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帝国的反击战
自刘邦开国,匈奴便成为汉帝国北方最大的威胁。吕后、文帝、景帝三朝,中央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以和亲手段羁縻匈奴。这一手段并不能抑制匈奴南下的冲动,但在客观上也取得一定效果,汉匈冲突维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
汉武帝上台后,民富国强,对匈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元光二年(前133),朝廷政策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朝廷大员中,主战派领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强烈反对和亲政策,主张出兵攻打匈奴。王恢得到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爱国志士,名为聂壹,是雁门郡马邑县的一名富豪。雁门地处边关,匈奴骑兵入侵,每每首当其冲,饱受战争摧残。聂壹颇有豪杰之志,志在驱逐匈奴,精心策划一个巨大的战略计划,该战略的核心是:诱使匈奴主力深入中原境内,以重兵集团围歼之,一战而解决北方之患。
王恢对聂壹的计划大为赞赏,略作修改后,上报给汉武帝。事关重大,汉武帝采取谨慎的原则,召集公卿公议,商议此事。会议的焦点集中在主战派领袖王恢与主和派领袖韩安国两人身上。
韩安国是“七国之乱”中保卫梁国的名将,力主与匈奴延续和亲政策。他认为,汉高祖曾被冒顿围困于平城七天七夜,脱险之后,反倒与匈奴和亲,这是以天下为重,不存个人私怨,故而国家在高皇帝、吕后、文帝以及景帝时获得长期和平。和平局面来之不易,不可轻启战端。
王恢反驳道:“高祖披坚执锐,纵横天下几十年,之所以没有报复平城之辱,非能力不足,而是想让经战乱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如今汉匈边境,警报不断,士兵死伤惨重,柩车相望,百姓流离失所。现在是反击的时候了。”
两人你来我往展开大辩论,最后王恢围歼计划亮出来:“匈奴单于贪得无厌,正好利以诱之,使之深入。我则挑选精兵强将,埋伏于险要之地,待敌落入罗网,则可一举全歼,生擒单于。”
王恢的计划得到了年轻皇帝的支持。根据这个计划,汉军将动员三十万兵力,在马邑设伏,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北方劲敌。马邑伏击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匈奴主力成功引诱到既定战场。
聂壹是汉武帝时代最成功的间谍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逃往匈奴。他拜见军臣单于,并说:“我有办法杀掉马邑县令与县丞,献城归降,单于只要出兵接应,必可尽获城内财物。”有利可图,军臣单于何乐而不为呢?遂答应聂壹,若马邑得手,他必大举出兵南下。
一切计划都按事先安排好的进行。聂壹返回马邑后,杀死两名关押在牢狱中的死囚,诈称是县令、县丞,将两颗头颅挂在城门上。军臣单于接到情报,当即率十余万精锐骑兵,穿越边塞,直奔马邑。
这时,汉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设伏兵力为五个兵团,分别由护军将军韩安国、材官将军李息、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指挥,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军臣单于一进入包围圈,五路兵马将从四面八方合围,届时匈奴骑兵插翼难逃。
这个军事计划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歼灭战,如果能实现作战的目标,将从根本上改变汉匈两国的军事格局。可惜的是,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竟然存在一个小小的漏洞,正是这个漏洞,令王恢的心血付诸东流。
匈奴大军一路挺进,距离马邑不到百里。军臣单于发现异常现象,一路上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却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对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会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谨慎小心的军臣单于下令暂停进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四周搜索,攻下一个汉军的亭堡(汉代的碉堡)。亭堡指挥官为了保命,把汉军的围歼计划和盘托出。
军臣单于大惊,紧急后撤,在即将钻入汉军口袋的前一刻,悬崖勒马,逃之夭夭。汉军发现军臣单于逃走,倾巢而出,追击匈奴军队,可是已经来不及,无法追上。
这场旨在消灭匈奴有生力量的马邑伏击战,最终无果而终。
汉武帝大为震怒,归罪于主战派领袖王恢。王恢被捕入狱,自杀身亡。
马邑之谋,成为汉匈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这是汉帝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被积极进取、开疆拓土的新政策所取代。
马邑之谋后,汉匈边境的冲突日益增多。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大举进犯上郡。有强烈进取精神的汉武帝选择以攻代守,帝国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战,投入反击的汉军总计四万人,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意图寻歼匈奴主力。然而,这次作战准备不充分,暴露出汉军的短板,战果差强人意。
在茫茫的荒漠草原,汉军既不熟悉地形,也不适应干旱的气候,时常迷失方向,不仅难以追踪到匈奴主力,反而容易陷入敌人的埋伏。
李广的部队遭到匈奴重兵的伏击,伤亡惨重。在战斗中,李广身负重伤,力竭被俘,只是他运气不错,侥幸逃跑,奇迹般地生还。同样倒霉的还有公孙敖,他的一万骑兵遭遇匈奴优势兵力的围攻,伤亡超过七千人。另一名将领公孙贺根本找不到匈奴人的影子,在草原上溜达一圈后,无功而返。
只有卫青略有斩获。他率一万骑兵奔袭龙城,歼敌七百余人。龙城是匈奴人的圣地,每年五月,这里都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从歼敌的数量上看,龙城之战只是小胜,但是卫青一把火把圣城烧了,却极大地打击了匈奴人的士气。
大汉帝国的第一次反击战,就这样草草而终。这是一次相当失败的军事行动,四个兵团中有两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战后,表现糟糕的李广与公孙敖被贬为庶民;卫青则一战成名,成为汉武帝的心腹爱将。
从此,汉匈战争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第二年(前128),匈奴展开大规模报复,两万名骑兵进攻辽西,杀掠两千多人,辽西太守战死;紧接着,草原骑士向西挺进,进攻渔阳、雁门,又杀掠两三千人。东北边境频频告急。国危思良将,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
李广是汉匈战争中最著名的汉将之一。他是陇西人氏,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习箭,勇猛过人。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集十四万骑兵大举入侵,国难当头,年轻的李广毅然报名参军,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在战斗中射杀匈奴骑兵数十人。此后,李广长期驻守边关,在汉匈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他就经历了与匈奴人大小数十战,名震塞外。
出任右北平太守期间,他有一桩广为流传的佳话。
一天傍晚,李广与几个战士巡逻,路经一山麓,见草丛间有一黑影,看似一只趴着的猛虎。他眼疾手快,拔箭引弓,朝向草丛中的大虫便是一箭。箭飞出去了,草丛里却没有动静,卫兵们上前一看,哪有大虫啊?只是一块形状有点像虎的石头。李广射出的箭竟深深没入石头之中,只有箭羽还留在外头。李将军把石头都射穿啦?士兵们啧啧称赞,佩服不已。李广也有几分纳闷,他跑回原地,拉弓射了几次,但都没法再射入石头之中。可见情急之中,人所迸发出来的潜力,要远远超过平时。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匈奴人本来就惮忌李广之勇,听闻射石,更视其为天神,称之为“汉之飞将军”。李广在右北平待了五年,匈奴人不敢前来骚扰,烽燧不惊。
汉匈战争的全面爆发,大大刺激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尚武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从皇宫深处到寻常乡村,年轻人抱着建功立业、驱逐北虏的信念走向战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近世大学问家章太炎称“汉人坚强好勇”,又感慨“汉人之强健,恐十百于今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生机勃勃、最刚强勇猛的时代。
时代呼唤英雄,大英雄卫青应运而生。
卫青的崛起,一半靠才干,一半靠裙带关系。
谁曾想到,丑小鸭有一天能变成白天鹅。卫青的少年时代,充满屈辱与艰辛。母亲卫氏是平阳侯府的一名女仆,地位卑贱,婚后生育有三个女儿。有一次,卫氏红杏出墙,与平阳县一名小吏郑季相好,并生下了一名男孩儿。郑季只得把孩子带回家中抚养,这个私生男孩儿就是卫青。
郑季是有家室的男人,突然从外面带回一个小野种,家人气急败坏,把怒气都发泄到小孩儿身上。卫青虽是郑季亲生儿子,从小却被当作奴仆使唤,稍有不称意,便受鞭打棍揍。郑季自己做了亏心事,无法制止家人虐待卫青。等到卫青稍长,父亲想来想去,还是将他送回平阳侯府,由母亲卫氏及三个姐姐照顾。
入了平阳侯府,卫青成为一名打杂的家奴。童年的不幸并没有使他灰心沮丧,反而培养了他强烈的自尊心。曾经有一个会看面相的囚徒,邂逅卫青之后,惊异地说:“你是个贵人,以后将封侯。”当时还是奴仆身份的卫青笑答道:“像我这样过着奴隶生活的人,能够不受到鞭打责骂就心满意足啦,还谈什么封侯呢?”
平阳侯府大有来头,平阳公主是皇帝刘彻的亲姐姐。一个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卫氏家族的命运。
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刘彻大驾光临平阳侯府。在迎接皇帝的酒席上,卫青的三姐、平阳侯府的歌伎卫子夫登台献技。只见她素装淡抹,拨弦引吭,清音婉转,如同芙蓉出水,亭亭玉立,汉武帝一见钟情。卫子夫与汉武帝的偶然邂逅,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也改变了弟弟卫青的命运。
卫子夫入宫后,成为汉武帝最宠幸的女人。与此同时,陈阿娇没能为皇帝生育子女,这使她的皇后地位摇摇欲坠。为了夺回皇帝的欢心,阿娇不惜冒险采用旁门左道之术。有个名叫楚服的女巫,向皇后献上巫术。这种巫术又称为巫蛊,就是把仇人刻成一个小木偶,埋在地下,用各种咒语诅咒。巫蛊在民间大为流行,但在宫廷是绝对禁止的。陈阿娇以邪门歪道对付卫子夫,汉武帝得知后,勃然大怒,责令御史张汤追查此事。在张汤的穷追猛打之下,女巫师楚服被枭首示众,受牵连被处死的人数超过三百。陈阿娇再也保不住皇后的位置,汉武帝下诏:“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收其玺绶,幽居于长门宫。
姐姐卫子夫的得宠,使卫青得以平步青云。他以外戚身份领军出征匈奴,首战袭龙城,歼敌七百,封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二度出击匈奴,取得歼敌数千人的辉煌战绩。这一年,产下皇子的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卫氏家族鸿运当头,皇帝的信任与器重,使卫青有了更广阔的表演舞台。
元朔二年(前127)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卫青率数万精兵,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河南地,即河套以南之地,卫青从云中出发,沿黄河北岸西进,直指河套平原的要塞高阙。围攻高阙一役,斩杀匈奴两千三百人;而后汉军乘胜追击,攻克榆溪要塞,翻越梓岭,渡过北河,攻破符离,斩俘三千零一十七人。卫青沿黄河继续南下,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夺取宁夏平原,河南地全部落入汉军手中。此役匈奴损兵折将,丢失最肥沃的平原,损失牛羊马数量多达数十万头。
至此,汉帝国与匈奴的边境北推到阴山山脉。此役的胜利,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开启了汉帝国开疆拓土的新时代。为了巩固河南地战役的成果,汉武帝大耗血本,在河套平原上修筑朔方城,作为抗击匈奴的坚强堡垒。经过两年艰辛的努力,一座崭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阴山。在未来战争中,朔方城作为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匈奴意识到朔方城对漠南地区构成巨大威胁,元朔五年(前124),右贤王出兵攻打朔方城,面对铜墙铁壁般的堡垒,无功而返。
为保卫朔方城,汉武帝决定扫荡漠南匈奴右贤王部。卫青率三万精兵,从高阙出发,渡黄河,进入漠南;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各率一万人马从朔方出发,翻过阴山山脉。四将军均受卫青节制,投入漠南战场的汉军兵力达到七万之多。同时,在两千里外的右北平,李息、张次公率领三万汉军同时发动进攻。
右贤王不敢应战,明智地选择撤退,一口气后撤六百余里。然而,即便他小心谨慎,很不幸遇到一位伟大的将军。卫青跟踪追击,终于发现了右贤王的踪迹。
善于把握战机的卫青当机立断,麾下三万人马夤夜前行,直扑右贤王大本营。同时,他派快马通报其他四路兵马,分进合击,围歼右贤王。
时值初春,天气严寒,冷风似刀,右贤王显然没料到危险正在临近。在黑夜的掩护之下,七万汉军已悄悄包围匈奴营地。卫青一声令下,总攻开始了。疏于防备的匈奴人很快土崩瓦解,右贤王没能在关键时候稳定军心士气,反而落荒而逃,带数千名亲兵从北面突围而去。刚逃窜二三里,又遇上伏兵,损失惨重,最终仅带数百人冲破包围圈。
群龙无首的匈奴人很快陷于混乱,汉军如铁桶般堵住敌人逃亡之路。从夜晚战到清晨,一场大战尘埃落定,只留下满地狼藉与累累尸骨。除了右贤王侥幸逃跑外,其余十来个匈奴裨王全部被俘;被杀死和被俘虏的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损失牛、羊、马等牲畜将近百万头之多。
这次会战发生在大漠以南,史称“漠南之战”。匈奴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均遭重创,此战的胜利,消除了右贤王部对朔方城的威胁。
漠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汉军取得的最大胜利。卫青的个人声望达到巅峰,成为帝国胜利的一面旗帜。
作为外戚,卫青给皇后卫子夫挣足面子,也给汉武帝挣足面子。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其他将军均受其节制,实际上就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从奴隶到大将军,卫青的人生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切近乎做梦,却是真实的。
卓著的功勋与皇帝的恩宠,使得卫青位极人臣。包括宰相公孙弘在内的满朝文武,都全力巴结奉承、讨好大将军。面对巨大权势,卫青不是得意忘形,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更多的不是欣悦,而是恐惧。功高震主难有好下场,危机总会到来的,只是时间迟早罢了。
当卫青名望拔地而起时,有一个女人对他的爱慕之心与日俱增。此人正是他的昔日主人、皇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已经去世多年,她的年龄史书中没有很明确的记载,估计比卫青大七八岁。她对卫青心生爱慕,但难以启齿,卫青毕竟曾经是自己的家奴。平阳侯府大管家看透公主的心思,一语道破:“卫青如今是大将军,不再是当年的家奴,不是很相配吗?”
公主大喜,可怎么开口呢?聪明的平阳公主先找皇后卫子夫商量,卫皇后能有今天的地位,当然离不开平阳公主,故而爽快答应为公主提亲。紧接着,她又找汉武帝,姐弟俩的感情本来就不错,皇帝岂会拒绝这种美事呢?最后,汉武帝以下诏书的方式,撮合卫青与平阳公主的姻缘。这也成为卫青传奇生涯中一段有趣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