻版,而是继承了以往重视语法教学的传统,是一种以句型体现结构、兼顾传统教学法的综合教学法。
②形成以常用句型为重点、反复替换操练、综合运用汉语的教学方法体系
这一时期的教材主要有由李德津等(1978)编写的《汉语课本》和由李培元等(1980)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这两部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句型教学,形成了以常用句型为重点,通过反复的替换操练使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通过课文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教学方法体系。
2谈谈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
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深入、全面地发展,研究视野扩大、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①结构与功能结合教学法的内涵
受到国外功能——意念大纲和交际教学法的启发和影响,80年代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入功能意念概念和交际概念,寻求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法主张,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引入功能项目和交际情景,选择符合学生实际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来编排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实施课堂教学。
②结构与功能结合教学法的中心原则
结构与功能结合教学法一个中心原则就是交际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际,并鼓励尽早、尽可能多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例如以结构为主兼顾功能;以功能为主兼顾结构;以结构为纲,以功能为中心;以交际情景为主线,暗含功能等等。虽然形式多样,种类很多,但功能项目却不可缺少,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主流教学法。最早吸收交际教学法优点、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形成的教学法体系,体现在由刘珣等人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中。
(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国内语言学界掀起了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热潮。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言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含义以及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法,即在注重语言结构本身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之外,还着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3) 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后教学法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教”与“学”的并重、“教”与“学”的结合。注重研究学生的个性因素和个体差异,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使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主要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侧重发挥学生情感因素,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组织、激励、引导和控制教学活动。
(4) 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科学综合”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法的综合性特点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学法无论是在教学法理论的研究,还是教学法形式的应用上,都呈现出对科学综合性的追求。
这一时期,人们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惟一可行的,而且是可以普遍使用的,对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适用的教学法也是不同的。这一时期人们不仅尝试了对结构、意义、功能、情景、文化等不同的内容综合形式,还对综合课与技能课的综合、各技能之间的综合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3请谈谈你对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20世纪末,对外汉语教学法逐渐从单一模式走向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自身不断丰富和成熟。展望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法,随着社会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汉语规律的深层揭示和对学科理论的深化研究,教学法研究和实践将会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1) 理论研究的并进化
对外汉语教学法由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作用的系统。教学法的研究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而涉及多个学科内容。
①依靠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科学和汉语本体的研究,解决作为语言教学理论的语言观问题。
②依靠对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解决学习的本质和学习者特点的问题。
③依靠教育学理论研究解决教学的组织和分析、教师的作用和功能等问题以及语言的社会背景、教育环境和语言教学环境的问题。
④对语义学、语篇分析、文体学、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尤其是语用学等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的研究。
(2)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
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将转向对以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中观层面教学法形态的建构和实验运作,兼顾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式,形成数个具有广泛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3)语言材料的语篇化
随着对语篇——话语理论的广泛介绍,尤其是对汉语语篇形式、语义、语境特征的深入研究,必将对汉语教学法产生影响。教学将从以往的句单位教学发展到以语篇单位为主的教学,系统化的语篇内容将成为教学和教材编写的主线。这种教学不是简单的结构与情景结合的教学,而是语篇与语境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法也将随着语篇特点、语境意义的特点而产生变化,着眼于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掌握话语的语境意义。
(4)语法教学的强势化
语法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法中的一个特殊角色,处于教学法研究和实施的旋涡中心。随着对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大量教学实验的进行,人们发现语法结构和规则是掌握语言不可缺少的,而且重视语法教学并非轻视交际,将语法教学纳入交际语言教学的大框架中,通过以内容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来教学,是对交际活动的一个有力的充实。语法教学有回归和强化的趋势。
(5)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
交际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除了对一般的教学法观点的广泛接受和应用,已经有人开始对汉语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进行研究和实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和任务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交际,并按照这样的方式编写以交际任务项目为中心的教材。
(6)教学的立体化
教学的立体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等三个方面。
①随着语篇内容的引入,教学必须立足于上下文、交际背景和文化三维之上,体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②重视学习、强调活动的教学必然打破传统的线性平面,而形成学习者、教授者、语篇形象三向学习活动参与者的立体化,以及个体、小组、集体学习形式的立体化。
③在现代声光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学将实现超越课堂时、空背景的立体化活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