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利息和利息率
3.1 复习笔记
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1.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用联系,而所有的信用活动都是以偿还和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关于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立场、角度和观点。
(1)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他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
双重支出是指,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家。
借贷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为:借贷资本首先以货币资本形式G转换为商品资本W,进而又转换为生产资本P,生产过程结束后又转换为增值了的商品资本w,最后再转换为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这一过程可简单表示为。
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自马歇尔开始,对利息的研究则倾向于对利息来源的分析,认为利息是与分配理论相联系的一个范畴,利息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所有者的报酬。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不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主要从资本的范畴、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活动等角度研究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提出了众多的学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资本生产率说”、“节欲论”、“时差利息论”以及“流动性偏好论”等。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并由其门徒发展的“资本生产率说”认为,资本、劳动、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因此,利息、工资和地租便是它们各自服务的报酬。
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节欲论”,认为资本来自储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消费的一种报酬。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则认为,现在物品要比同类等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价值,
2.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息率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马克思认为,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是因为:
(1)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
(2)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利息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息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
(3)利息的历史悠久。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它可以带来收益。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来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称之为“资本化”。
在一般的贷放中,本金、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R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息率。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二、利率的种类
1.利率及其计算方法
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利息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
利息的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1)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I表示利息额,P代表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金与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2)复利法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额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以单利计算,手续简单,计算方便,借入者的利息负担也比较轻。以复利计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是对贷出者利益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强化利率杠杆的作用。
2.利率的种类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以下对几种主要利率类别进行介绍。
(1)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日利率,习惯称为“拆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
(2)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①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②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确定的利率称作公定利率,通常由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存贷款利率。
③市场利率是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3)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①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②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4)按照利率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基准利率和差别利率
①基准利率是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地位的利率,它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的相应变动,并且会引导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②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信用能力的客户的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
(5)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①一般来说,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
②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
(6)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平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3.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利率按一定规则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不是各种利率的简单总合。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时候都不只存在一种利率,而是多种利率相互作用,并对一般利率水平起极大的决定影响。
一般来说,利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央银行再贴现率与商业银行存贷利率
①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短期融通资金的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票据进行再贴现时使用该利率,其水平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利率体系中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占有中心的地位。
②商业银行利率是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一般由市场直接决定,又称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时所使用的利率。它在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它的高低水平一方面能够反映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
(2)拆借利率与国债利率
①拆借利率在利率体系中较为灵活多变,根据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将它作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其他短期借贷利率通常是参照同业拆借利率加一定的幅度来确定的。
②国债利率通常是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由于国债的政府信用特征,它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和收益性好的特征,国债利率因此也相应较低,从而成为长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是长期金融市场中的基础利率。其他中长期利率则参考它来确定。
(3)一级市场利率与二级市场利率
①一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一般将其作为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依据,它能够反映债券发行成本的高低,是衡量债券收益的基础;
②二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收益率,它真实反映了市场中金融资产的损益状况。
三、利率决定理论
根据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也根据人们习惯的分类方法,利率决定理论可分为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两大类。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和基于IS-LM分析的利率决定理论等。
1.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马克思揭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量的多少只能在利润总额的限度内,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在马克思看来,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达到这个最高界限,利润归职能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
在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中,还指出利息率决定过程中具有的几个特点:
①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从而影响平均利息率出现同方向变化的趋势。
②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就一个阶段考察,每个国家平均利润率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相应地,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
2.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西方利率决定理论全都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但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种学说的内容与结论也不尽相同。
①把利率看成是实物经济中的一个变量,认为利率由实物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即由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所决定。
②如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则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水平由货币的供给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
(1)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等。利率和其他商品一样,都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水平。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时间偏好”等因素。在既定情况下,利息率越高,报酬就越多,结果储蓄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如图3-1所示。I曲线为投资曲线。投资曲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S曲线为储蓄曲线。该曲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两线的交点所确定的利率r2为均衡利率。如果有些因素引起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则S曲线向右平移,形成S’曲线,后者与I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利率r1,形成新的均衡利率,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会使利率水平下降。如果有些因素引起边际投资倾向提高,I曲线向右移,则I’曲线与S曲线的交点确定的利率均衡点r2。
图3-1 储蓄、投资与利率
该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是一种局部均衡理论。储蓄数量和投资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是影响其他变量。并且古典利率理论没有考虑货币的因素,以及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仅仅决定于两个因素:货币供给与保有货币的意愿。货币供给量为一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是由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决定的。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者的函数交点即为均衡利率。
无论是古典利率理论还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丽来分析利率决定的。古典理论过分地强调了实物因素的作用,认为利率就是完全由实物因素决定的;而与之相反,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过分地强调了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认为利率完全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是货币市场均衡的一个结果。
(3)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所决定的,而资金的供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储蓄S(r);另一个来源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M(r)。而资金的需求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资需求I(r);另一方面是人们窖藏货币量的净增加△H(r)。
其中储蓄S和货币供给最的净增加△M都是利率,一的增函数;而投资I和人们的货币窖藏净增加△H都是利率的反函数。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即当如下等式成立时,将产生均衡利率: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如图3-2所示:
图3-2 可贷资金供求与利率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作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
(4)IS—LM理论
IS-LM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希克斯和汉森。影响利率决定的因素有生产率、节约、灵活偏好、收人水平和货币供给量。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它的决定。应将上面要素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来探索利率的决定。如图3-3所示。
图3-3 IS-LM利率决定论
一般均衡分析法中有两个市场: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物市场上,投资与利率负相关,而储蓄与收入正相关。可以得出一条向下倾斜的IS曲线。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而与收水平正相关,可以导出一条向上倾斜的LM曲线。LM曲线上任一点意味着货币市场上货币供需相等情况下的局部均衡。
无论IS曲线或LM曲线,任何一条都不能单独决定全面均衡状态下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如落在LM曲线上的A点和上s曲线上的B点都只是分别代表了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各自的均衡,只有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处决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水平。
四、利率结构理论
各种不同种类和期限的金融工具其利率往往不同,所以还必须了解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也即利率结构。
1.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证券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证券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利率的高低往往不仅与期限相关,而且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证券的期限即使一样,它们的利率也会有所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证券的违约风险、流动性及税收等因素存在。
(1)违约风险。证券发行人有可能不能如期支付足额利息或在到期时不能清偿面值的风险,就是违约风险,它会影响证券的利率。
(2)流动性。影响证券利率的另一因素是它的流动性,也就是证券可以迅速变现而不发生损失的能力。由于人们总是偏好流动性强的资产,因此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利率就越低。
(3)税收因素。相同期限的证券之间的利率差异不仅受到风险、流动性的影响,还要受到税收因素的影响。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证券的实际收益率水平。
2.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期限结构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证券,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会有所不同。
利率是所有投资收益的一般水平,而收益率是指实际收益与实际投资的比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收益率都等于利率,但也往往会发生收益率与利率的背离,因为收益率可能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在某个时间增长得快些,而某个时期增长得慢些。
证券的持有期不同会导致证券的收益率不同。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相同的证券的收益率连成一条曲线,就成为收益率曲线。由于证券收益率在持有期中的走势未必匀速,这就有可能形成向上倾斜、水平以及向下倾斜三种曲线。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假说。
(1)预期假说
预期假说首先是由费雪提出的,后由弗莱德里奇·A.卢兹等人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古老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目前被广泛地用作利率相关证券的定价依据。它是基二于以下假设成立的:
①投资者是典型的经纪人,即追求利润最大化;②投资者对证券的期限没有偏好,各种期限的证券可以互相替代;③交易成本为零;④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⑤完全替代的证券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⑥投资者对证券的预期准确,并依据该预期收益做出相应行为。
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长期利率相当于在该期限内人们预期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而收益率曲线反映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综合预期。
该理论可以大致懈释收益率曲线向上、向下和水平倾斜的三种现象。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上升,高于当前的市场短期利率时,收益率曲线将会向上倾斜,意味着将来投资的回报要大于现在所做的投资;如果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低于当前的短期利率时,长期利率就将是这一系列下降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它必然比当前的短期利率要低,从而收益率曲线表现为向下倾斜。
这种简单的平均值的概念是无法完全解释实际现象的,人们对短期利率的预测既有上升的情况,也有下降的情况,并且从理论上来看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概率大致持平,如果将预期假说运用于此,就无法解释收益率曲线通常情况下总是向上倾斜的原因。
(2)市场分割假说
期限结构的市场分割假说认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往往不同,因此每个投资者一般都有自己偏好的某个特定品种的证券,由此导致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由该种证券的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受其他期限的证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
按照市场分割假说的解释,正是由于不同期限证券的供求关系造成了收益率曲线形式的不同。如果市场对短期证券的需求要高于对长期证券的需求,就会使短期证券相对具有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利率水平,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因此向上倾斜。与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相反,如果市场对短期证券的需求要低于对长期证券的,则长期证券将相对具有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利率水平,短期利率将高于长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因此向下倾斜。
该理论却无法解释不同期限证券利率的一起波动,它也不能解释为何短期利率较低时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短期利率较高时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
(3)选择停留假说
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都有各自不能解释的收益率曲线变化现象,选择停留假说是对前两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基本命题是: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是等于在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再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也就是流动性升水。
该假说隐含有这样的表述:
①期限不同的证券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短期证券的收益率水平会影响到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
②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证券的偏好不同,一般更倾向于短期证券。
③证券收益率大小对投资者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期限长短对投资者的影响。
选择停留假说用公式可以表述成:
其中表示一个正的时间溢价,也即风险补偿,只有一个正的风险补偿率才能吸引投资者考虑放弃短期证券转而选择长期证券。表示在一定期限内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长期利率就是该期限内这种平均数与正的风险补偿的总和。
选择停留假说至少能够解释以下几种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情况。
①即使短期利率在未来的平均水平保持不变,长期利率也会高于短期利率,这就解释了大多数情况下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现象。
②若预期利率水平将有所下降,那么只要同期限内风险补偿的水平能够超过预期利率平均数下降的水平,长期利率仍然能够向上倾斜。
③若预期短期利率大幅下降,则在较低的短期利率水平上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也不能抵补这种下降带来的影响,因此收益率曲线有时会出现向下倾斜的现象。
④当短期利率水平较低时,投资者往往会预期短期利率水平会有所上升,那么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就会相对高于现行的短期利率水平,从而出现了收益率曲线往往比较陡峭地向上倾斜。
⑤在时间溢价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短期利率的上升意味着平均看来短期利率水平将来会更高,因而长期利率也会随之上升,这解释了不同期限证券的利率总是共同变动的原因。
五、利率的功能、作用及管理体制
1.利率的经济功能与作用
(1)利率的经济功能
①中介功能。中介,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环节。
②分配功能。利率具有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功能。
③调节功能。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来实现的。
④动力功能。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控制功能。利率可以把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控制在平衡、协调、发展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2)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①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a.利率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一般而言,生产的发展会带动资本需求的扩大,足够的资本供给是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b.利息率可以调节投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投资的利率弹性很高,说明投资和利率状况密切相关。
c.利息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要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断变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从不平衡走向平衡。
②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在通常情况下,产品成本和税金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企业的销售收入不变,企业的利润就取决于应付利息的多少,而利息的多少,又与企业占有信贷资金的多少、占用的时间长短以及利息率高低有关。
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
a.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强人们的储蓄愿望和热情,不合理的利率会削弱人们的储蓄愿望和热情。
b.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人们在将收入转化为金融资产保存时,通常会考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
2.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作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因为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有:
(1)利率管制。利率管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可控性强、作用力大的特点,但也可能因制定的利率水平不恰当或调整不及时,而限制利率作用的发挥。
(2)授信限量。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黑市猖獗,使银行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距离不合理地扩大,阻碍了利率机制正常发挥作用,还会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结构和层次的扭曲。
(3)市场开放程度。如果政府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利率体系就失去了汇率效应,即利率的变动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发生影响,从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4)利率弹性。利率弹性表示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利率弹性高,表示该变量受利率的影响大,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十分灵敏,利率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利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指利率不是由少数银行寡头协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其中的一种利率发生变动时,另一些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这就是利率之间的联动机制。
(3)适当的利率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利率作用的发挥。利率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利率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利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
(4)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水平的变动只能影响社会总供求的总体水平,而不能调整总供求的结构和趋向,也不能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发展比例等。
3.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自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我国就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制度,严格管制是我国利率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这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资金和其他资源配置的指示器。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使利率成为指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必然要求。
②建立动态利率机制,打破利率僵化状态。从而逐渐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为主体,多种差别利率并存的完整的动态利率良性循环体系。
③在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使利率水平逐步微调到位。搞活同业拆借利率对培育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利率的市场机制、逐步消除利率“双轨制”具有导向作用。
④校正存贷款利差倒挂,为深化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创造基本条件。
⑤实行国家管理和市场决定枢结合的利率管理模式,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