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地图:锦绣云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广富林与上海城镇起源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大都市之一,上海总是给人一种年轻朝气、常变常新的强烈印象。早在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就曾讲过:“我看上海一年会有一个变化,三年会有大的变化。”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期许。上海城市更新带给人们的最直观变化,无疑就是城市景观、地表建筑乃至地形地貌的不断重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每日生活之精彩往往使许多人无暇转顾往昔,而外来之人既惊艳于今世之繁华、亦往往不屑于知其所以然。其实,崇新不一定弃旧,继古也可以开今。

俯瞰广富林

上海最早的文明底色,离不开整个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渲染铺陈。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最早出现新石器文明的区域之一,作为它的核心地带,太湖流域自然也留下了很多史前人类的文化遗迹。从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到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吴恩培:《吴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至第8页。广富林文化(距今约4300—4000年)、张童心:《上海文化起源与早期文化生态——近年上海及周边考古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马桥文化(距今约3900—3200年),王魏:《中国考古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280页。整个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谱系自成一体、源远流长,并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不同时期的古代先民在广阔的冲积平原上,依山势水网而徙,四处从事开发活动,其早期的生活生产足迹多见于今上海境内的“冈身”(古海岸线)以西地区。

目前上海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三十多处,其中近一半已进行了详尽的考古挖掘。这些遗址从文化内涵来说,基本上都可归类于上面提到的几个文化类型。其中,由于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都是首次发现于今上海境内(发现地分别为青浦区崧泽村、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和闵行区马桥镇),因此,三者被誉为上海历史文化“之源”“之根”或“之本”。

人们说,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理由有三:首先,今松江区域内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在数量上仅次于青浦而远胜于其他各区,充分说明了古松江的历史文化地位。其次,松江广富林遗址中有崧泽文化遗存,绵延千古,从未中断,是客观系统反映上海地区从古到今的一幅完整民俗画卷。最后,今松江区域内发掘论证的广富林文化是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增补了上海古代文明组成系列在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缺失环节,从而使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演进谱系。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北侧和辰山塘东岸,在1958年开挖沟通施家浜与辰山塘的新河道时就已被发现,但限于考古认知及技术水平,在进行极小面积的试掘后,该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便搁置下来。在这一次试掘过程中,初步探明遗址地下古文化有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文化层,出土有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几何印纹硬陶和带釉陶等;中层为夏商时期马桥文化层,出土有大量印纹陶等;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层,发现墓葬2座、灰坑1个,墓葬中出土有鼎、豆、罐、壶、盘、纺轮等陶器,以及镰、斧、凿、铲、刀、矛等石器。由于当时试掘工作未及深入,并没有认识到该遗址可能存在的文化独特性,仅将其归类到良渚文化。

广富林考古现场

广富林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尊

广富林文化石琮

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在1987年,当地农民在挖土建房时意外发现了三孔石犁、凿形足陶鼎和花瓣形圈足陶杯等十多件古遗物,重新引起相关部门及考古界的关注。经过充分筹备和认真部署,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99年至2005年间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成规模发掘。这一次又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古代遗存,并且出土了大量带有各种纹路的灰、黑、红泥质素面陶。据测比,这些器物距今约4200—4500年,其类型有别于周边的良渚文化,竟然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极其相似。考古专家由此论断,广富林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新文化类型,而且其主体应是来自黄河流域的外来文化。这是上海考古发现的首支外来移民,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来说,该发现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同凡响。于慎忠:《寻访广富林文化》,《联合时报》,2016年9月13日。

2008年,由于受到银泽路工程启动影响,上海市文管委决定对广富林遗址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历时三年,开掘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新发现了广富林文化墓葬七座、大片干栏式和平地建筑房址,以及木竹桩、水稻田、红烧土和陶片铺垫的平面场地近千平方米,还有数量众多的石、玉、陶、骨等古遗物,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并印证了广富林文化类型的考古学内涵。

此外,在该遗址地层中还发现了200多座崧泽文化晚期墓葬,数量比青浦崧泽遗址多了一倍,而这些墓葬群所组成的墓区延续使用时间也很长。墓区的存在,往往说明该地区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人口聚落。从这一次和前几次考古发掘获得实物材料所构成的证据链中,我们可以推断,早在5000多年前,广富林一带就已有古代先民在此群居劳作、繁衍生息。此后,在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广富林先民已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懂得如何种植水稻、驯养家畜、纺制织物和构建房屋。在此基础上,这里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城邑聚落。这种情况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夏、商、周、秦而至两汉均未曾断绝。

目前,汉代广富林遗址不断有新发现,出土了绳纹板瓦、筒瓦、子母企口地砖(“企口”为一种构造结构,即两块平板相接,板边分别起半边通槽口,如此一上一下搭合拼接,可防止透缝)等十分重要的建筑构件,尤其是此种地砖同长安未央宫使用的地砖形制相同,表明汉代的广富林可能存在规格甚高的官署性质的建筑。这也为探索上海城镇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有人把松江称为“上海城镇文化之根”,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广富林考古遗址博物馆

上海之根展示馆

广富林遗址的发现、保护、论证和开发过程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与2008年考古发掘几乎同步,松江区政府联手新城公司开始规划建设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历经十年开发,终于在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该公园内既有以“上海之根”为主题的松江文化展示馆,也有广富林遗址挖掘的复原现场,以及其他各类文化体验设施,让人们在享受郊野休闲时光的同时,也能尽情领略上海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

与此同时,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西侧,广富林郊野公园也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广富林郊野公园位于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侧,是继青西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之后,上海市第六家开放的郊野公园。公园围绕“田、水、路、林、村”五大核心要素建设,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由农园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露营基地四大板块组成,并按区块分为油菜花田、绿野闲踪、帐篷营地、森林氧吧、稻香闲影、老来青稻田、桃花岛、静水叠杉、花廊休闲、花园中心、房车营地、马术俱乐部等十二个区域,同时辅以文化展览、房车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漫步等功能,形成综合郊野游憩区。此外,公园还坚持走“治理环境、提升功能、唤醒记忆、体味乡愁”的特色文化休闲道路,形成了以遗址文化、生态、休闲为核心的沪上游园经典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