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Revit建筑与结构设计案例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地下室上部结构设计

在地下室结构中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在结构设计时,在保证工程经济的情况下,应尽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出现裂缝。

在地下室上部结构设计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挡土墙DW的绘制,二是一层框架梁1KL的绘制,三是地下室顶板1B的绘制。

3.2.1 挡土墙DW的绘制

在Revit中挡土墙的绘制与建筑墙的绘制基本一致,但是在材质上不一样。因为要抵抗水平向的水的侧推力,还要有一定的防潮与抗渗能力。

(1)打开项目。选择“打开”→“项目”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地下部分建完选项,并单击“打开”按钮,如图3.2.1所示。

图3.2.1 打开项目

(2)确认项目信息。选择“视图”→“三维视图”→“默认三维视图”命令,进入如图3.2.2所示的三维界面,察看并确认信息。

图3.2.2 确认项目信息

(3)编辑挡土墙DW。将视图转换到结构平面1,选择“结构”→“墙”→“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下拉按钮,选择“挡土墙-300mm混凝土”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3所示。

图3.2.3 编辑挡土墙

(4)绘制挡土墙DW1。按快捷键D+W(绘制结构柱),在“属性”面板中选择“挡土墙-300mm混凝土”挡土墙类型,如图3.2.4所示。然后选择“深度”→“基础顶面一”选项,最后将DW1绘制在墙定位处,如图3.2.5和图3.2.6所示。

图3.2.4 编辑挡土墙

图3.2.5 绘制DW1挡土墙

图3.2.6 绘制DW1挡土墙

(5)绘制挡土墙DW2。按快捷键D+W(绘制结构柱),在“属性”面板中选择“挡土墙-300mm混凝土”挡土墙类型,如图3.2.7所示。然后选择“深度”→“基础顶面一”选项,最后将DW2绘制在墙定位处,如图3.2.8所示。

图3.2.7 绘制DW2挡土墙

图3.2.8 绘制DW2挡土墙

(6)绘制挡土墙DW3。按快捷键D+W(绘制结构柱),在“属性”面板中选择“挡土墙-300mm混凝土”挡土墙类型,如图3.2.9所示。然后选择“深度”→“基础顶面一”选项,最后将DW3绘制在墙定位处,如图3.2.10所示。

图3.2.9 绘制DW3挡土墙

图3.2.10 绘制DW3挡土墙

(7)绘制挡土墙DW4。按快捷键D+W(绘制结构柱),在“属性”面板中选择“挡土墙-300mm混凝土”挡土墙类型,如图3.2.11所示。然后选择“深度”→“基础顶面一”选项,最后将DW4绘制在墙定位处,如图3.2.12所示。

图3.2.11 绘制DW4挡土墙

图3.2.12 绘制DW4挡土墙

注意:在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土压力的影响,所以工程师需要注意到挡土墙的作用为承受土压力,形成闭合的维护体系。本工程在建立了挡土墙的信息模型之后的整体图如图3.2.13所示。

图3.2.13 挡土墙模型

3.2.2 一层框架梁1KL的绘制

框架梁和连梁是梁的两种常见形式,下面对其进行异同分析。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可以搭在框架梁上。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做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是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1)打开项目。选择“打开”→“项目”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地下室墙建完选项,并单击“打开”按钮。

(2)导入二层梁定位CAD。切换至“视图1”结构平面图视图,选择“插入”→“导入CAD”→“打开”命令,如图3.2.14所示。导入CAD底图后如图3.2.15所示(注意打开前要把导入单位调整为毫米)。

图3.2.14 导入二层梁定位CAD

图3.2.15 导入界面

(3)梁定位。选择导入的CAD底图,按快捷键M+V命令,将CAD基础梁从图3.2.16所示的1处移到2处,对齐图形后如图3.2.17所示。

图3.2.16 基础梁定位

图3.2.17 对齐图形

(4)设置L-F1。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L-F1,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18所示。

图3.2.18 编辑L-F1信息

(5)绘制L-F1。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19所示。找到L-F1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20所示。

图3.2.19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20 绘制L-F1

(6)设置L-F2。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F2,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21所示。

图3.2.21 编辑L-F2信息

(7)绘制L-F2。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22所示。找到L-F2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23所示。

图3.2.22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23 绘制L-F2

(8)设置L-E1。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E1,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24所示。

图3.2.24 编辑L-E1信息

(9)绘制L-E1。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25所示。找到L-E1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26所示。

图3.2.25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26 绘制L-E1

(10)设置L-E2。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E2,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27所示。

图3.2.27 编辑L-E2信息

(11)绘制L-E2。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28所示。找到L-E2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29所示。

图3.2.28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29 绘制L-E2

(12)设置L-E3。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E3,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30所示。

图3.2.30 编辑L-E3信息

(13)绘制L-E3。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31所示。找到L-E3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32所示。

图3.2.31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32 绘制L-E3

(14)设置KL-E。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KL-E,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33所示。

图3.2.33 编辑KL-E信息

(15)绘制KL-E。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34所示。找到KL-E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35所示。

图3.2.34 设置KL-E

图3.2.35 绘制KL-E

(16)设置L-D1。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D1,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36所示。

图3.2.36 编辑L-D1信息

(17)绘制L-D1。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37所示。找到L-D1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38所示。

图3.2.37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38 绘制L-D1

(18)设置KL-D。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KL-D,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39所示。

图3.2.39 编辑KL-D信息

(19)绘制KL-D。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40所示。找到KL-D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41所示。

图3.2.40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41 绘制KL-D

(20)设置L-1A。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1A,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42所示。

图3.2.42 编辑L-1A信息

(21)绘制L-1A。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43所示。找到L-1A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44所示。

图3.2.43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44 绘制L-1A

(22)设置L-1B。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1B,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45所示。

图3.2.45 编辑L-1B信息

(23)绘制L-1B。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46所示。找到L-1B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47所示。

图3.2.46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47 绘制L-1B

(24)设置L-1D。选择“结构”→“梁”→“编辑类型”命令,在弹出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L-1D,单击“确定”按钮。在“尺寸标注”栏中输入b、h的尺寸,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2.48所示。

图3.2.48 编辑L-1D信息

(25)绘制L-1D。选择“结构”→“梁”命令,在“属性”面板中调整参数标高1,Z轴偏移值为0,如图3.2.49所示。找到L-1D的位置从一侧向另一侧绘制,如图3.2.50所示。

图3.2.49 设置Z轴偏移值

图3.2.50 绘制L-1D

按照以上步骤建完后的模型图如图3.2.51和图3.2.52所示。

图3.2.51 一层框架梁KL模型

图3.2.52 一层框架梁KL平面

3.2.3 地下室顶板1B的绘制

现浇混凝土板有下列几种。

❑ 板式楼板

①单向板,指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板内受力钢筋沿短边方向布置,板的长边承担板的荷载。

②双向板,指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大于2,荷载沿双向传递,短边方向内力较大,长边方向内力较小,受力主筋平行于短边并摆在下面。

❑ 肋形楼板

楼板内设置梁,梁有主梁和次梁,主梁沿房间布置,次梁与主梁一般垂直相交,板搁置在次梁上,次梁搁置在主梁上,主梁搁置在墙或柱上,所以板内荷载通过梁传至墙或者柱子上,适用于厂房等大开间房间。

❑ 井字楼板

①纵梁和横梁同时承担着由板传下来的荷载。

②一般为6~10m,板厚为70~80mm井格边长一般在2.5m之内。

③常用于跨度为10m左右、长短边之比小于1.5的公共建筑的门厅、大厅。

❑ 无梁楼板

柱网一般布置为正方形或矩形,柱距以6m左右较为经济。为减少板跨,改善板的受力条件和加强柱对板的支承作用,一般在柱的顶部设柱帽或托板。由于其板跨较大,板厚不宜小于120mm,一般为160~200mm。适宜于活荷载较大的商店、仓库、展览馆等建筑。

在Revit中,现浇混凝土楼板是系统族,不需要预先建族,只需要在绘制的过程中对楼板的材质与厚度等参数进行设置。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项目。打开Revit进入其主界面,双击3.2.2节完成的图形文件(Revit在保持项目时会自动在主界面保留一个最近刚完成的项目,方便下次查阅),如图3.2.53和图3.2.54所示。

图3.2.53 打开项目

图3.2.54 打开项目

(2)核查信息。对打开的地下室一层框架梁KL模型核查信息,保证在信息完全正确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绘制,如图3.2.55和图3.2.56所示。

图3.2.55 一层框架梁平面

图3.2.56 一层框架梁模型

(3)设置1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57所示。

图3.2.57 设置1号板参数

(4)绘制1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1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58所示。

图3.2.58 绘制1号板

注意:在绘制现浇混凝土板的时候,要注意偏移量的设置,而且楼板的边界要在梁的内部,因为楼板是架在梁上的,所以绘图要根据实际情况绘制。

(5)设置2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59所示。

图3.2.59 设置2号板参数

(6)绘制2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2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60所示。

图3.2.60 绘制2号板

(7)设置3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61所示。

图3.2.61 设置3号板参数

(8)绘制3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3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62所示。

图3.2.62 绘制3号板

(9)设置4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63所示。

图3.2.63 设置4号板参数

(10)绘制4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4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64所示。

图3.2.64 绘制4号板

(11)设置5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65所示。

图3.2.65 设置5号板参数

(12)绘制5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5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66所示。

图3.2.66 绘制5号板

(13)设置6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67所示。

图3.2.67 设置6号板参数

(14)绘制6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6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68所示。

图3.2.68 绘制6号板

(15)设置7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69所示。

图3.2.69 设置7号板参数

(16)绘制7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7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70所示。

图3.2.70 绘制7号板

(17)设置8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71所示。

图3.2.71 设置8号板参数

(18)绘制8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8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72所示。

图3.2.72 绘制8号板

(19)设置9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73所示。

图3.2.73 设置9号板参数

(20)绘制9号板,单击“矩形”选项,绘制9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74所示。

图3.2.74 绘制9号板

(21)设置10号板参数,按快捷键S+B,进入编辑模式,单击“编辑类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命名板号,单击“确定”按钮。单击“编辑”按钮,设置参数,将板厚设置为110,如图3.2.75所示。

图3.2.75 设置10号板参数

(22)绘制10号板,单击“矩形”按钮,绘制10号板,调整跨方向,将偏移量设置为0,单击√按钮,完成绘制,如图3.2.76所示。

图3.2.76 绘制10号板

在以上所有板绘制完后,可以得到如图3.2.77所示的模型图。

图3.2.77 地下室顶板1B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