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3.1 复习笔记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哲学基础的形成
1.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的哲学基础,就是指美学为了深刻掌握自己的研究对象,顺利实现自身的研究目的,有效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所必须持有的一种哲学的宏阔视野、哲学的终极目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理论根基。这是使美学理论具备哲学品格和深广度的保证。
2.美学哲学基础的必要性
(1)从研究对象看,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表面上似乎可以避开人生与世界的根本问题不谈,但实际上,审美活动却正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表征着最基本的人生经验的一种,因此美学仍然不可避免地要牵涉人生与世界的根本哲学问题。
(2)从研究目标来说,美学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生和世界的审美化,即人与世界的审美生成。由于人生与世界的审美化从属于人生与世界的整体建构和整体筹划,是人生与世界关系之整体存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美学最终要指引和归属到人生哲学。
(3)从研究方法来看,要深层次地把握审美现象,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方式,站到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一宏观视野上来。不然的话,它就可能变得鼠目寸光,以至于沦为非常肤浅的经验描述。
2.哲学基础与具体的人文学科的关系
(1)哲学基础与具体的人文学科之间互相依托、互相阐发;
(2)哲学基础是对具体人文学科、包括美学学科的思维成果的总结与提升;
(3)哲学基础必须应用、体现于包括美学学科在内的具体学科,依托具体学科而存在。
3.思考维度
(1)向外的一维是直接借助哲学的成果,吸收哲学的思想资源,用以解答美学的基本问题。
(2)向内的一维是美学理论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即把自身的思维视野、思考方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4.哲学基础的建立
美学的哲学基础的建立,必须依循一定的“度”。美学要借助于怎样的哲学成果,要向怎样的哲学层面提升,都得有所分析,有所鉴别,有所选择,有所决断。
(二)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
1.人生在世
(1)定义
人生在世,简言之,即人在世界中存在;展开说,即人与世界在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关系中双向建构、生成发展。
(2)构成要素
人生在世由三种要素构成:世界、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①世界是与人息息相关、有人置身其中的现实世界,即马克思所描述的此岸的现实日常的生活世界,通过实践活动历史地建构起来的人化世界。
②近代哲学把人简化为认识、支配、征服自然的主体。现当代西方思想中非理性的、当下生存的人被提上哲学思想的前台。马克思的独特贡献,是注重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把现实的人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一种生存关系。生存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
2.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之间的联系
(1)美学所遭遇到的一切哲学问题都导源于人生在世这一总问题,因而美学的哲学基础的建立,必须从人生在世切入。
(2)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地存在。一切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形态都在人生在世中发生、生成,因而都必须从人生在世出发来理解。
(3)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体圆融、双向建构的生存关系。而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的哲学识度就是突破现成论框架,转向生生不息的生成境域,探究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审美教育等。
(4)深入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深入到生存实践中,深入到生成境域中反思人类的审美现象,这就是从人生在世展示出来的美学研究的哲学视野。
(三)确立当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1.当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1)当代中国美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即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2)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理由
①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从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历史实践着眼来审视人生世界,把人生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根基和纽带的、由自然社会和人相互统一的现实生活世界,因而是一种最有现实精神、论域最广、最有深度的学说。
②马克思实践论和存在论的根本取向,乃是要走向现实的人生和人的实际生活进程。
③马克思实践论与存在论的基本精神与美学的基本精神内在契合。马克思实践论与存在论始终关注现实、关心人生,始终在人类自我创生的历史进程中启示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和远景。
2.马克思的实践论
(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马克思的实践论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
(3)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他认为,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的感性世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的生活世界。
3.马克思的存在论
(1)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本基础的社会存在论。
(2)基本特色
①与实践论紧密结合。他始终从实践出发来审视人的存在,强调实践对人的存在的生成、建构作用和人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
②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现实生活是人的存在的特定历史境域。从现实生活出发,对人的存在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揭示,是马克思的存在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
③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社会存在本质。因此,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实现理想的存在状态,也必须通过变革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状态才能达到。
4.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生在世、实践一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二、美学的内在问题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1.审美关系
(1)定义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审美关系就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支撑与搭建起来的认识关系,它起自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感知和认识。
(2)审美关系的基本解释模式
①主体一客体二分模式
美学界常采用主体一客体二分模式来解释审美关系,这种解释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失误,那就是把审美关系加以实体化和现成化。
②人一世界一体的存在论模式
人们主张按照人一世界一体的存在论模式来解释审美关系。
a. 审美关系不是认识关系,而是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则不同,它虽然含有一定的认识因素,但其根本目标却不是求知,不是获取符合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真理,而是从事物的色相、秩序、形迹上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入一种物我圆融、人与世界一体的境界。
b.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不是审美主客体在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
理由之一是,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理由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 审美关系本身是在人生在世的意义关系中,在人的具体生存实践中,在人的生活实践的时机性境遇中当下生成的。
d. 审美关系具有多层次性和流变性
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是极其复杂、丰富、多层次的。不同的感性个体与不同的世界产生不同的审美关系,同一个感性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情境下与世界形成不同的审美关系,就是同一次审美活动中,审美关系也处在不断的流变状态中。
e.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超功利性;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2.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的定义
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它和人类的其他活动和生存实践方式具有一致性与共通性,这就是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2)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辨析
①审美活动作为审美关系的展开和生成,相对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②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如吸,密切相关
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③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客体方面的呈现便生成为各种各样的审美形态,偏重于主体方面的体现便是丰富多样的审美经验。
(二)美与审美形态
1.美的思考范式
(1)客观论美学
客观论美学坚持美的客观实体预设,认为美存在于人们所感知的外在事物上,是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形式、结构、属性、规律;从客观外在事物可以找到何者美、何者不美的确切标志;而且,这种美是与人无关的、永恒不变的客观实体或实体的客观属性。如大自然的山水、花鸟之美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2)主观论美学
主观论美学坚持美的主观实体预设。它看到,审美活动并非由客观外界的种种形式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不同的精神态度、心理因素决定的。
2.美
(1)美的存在形式
美不以任何现成实体的形式存在,只能以当下生成的境界方式存在,以当下显现的意义形式存在。境界与意义又只能在人的生存实践的时机性境遇中才得以发生。因此,应当从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着眼,从当下生成的时机境遇着眼,用生成论而不是现成论来思考美。
(2)美、美感的定义
①美指的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②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3.审美对象
(1)含义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美和美感,是相反相成、对立又对应的。审美对象是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2)特点
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②它是主体能“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
②它是超功利的、虚化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
④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
4.审美形态
(1)含义
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特点
①由于美作为审美对象不是对象性的物质实存,而是人与世界和谐化一构成的自由境界的显现,因而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
②既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在对象(客体)世界中直观自身所形成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③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既有现实的根基,又有历史的根据,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美感与审美经验
1.审美经验的含义
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或审美经验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2.审美经验的特点
(1)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
①认识活动呈现为知性的秩序。在知性秩序下,感性自身并没有意义,或者说,它的意义外在于自身。
②审美与感性血肉相关。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本身常常能显示出一种完满自足性,无须依靠知性的转化和提升就能让人感到富有意味。
(2)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整合着理性
在认识活动中,理性是超越的,审美则不同,它是升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的各种知性、理性、认识因素,事物的各种意蕴和意义,都交织在感性中,被感性融化和整合。
(3)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提升着欲望
欲望是人的低级的感性心理素质,美感作为一种高级情感体验,具有通过对象来交流和传达的先天倾向。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1.艺术的定义
(1)狭义的艺术
①狭义的艺术就是指艺术活动,它是一个围绕着艺术品,从创造到作品再到接受的全过程。
②狭义艺术的生成构成有其基本的前提
a.它必须有作者。
b.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它被称为“创造”。
c.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定。
d.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否则它就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③狭义的艺术最集中、典型地体现、凝结了审美活动的诸方面,因此,美学可以通过研究艺术和艺术活动来把握一般审美活动。
(2)广义的艺术
广义的艺术指所有的审美现象,它不单展现为艺术品,而且展现在人生实践的方方面面。
(3)艺术的本源
艺术的本源在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艺术以最高的形式表征、创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的旨趣是推进人生的美化。
2.美育的定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
(1)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2)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向全面发展成长的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3.审美活动的独特性
(1)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打动人的心灵;
(2)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片面性中、异化状态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三、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与生存本身最契合、最相通的一种样式。
(2)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审美就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的人生实践,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的需要。
(3)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2.审美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即与人生本体最切近、最易相通的人生实践。
(二)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1.境界与人生境界
(1)境界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境界,首先指人生境界,它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这自然也包含人生实践中审美的境界。
(2)人生境界的构成
①人生境界是人们一再强调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
人生境界不是自然界进化而成的物质实体,也不是主体心灵自生的幻影,而是人们一再强调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境界不仅在横向上绾结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而且在纵向上凝聚着现实、历史和未来的各种因缘关系;不仅有世界在,而且有人在,人和世界缺一不可。
②人生境界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
境界作为人与世界的交融统一,又不是认识论层面上的主客观统一,即外在的客观物理属性与内在的主观心理意识在认识上的统一,而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即在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在人向人诞生、世界向人生成的实践过程中所实现的统一。
③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别人是不易发现的,因而是内在的。
④人生境界的生成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实践及其意义的觉解
人作为一种特定的生命存在,既有意识,又有意志,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由于觉解的不同,造成人生有多种境界、多重境界。
(3)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四分法
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①自然境界
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人生的自觉程度最低。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依照社会习惯或依其本性去做,既不了解也从不思考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
②功利境界
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对社会人生有较多了解,但比较狭隘,因而所作所为,都脱不出一个“利”字。
③道德境界
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与功利境界中的人适成对照,他不是以“小我”为中心,而是以社会为本位,因此他能自觉地把自己融人社会整体中,所作所为都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④天地境界
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宇宙人生了解的程度最高,它是人的存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4)境界首先属于人生,审美境界乃是人生境界之一种或一个较高的层次。
2.从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的生成
(1)审美境界的界定
审美境界小于人生境界,不过审美境界却不同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属于比较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不同于、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2)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的生成
①从人生境界中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提升;
②一个意义或价值的生成过程,又是一个意蕴的生成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诞生和扩展。
(3)审美境界的内涵
①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它是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②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③人生境界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换成审美境界,这个条件就是人生修养。
(4)审美境界的层次
由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导致的审美体验是多层次的,它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潜入和递进的动态结构。它既是主体的内在精神生命不断被塑造、充实和提升的过程,也是属人的对象世界不断被建构、拓展和揭示的生成过程。
(5)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①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转化和提升
一个人现实的人生境界究竟是审美的,还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美的,都不能简单地在纯美学的设定范围内得到回答,而必须通过对其人生境界的解剖才能获知,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转化和提升。
②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艺术境界只有在实践一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