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1.1  复习笔记

一、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1)货币金属说

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就是商品,它必须有实质价值,货币必然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货币金属说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占重要地位,当时是贵金属发挥货币职能作用,而最大限度地积聚货币是新兴资产阶级实行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方式。

(2)货币名目说

货币名目说是与货币金属说相对立的一种关于货币性质的学说。名目论者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认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只是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与货币金属说相反,货币名目论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它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

(3)劳动价值说

货币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如果货币与其他商品没有这种共性,也就不可能在交换发展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认识到货币是商晶,是理解货币本质的基本点。

货币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的区别表现在:

货币是表现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能力与职能。

货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的使用价值,而其他商品只有专门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按照它们的自然属性,各自具有某一专门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

(4)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量的实现,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向抽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转化,最终以能否转化为或实现为货币来体现。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就要实现商品向货币的转化。

同类型产品而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条件的优劣和生产熟练程度的高低不同,给生产者带来收入上的明显差别,即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耗费是多于还是少予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亦需通过向货币转化的多少得到体现。

货币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作用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节生产,满足消费需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正是货币的这种核算作用实现了产业之间、产品结构之间的自发调节,使之达到按比例发展。

2.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分析货币职能时,假定金是惟一的货币商品,其职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的交换是采用直接物物交换的形式,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交换时,既是卖者,又是买者,在卖出自己的商品的同时又买进了别人的商品。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职能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代表,流通手段职能可以使货币购买其他一切商品。

(4)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在现金交易基础上往往产生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相脱节的情况,于是买卖关系变成了债权债务关系。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

(5)世界货币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的职能作用也随之发展。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马克思对世界货币的论述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条件的。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形态是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们通常根据币材的变化来划分货币形态。

所谓币材,就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一般来说,充当商品货币的材料应具备这样一些性质: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实物货币开始的,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晶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货币材料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商品生产、商晶交换的发展对货币材料的要求。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

然而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2.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贮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金属采用过两种形式:称量货币,铸币。称量货币是指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发挥货币作用的金属货币。铸币是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3.纸币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货币符号。中国历史上流通过的纸币往往是和金属铸币一起流通,虽然有些纸币发行初期禁止铸币流通,但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贬值速度快,最终还是恢复铸币的流通。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票据等。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是一种银行票据。信用货币还包括另外一种形式,即存款货币。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支付工具。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各种卡片如:普通信用卡、芯片卡或IC卡等形式存在的卡式电子货币;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形式存在的,在网络电子支付系统中用于清算的数字化货币。

三、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对货币流通进行的种种规定,目的就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正常和稳定。

货币制度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规定货币材料

国家在货币制度中首先规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用金、银或金银共同作为货币材料就形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哪种商品作为币材由国家规定。

(2)规定货币单位

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国家通常是以习惯形成的名称为基础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最初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材料本身重量单位名称是一致的,在黄金非货币条件下,货币币值则主要表现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对国家来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3)规定主币和辅币

主币就是本位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该国的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其面值多为本位币的l/10或l/100。

(4)自由铸造、限制铸造

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是针对金属货币流通而言。自由铸造是指公民可按照法律规定,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请求铸成本位币,其数量不受限制,国家只收取少量造币费。限制铸造是针对辅币而畜,即辅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

(5)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即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接受。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其他形式的信用货币一般不享有这种资格。

(6)准备制度

黄金准备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坚实基础,作为金准备的贵金属往往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金准备的用途有三个: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作为扩大或紧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韵准备金。

2.货币制度的演变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以后,货币主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特点是:银币是本位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其他货币则为有限法偿.但它们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金银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同为无限法偿,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复本位制在最初是采用金银平行本位制的形式,各按其实际价值量流通。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基本的形式。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本位制度,特点有:

a.金币可以自由铸造;b.辅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c.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成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国内只有纸币、银行券、辅币等流通,银行券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指国内没有金币流通,但将本国货币依附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本位币,同时将黄金外汇储备存放在该国的货币制度,本国货币仍规定含金量,但国内流通的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换成在外国兑取黄金的外币汇票。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袭用了金属本位币的单位名称,确定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黄金退出流通,切断了银行券与黄金的联系,黄金不再执行货币的职能,银行券在形式上不再规定含金量,不再兑换黄金,发行银行券既不要金银外汇储备,也不要信用担保。

3.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国际货币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决定。国际收支具有自动的调节机制。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币本位制的黄金分配不均、数量不足以及自动调节机制自身缺陷的种种矛盾,而且由于本国不流通金币,银行券的兑换受到限制,本币对主要国家货币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变得十分脆弱。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建立了一个永久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本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取消外汇管制。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3)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制度的新格局,其主要内容概括为:

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修改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新格局,牙买加协议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储备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多样化。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多样化。

4.人民币制度和港币制度

(1)人民币制度

人民币是我国的本位货币,人民币“元”是我国法定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人民币制度是通过统一各解放区货币、禁止与金银外币流通、收兑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而最终确立下来的。

(2)港币制度

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其货币制度在“一国两制”的总体框架下,与内地保持独立性,实行港币制度。主币为港币元,辅币为分,主辅币制为:l港元=100分。香港法定货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形式。

港币是境内法定流通的货币,港元已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主要影响力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港币的发行制度比较特殊。香港于1993年4月1日在港府外汇基金管理局和银行监管处合并基础上建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使香港政府对金融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管理职能,是香港的“中央银行”,属于准中央银行类型。

联系汇率制度的发行机制和汇率决定机制有两个优点:

由于实行100%的发行准备制度,因而能产生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

市场汇率自动向发行汇率靠拢,产生稳定市场汇率的效应。

尽管这种机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制度缺陷,但迄今为止,它依然是支撑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货币制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