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体论
2.1 复习笔记
一、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一)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可能性
1.国际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概念的设问与回答
(1)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韦勒克曾对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做过一次反思,认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虽然第一次提出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但并没有把“比较文学”这个词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及相对自觉的学科概念来使用。
(2)1829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命题为《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再度多次使用比较文学这个概念,一般国际学术界把维尔曼此次讲座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使用认定为比较文学在学科意义上的萌芽与开始。
(3)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比较文学”命名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国际比较文学界往往以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的推出,来标明比较文学这一门学科走向了自觉。
2.在中国汉语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偏离这一学科本体意义而产生误读的原因
(1)症结之一在于,就算在字面的意义上把比较文学释义为“比较的文学”,在日常用语的意义上这是准确的,但是作为一种学科概念的内涵,“比较的文学”让人很费解,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日常用语上望文生义的误读。
(2)症结之二在于,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还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词作为谓语,“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文学比较”。
3.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1)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2)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二)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但是,初入门者往往停留在日常用语或学术界对文学的一般理解上,所以从比较文学的“文学”这一概念中提取意义时,往往不是很准确。
2.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纯文学”,而是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在学科概念上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排除在外,只是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研究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意义上完成的。
(2)从目前国际与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展的主流态势来看
比较文学正在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因为随着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及后工业文明高科技电子传媒对整个地球村的覆盖,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频度愈发的加快,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透过审美的文学形式,分析、讨论东西方文学背后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已成为重要而有效的研究走向。
3.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
其他文学研究方向对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已经形成了自身特定的研究视域,并有着自身的研究范围,倘若用其他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视域来理解或要求比较文学,这样必然因对“文学”这一概念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定义,而引起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方向的不同误解与争议。
二、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一)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1.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
(1)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①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
②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的美学评价;
③比较文学研究是跨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
④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⑤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3)梵·第根的关于比较文学的描述性定义的作用
表明了法国学派于研究方法上对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也是为了促进法国民族文学史的研究,因为当时的法国民族文学在影响与接受两个层面与其他民族文学有着历史的往来与互动。
(4)梵·第根主张比较文学研究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
在方法上要求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是在文献学与考据学的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的,这一点反照了当时法国学派受法国哲学家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拒斥于比较文学研究之外了。
(5)法国学派与我国乾嘉学派的异同
①同: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崇尚文献与考据,在方法论上与中国清代乾嘉学派崇尚的经学或朴学有着共同的方法论意义。
②异
a.研究材料不同
乾嘉学派是在中国本土之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意义上成立自己的考据方法,而法国学派崇尚的材料实证是在跨越两种语言以上的文化语境下完成的文献研究。
b.研究的思想基础不同
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建基于当时欧洲科学主义的发展,即科学的求证方法把文学研究带向了唯历史主义的实证,而清代乾嘉学派的实证主义是在学术思想上屈服于东方封建话语权力之文字狱的结果。
2.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那里进一步得到了丰富
(1)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2)伽列定义的特征:更为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在这一定义中,伽列即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
3.国际的精神关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4.法国学派的定义研究视域上的局限性
(1)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
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研究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但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法国学派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2)梵·第根及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带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去
①这的确有效地清理了从表面上的相似性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作家、作品同时进行硬性类比的文学比较,表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风格。
②从另一方面来分析,梵·第根及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这也大大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实际上,也否定了比较文学研究从美学的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同时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二)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1.1961年美国学界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方法和视域》
(1)该论文集载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雷马克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比较文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2)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3)与法国学派的差异性
①雷马克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②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雷马克关于“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提法在学理上不是完全准确的。
③雷马克的定义对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性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
2.1970年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丰富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1)定义
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是我的观念),比较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比较文学不能够限定于一种方法,在比较文学的话语中除了比较之外,还可以有描写、特征陈述、转述、叙述、解释、评价等。
(2)韦勒克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理论特征
①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从国际学术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
②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
③比较文学应该自觉地把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④比较文学不局限于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应该从美学与批评的高度对毫无历史关系的文学现象进行类型的平行比较研究,追问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关系;
⑤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献与考据方法之外,具体给出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描写、重点陈述、转述、叙述、解释与评价等。
(三)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比较:
1.两者的共通点:两者把比较文学定位在从“国际学术视域”进行“文学研究”这两点上,是达成共识的。
2.两者的最大争议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2)法国学派的理论背景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要求把文学现象还原为具体的文献材料,美国学派的理论背景是英美新批评,新批评要求把文学看视为一个自恰的美学价值系统;
(3)梵·第根主张比较文学研究拒斥美学,以凸显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而削弱了文学性与审美性,韦勒克和雷马克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及美学,但是他们主张把文学批评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样就凸显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所以在美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中,美学与文学批评成为从抽象的价值判断高度同时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体系化研究的方法论。
(4)美国学派还提出了超越文学领域之外的跨学科研究,主张研究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性关系。
三、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一)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从学理与定义上来剖解,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概念作为能指,它们所指称的文学现象——所指,作为学科身份的成立是由客体本身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所定位的。
3.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方面
(1)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
(2)研究客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之学者所研究的对象。
4.比较文学的学科身份的成立是基于研究主体而定位的原因
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这种一元的、纯粹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而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1.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二。
2.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关系”,客体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研究主体这一概念成立的,是指称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关系。
3.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关系,涵盖三种不同的类型
(1)材料事实关系。材料事实关系是法国学派在影响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
(2)美学价值关系。美学价值关系是美国学派在平行研究的方法论上所倡导的。
(3)学科交叉关系。学科交叉关系在比较文学定义中的完整提出最早见于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
4.对于初涉比较文学者需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
(1)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是这三种学理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把比较文学在学科性质上与民族文学研究、国别文学研究与世界文学研究等学科区分开来。
(2)在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行为中,这三种学理关系作为文学研究的客体也可以转换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①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文献学与考据学;
②以美学价值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
③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科际整合。
(三)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1.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有一些比较文学教材把跨国界也列入其中,称之为“五个跨越”,但考虑到跨国界在逻辑上可以被跨民族所替代,因此在这里还是主张“四个跨越”。
2.“四个跨越”是比较文学在具体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学科特色
这也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三,在“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
(1)跨民族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①强调民族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基础,因为从民族学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民族所秉有的语言与文化是惟一性的,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两种最基本的生存标识。
②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2)跨语言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沟通创作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媒介,民族之间与文化之间的最主要分水岭又在于语言的差异,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与接受也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
②一般地来讲,比较文学研究在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3)跨文化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标识
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与语言。为减少文化这一概念在比较文学界使用的混乱,应该强调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应该主要限定在“民族文化”这一基础上展开。所以与其说跨民族文化,还不如说跨民族。
(4)跨国界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但不是惟一性标识
①比较文学在不跨国界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完成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的多元研究。
②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跨民族”比“跨国界”更为重要,民族是一个恒定的血缘观念,而国家是一个在历史上因为战争、政治与经济等种种原因在变动的概念,并且文学的审美个性色彩更在于民族性而不是在于国家性。
(5)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①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同规律,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身的学理要求
a.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b.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这个自恰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
c.在一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
四、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1.不少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概念和界限模糊的原因
(1)国内高校中文系与比较文学系的学生在一至四年级所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大都是单项度视域与单项度语境的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
(2)他们在这些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知识把握中已经适应了一元的、单项度的文学知识接受与思考,当他们突然进入比较文学这种全球化意识、多元文化语境的开放状态中,可能会在短期内不适应,并且捕获不到比较文学这一开放学科意识的学理性。
(3)多少年来由于比较文学研究在强调自身的学科开放意识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自身学科基本理论建设的严密性、逻辑性与规整性,当然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也比较年轻,本身还处在自身理论体系的发展性建构中,这也为初涉比较文学者明确地把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界限设置了一定的困难。
2.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
(1)国别文学的含义: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
(2)民族文学的含义: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界分
①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②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如果把“national literature”仅仅翻译为国别文学,而放弃这个概念本身同时存含的民族文学这一层面的意义,把国别文学这个概念置放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使用时,就容易产生学科概念在逻辑意义上的混淆。
③对于统一于一个国家政治地域下的多种民族文学来说,当用“national literature”来指称他们时,只能把这一概念翻译为民族文学,而不能够翻译为国别文学。
④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3.初涉比较文学者应注意的问题
(1)在研究单一民族的国家文学时,或在研究两个以上单一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把“national literature”翻译为国别文学来使用,在这里国别文学也就是民族文学。
(2)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把“national literature”翻译为民族文学来使用。
(3)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应该把“national literature”翻译为民族文学来作为理论话语使用。
(4)建国以来国内出版的有关比较文学方面的翻译材料几乎都把“national literature”翻译为国别文学,因此初涉比较文学者在阅读这些材料时务必注意,“national literature”在特定文本语境下的意义究竟应该翻译为国别文学还是民族文学。
(5)本教材在介绍与讲述比较文学原理凡涉及“national literature”这一概念时,考虑到汉语比较文学界统一于一个国家下的多民族文化语境,把其分别翻译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即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
(二)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1.总体文学的两个层面的意义
(1)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
(2)总体文学又指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或美学。由于诗学在术语上有着较大的外延,简而言之,总体文学在概念的内涵上接近于诗学。
2.总体文学的含义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三)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1.总量上的世界文学
(1)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的、总体地指称五大洲的所有文学。
(2)在这个层面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外延与内涵仅仅是在量上的总体性集合,没有表述的情感色彩。
2.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
(1)在第二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在外延与内涵上被缩小到专指欧洲文学。在这里,世界文学实际上专门用来描述欧洲文学在本土之外的疆域被阅读与欣赏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概念的使用上体现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那种文化记账式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
(2)需要强调的是,欧洲学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所言称的世界文学,往往被国内比较文学界在教学与科研上所忽略,这样给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四个层面界分带来不少麻烦。
3.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
在第三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指称在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在第四种层面意义上,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1827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一种诗性的文学理想中所提出的。在歌德的憧憬中,世界文学在这里指称把各种民族、各种语言、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背景区域下的文学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并且在这一层面的世界文学概念上充满了和平,没有主流文学及二、三流文学之分。
(四)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理论内涵
(1)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为研究客体的,作为学科的成立,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依凭文学现象本身在历史上存在的客观时空条件所定位,即客体定位,所以它们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
(2)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科的成立是在于研究主体定位,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是双项度的、二元的。
(3)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的,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
(4)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则在四个层面的意义指称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2.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关系
较为宽容地说,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既可以定位在两种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也可以定位在多种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关系,一般应该定位在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说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关系是二元的(双项度)或多元的(多项度),这在理论上均可以成立。
3.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基础
比较文学是在两种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或是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找三种类型的学理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即使是在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寻找事实材料关系或美学价值关系,也没有总体文学研究在历史时间的共时性上所提出的限定。
(3)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在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上寻找双方或三方以上共同的文学关系。
(4)总体文学研究虽然涉及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共同现象,但仅限于作为一种理论化的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史几十年或十几年短期内发生的文学现象。
(5)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两种或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
(6)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并且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有历史的纵深感,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
(7)总体文学研究不在学科意识上自觉地强调三种以上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只把它们作为一种共同现象研究,不强调研究主体“四个跨越”的比较视域及其汇通。
4.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和学生学习比较文学是碰到的困惑的体现
(1)从过去来看
①近代以来一批在国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他们不仅有着厚重的国学功底,也有着很高的西学水平,由于东西方学术文化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积淀为极好的学养以及他们的双语能力,他们的思考与研究从他们的笔下流出,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在炉火纯青般的汇通中,中西古今在这里打通,没有隔膜之感。
②可以把这些比较文学大师们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命题下研究的成果称之为比较文学的典范,也可以把这些比较文学典范称之为秉有良好比较文学视域的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
(2)从当下来看
①20世纪末以来的高科技通讯技术——大众传播媒介和互联网——令人瞩目地成为推动全球化过程的动力。
②全球新闻直播、E-Mail、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已经开始消融了民族、国家和文化的疆界,大量的关于西方文学批评与西方文化理论的信息被传播、译介到中国本土学术界,并在某种程度上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
③对于这种恰到好处的汇通性研究来说,原本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意义上成立的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的接受与影响上与西方学术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再是在一种纯粹的单一学术语境和单一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了,并且面临着全球化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国本土学术界也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一种纯粹单一的学术语境和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④可以把他们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命题下汇通很好的成果称之为比较文学的典范,也可以把这些称之为比较文学典范的文本,认定为秉有良好比较文学视域的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
5.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问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五、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一)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1.本体
现在讨论中所使用的本体一概念,其基本内涵即源自于“essentia”,在康德及其以后的哲学那里固定下来,意指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
2.本体论
本体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本源——终极存在的学问。
3.比较文学本体论
借用本体与本体论这两个概念,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建构中,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较文学本体论,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4.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
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是研究,是文学研究,是作为一门学科对两个民族以上的文学和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汇通性的学术研究。这是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
5.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的本体。
(二)比较视域
1.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成立的意义上非常强调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即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
2.视域:“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3.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涉及比较文学原理的建构
(1)“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引申为“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这样一条意义链正契合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进行透视所获取的内在意义。
(2)“比”在古汉语中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较”
人们在这个层面上对“比”与“比较”的理解、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泛的,一些初涉比较文学的学者往往从这一字面上提取意义,去理解比较文学,最终导致对比较文学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两种文学现象拿过来进行对比。
4.比较视域的含义
(1)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
(2)“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三)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原因
由于一些学者从日常用语的视角误读“比较”,没有对比较文学的学理获取正确的把握,又缺憾比较文学研究展开的本体视域——比较视域,所以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
2.文学比较
文学比较一定是从“比”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即日常用语的“比较”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因此往往从表面上把一眼看上去似乎相同的文学现象进行硬性的罗列与类比。三个例子:
(1)把中国古代诗人李贺与英国近代诗人济慈进行硬性的类比。
(2)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3)把中国古代诗学与西方古代诗学进行表面上的横向硬性比较。
3.文学比较没有意义的原因
(1)文学比较仅从表面的皮毛上对两种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因此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域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汇通的体系化,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3)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乱点鸳鸯谱”与“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4.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
(1)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上属于比较文学,不在于这篇文章、这部著作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主体是否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是否对他所研究的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
(2)对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身份的判定,关键在于他(她)所撰写的文章与著作有没有把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展开的本体,有没有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深厚学术功力把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
(四)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1.“一个本体”与“两个学贯”
(1)“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拥有的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眼光,它是由研究主体多年对东西方文化营养的刻苦汲取及在自身知识结构中的厚重积累而形成
(2)“两个学贯”: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
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
(1)“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成为比较视域内质的重要因素。
(2)“三个关系”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但“三个关系”是依凭于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而成立的。
(3)从根本的意义上来看,“三个关系”还是属于比较视域的内质,是比较视域内在的“三个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外化出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如果没有比较视域或研究视域中本身就缺憾内在的“三个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三个关系”还是无法成立。
(4)“四个跨越”也是比较视域的重要内质之一,如果一位文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视域的内部没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或跨学科,那么“三个关系”也无法作为客体成立,这样的文学研究还是一元视角的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
3.“汇通性”与“体系化”
(1)“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东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积淀于主体知识结构中的内在汇通性与体系化,这种内在的汇通性与体系化既是比较视域的内质,又推动着比较视域的形成。
(2)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汇通性研究,虽然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文本上,但首先是在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内部完成的。
(3)从阐释学的理论上讲,研究主体要获取一种纯正的比较视域,必须对纳入自身知识结构的东西方文化及学术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在咀嚼、消化中对其重组使其体系化,这种咀嚼、消化也是东西方文化及学术知识在主体知识结构中进行对话、阐释与互动的过程,最后的重组即意味着汇通与体系化的可能。
(4)汇通是比较视域的重要品质,那些比较文学研究大师们正是拥有东西方学养汇通的比较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他们可能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附、类比与人为拼凑的痕迹在这里荡然无存。
(5)汇通性的背后就是体系化。
4.可比性原则及其要求的相对性
(1)使用可比性原则的两种情况
①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初始阶段进行选题时,往往要判断所选的命题是否具有可比性;
②对一部完成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文学学科名义下的可比性判断。
(2)可比性原则
①衡量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将要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②要衡量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如果研究主体缺乏比较视域或没有把比较视域带入,就不可能形成比较文学研究。这是“一个本体”原则。
③研究主体围绕着他所选定的比较文学研究命题,是否尽可能地拥有相关的古今中外学术知识的积累,命题选择正确,如果缺少相关东西方学术知识的积累,这个命题也不可能做好。这是“两个学贯”原则。
④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把握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而不是把“三个关系”流于表面的比附与拼凑。这是“三个关系”原则。
⑤主体的研究视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完成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不是把“四个跨越”流于表面的类比与拼凑。这是“四个跨越”原则。
⑥研究主体能否在自身的研究视域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汇通与重组。这是“汇通性”原则。
⑦在研究主体比较视域中汇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建构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点。这是“体系化”原则。
(3)可比性原则的相对性的表现
①可比性原则是从那些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和普通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与研究成果完全满足可比性原则的六个方面。
②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主流学科,因此对不同民族语境下和不同学术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则也表现出衡量标准的相对性。
(五)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1.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
2.说比较文学的“比较”不属于方法论,主要是为了回避把比较文学在日常用语上误读为一种表面类比的方法。
3.在理论上明确“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纯粹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对比较文学进行正确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进行学理上的区别。
4.认同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不是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5.对于比较文学来说,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所以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视域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6.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可以给出具有引申意义链的四种意义相同的表述
比较视域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比较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