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后习题详解
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因,简单分析如下: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1)等级性
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
(2)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向被统治者灌输各种统治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发展,遵从惟一合法的道统观念,由此来维系社会的稳固和不平等社会的存在。
(3)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学校教育在阶级社会中已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维护社会的不平等,维系社会专制的存在。
(4)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育内容受到严格规范,以各种经典、教义为主,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的刻板,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原则性的知识,尤其是统治阶级所宣扬的道统观念,以此来束缚人的思想发展。
(5)象征性
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较低的地位。
3.近、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近代和现代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变化,深深的影响着当时社会的进程,与此同时,教育也带有时代性的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建立学校教育行政体制,对学校教育进行经费资助。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器化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普及了义务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年限也得到了延长,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③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从宗教教学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英国、美国等国家确立了学校教育和宗教的分离原则,学校教育不受宗教的干扰。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和提供保证。
(2)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比如重视入学的最佳年龄、教学内容的连接等。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186个国家中有98个国家规定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更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高中阶段。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职业教育的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教育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二战以后,各国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转化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不同水平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社会需要确定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学历文凭为教育目的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人数正在增加;没有学历文凭的社会教育的市场越来越大,这使得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也越来越现实。各国的教育制度朝着有利于交流沟通的方向发展,比如学历、学位、学分的互认,国际间的教师交流日益频繁。
4.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答:在西方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看作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著有《普通教育学》,而杜威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两者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在这两本著作中。思想的主要分歧在于:
(1)教育目的存在的分歧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可以按照未来成人——既非教育者,又非儿童——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来区分。教育者应该把握学生将来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与职业有关。即培养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一切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培养道德观念,这是最高的或终极目的。而杜威则主张教育的无目的性,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手段、方法或一个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教育内部的目的就是儿童的“生活”、“生长”、“经验改造”。
(2)教育内容存在的分歧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以观念心理学为依据,课程论是建立在兴趣说基础上的。主张在教学中有两条主线,历史的和自然科学的。以这种两分法为基础,他把人的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相应地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激发儿童兴趣方面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而杜威则主张活动课程的采用,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要更扎实、灵活地掌握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课程时刻注意以儿童为中心,教材要适合儿童实际,使儿童能理解、选用,注意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他认为教学如果不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
(3)教育方法存在的分歧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这四个步骤,强调教师的教,教学中更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赫尔巴特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是和他的课程知识设置有关的。杜威从实证主义哲学出发,特别重视教师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活动,使儿童从经验中学习。由此,杜威提出了教学的五个步骤:感觉问题所在,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假定的结论,进行推理,积极地接受实验的检验。
5.你怎样看待教育学的规范性和多样化?
答:教育学从诞生、建立到逐渐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其中教育学的发展呈现出规范性和多样化的特征,这和教育学的自身发展倾向有关。
(1)教育学的规范性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杜威则将“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杜威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学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性,使得教育学成为一门比较完备、系统的学科,具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学科体系由此建立起来,将有关的学科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组合在一起,具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将教育学由独立后的状态,逐渐发展到具有各种完备体系的成熟状态,从而确立教育学在现代的学科地位。赫尔巴特和杜威为教育学的规范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添了浓重的一笔,将教育学由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引向成熟。
(2)教育学的多样化
教育学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教育学的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任何事物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较好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自己的特征,运用教育思想于实际,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教育学一方面既体现学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实际;另一方面,既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操作的规范,又有运用者创造性改造发挥的广阔空间。
教育学的多样化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多样化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将综合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赋予了教育学科。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教育学建基于多个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促进自身学科的分化,以及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形成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得教育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教育实验,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认识源泉。各种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不断的促进了教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