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质辨识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学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正在逐渐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特殊规律以及人群中个体差异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尊重生命的特异性,根据体质特征寻找发病规律,辨识体质类型,进而指导临床防治疾病,这与当今医学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因此,体质辨识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体质指的是人的先天禀赋(含遗传)和后天生活相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体现于人的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伦理和适应环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在人生的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阶段,它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具有动态可调性。中医体质辨识是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根据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遵循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体质辨识必须遵循共同的原则,从整体观点出发,全面审查其神、色、形、态、舌、脉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体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整体观是中医体质辨识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人体的外部结构与内部脏腑是有机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医体质辨识中的整体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利用望、闻、问、切的手段广泛而全面地收集体质资料,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体质状况;另一方面要求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并结合时、地、病的特殊性,对人体体质状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人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常能显示出体质的强弱。“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神色是五脏气血盛衰的表现。体质健康的人,五脏无偏胜,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必然精神健旺,气色明润,目光有神,语言响亮,耳听聪敏。而偏颇体质必然反映出不同气色。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心理特征也存在特异性的对应关系,一定的形态体貌必然对应一定的性格特点,只有全面观察,形神结合,才能对体质类型作出准确的判别。
诊察舌脉在分辨体质的差异性上有重要参考价值。如阳虚质多舌胖、血瘀质多舌紫等,应对舌的神、色、形、态及苔色、苔质进行全面观察。诊脉时应注意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小的人脉常濡软;肥盛的人脉常沉细;阳盛质多见阳脉,阴盛质多见阴脉。另外,还需注意不同地理环境对脉象的影响。清代张璐《诊宗三昧》说:“江南之人,元气最薄,脉多不实……西北之人,惯拒风寒,素食煤火,内外坚固,所以脉多沉实……滇粤之人,恒受瘴热,惯食槟榔,表里疏豁,所以脉多微数,按之少实。”
此外,年龄、性别、民族、先天禀赋、家族遗传、居处环境以及性格类型、饮食习惯、疾病因素等,均与体质有关,临床在辨识体质类型时亦需注意。
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是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伴随着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变化,又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认识与辨析体质,必须依据个体的肤色、形态、举止、饮食习惯、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对季节的适应性、对疾病的易感性等方面的表现。辨体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辨析个体体质的重要内容。人体的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基础,又是精气盛衰和代谢情况的外在表现,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由体表直接表现出的特性,是用感觉器官直接观测到的体质要素,包括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等。内部形态结构,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体表直观性体质要素的决定因素,是决定其外显特征的内在基础。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内在五脏与形体有着配属、表里关系,因而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可以测知内脏的坚脆、气血的盛衰等。一般认为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如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举动灵活等,是强壮的征象,多见于强壮体质;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弱、皮肤枯燥、举动迟钝等,是衰弱的表现,多见于虚弱体质。所以,关于形态结构的辨析,中医主要通过望诊观察形态、体型、体态、头面、五官、躯干、四肢、皮肤、面色、毛发及舌象等,重点了解个体的体质状况及体质差异。
人体生理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个体体质辨析的重要内容。因为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心理活动状态是在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体质首先是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综合体。形态结构是产生各种生理功能的基础,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生理功能,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其机能反应的形式和反应强度、频率等,决定着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差异。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协调性的反映,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盛衰的体现。机体对外界的反应和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等,均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的体现。中医主要通过望目光、色泽、神情、体态,以及呼吸、舌象、脉象等,重点了解个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对外界的反应和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等,从而判断机体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个体差异。如神志清楚、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说明精充气足神旺,多见平和体质;如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说明精气不足,功能减退,多见虚弱体质。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志活动的产生和维持有赖于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但脏腑精气藏于内而不能直接得以观察,精气显象于外可以形成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个体容易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的差异。中医辨心理特征,主要通过观察情绪倾向、感情色彩、认知速度、意志强弱、行为表现等方面,了解人体气质特点与人格倾向。如,阴虚质的人多性情急躁、外向、好动,阳虚质的人性格多沉静内向,气郁质的人多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等。
辨体的基本内容,综合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三方面,概括了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也深刻把握了个体生命的本质特征,能对体质特点作出准确判断。如痰湿体质的人,形态结构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生理功能多见皮肤出油较多、多汗、汗黏、眼胞轻微浮肿、容易困倦、对梅雨季节和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等;心理特点以温和稳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