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科技论文的规范发表
1.5.1 写作与编辑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写作”词条解释为“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可以说,写作是一种用有组织的文字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行为过程。古往今来,人们对写作一直存在着“文有定则”和“文无定法”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前者是从文章规范的普遍性来说的,这是因为人类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写作理论,其中包括写作应该遵循的一系列法则;后者是从表达方法的特殊性来说的,这是因为任何具体事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反映具体事物的文章自然也有独特的个性,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具备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两种见解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写作既不能不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不按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各种写作法则和手段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作者从实践中提炼的“意”(特定的文章内容)服务的。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几千年来人类写作活动积累的理论和技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
汉语中“编辑”是个多义词,既可作为名词指编辑人员(editor),又可作为动词指编辑活动(edit)。“编”字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古代用以穿连竹简的皮条或绳子。《汉书·儒林传·序》曾这样记载:“(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二是指顺次排列,如编排、编列和编印。“辑”字的意思之一同“集”,即搜集,特指编辑、辑录;另一方面也指整套图书的一部分,如丛书第一集、第二集等。“编辑”这个词,从目前查到的文献看,最早出现在北齐·魏收撰的《魏书》中。“编辑”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在古代它包括修撰、编著等,而在出版业产生以后,著述劳动与编辑劳动日渐分离,作为著作方式之一的“编辑”与作为出版等专业工作一部分的“编辑”是不相同的。从事前一种编辑活动的人(即编辑作品的作者)是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从事后一种编辑活动的人,包括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和文字编辑,虽然对作品进行了审读和加工,但不享有著作权。
写作与编辑既相互依存又有所区别。相互依存表现为写作依靠编辑,编辑也依靠写作。作者如果对自己的作品不是或不只是用于自娱自乐,而是想发表或出版,想将“书写文字”转变成“印刷文字”,除了靠作品本身的质量外,还要靠有人去发现和栽培,即要有编辑的眼光、劳动和创造,这是由编辑工作的地位和特性决定的。相反,没有作者的写作活动和写作成品,编辑就没有工作对象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编辑要花很多时间物色创造力、写作能力强的作者,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未露头角但有发展潜力的编辑新人;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以适应编辑工作的需要。写作与编辑有所区别表现为对象、依据、程序等的不同。写作的对象是材料,包括外界事物和主观世界。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作者及其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人或事物(如评审专家及评审意见、读者及反馈等)。写作成品一旦成为出版物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因此作者不能全凭个人爱好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编辑是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出版法律法规,出版单位的编辑方针制度,以及具体某个出版部门的出版流程、制度和操作方法等,对作品进行有效处理和全面修改。写作活动的程序较为简单,个人写作,灵活性较大;集体写作,达成共识后,先定提纲,再分头执笔,也容易进行。编辑却无法完全个人操作,作品能否录用,还需要给予专家评审,编辑自己不能完全做主。
关于写作和编辑的关系,美国儿童图书作家、编辑多萝西·哈斯(Dorothy Haas)曾经这样说:“编辑和写作是一个铜板的两面,编辑工作让我学会质疑,而写作则让我知道初稿定稿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编辑的训练也让我不至于灵感一来就下笔不能自休。”“如果把写作和编辑比喻成一根管子的两端,彼此是对立的,但两者都建立在以文字表达情绪和感觉的基础上;虽然二者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部分,不过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技巧。”哈斯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曾出版过600多部儿童图书,而且自己的创作也超过50部,哈斯正是因为同时在编辑和写作这双重领域孜孜不倦、刻苦耕耘,才能说出这样精辟的话。
1.5.2 标准、规范的概念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协调而为各方规定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协调统一和适用范围可对标准分级。国际上有国际标准和区域性标准两级;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国家标准、协会标准、公司标准三级;我国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按法律效力可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我国的国家标准通常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发布的一种国家法规,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标准。规范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既可以是把约定俗成的技术要求整理出来,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的明文规定,也可以是标准在某一范围内的具体化。
标准与规范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是,规范属于标准范畴,一种规范在趋于成熟和必要的情况下可通过一定形式的批准和发布而上升为某种层级的标准;区别在于标准是明文规定的准则,具有权威性、标准性和严肃性,规范虽然也是明文规定的,但多是某些部门或团体所提出的某种规定或建议,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导向性。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使合于一定的标准叫做规范化。
1.5.3 规范发表的概念
科技期刊、会议文集等正规出版物是社会产品,其出版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作为科技期刊、会议文集等的主体的科技论文当然有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学位论文虽不是正规出版物,但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也有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科技论文的规范发表是指在其有发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写作、编辑和排版等多个环节使其以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形式发表。
科技论文的规范发表首先要求规范写作。规范写作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并反映出作者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写作水平和修养,为论文发表提供有利条件。一篇论文能否发表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发表价值,但写作的规范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对于稿源丰富的期刊,当在两篇均有发表价值的论文中只录用一篇时,被录用的肯定是写作上较为规范的那一篇,这是因为写作规范的论文的编辑加工和后期作者修改的工作量较小,甚至不用返给作者修改,发表周期短,出版质量高。因此,为使有发表价值的论文能得到及时发表,避免因写作不规范而退稿或推迟发表,作者努力提高写作质量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科技论文的规范发表还要求规范编辑。规范编辑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并反映出编辑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优良的编辑修养,为出版物的标准化、规范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科技论文的规范发表还要求规范排版、校对,以便使出版物的编排、发表最终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只有实现了科技论文写作、编辑、排版及其各个组成部分表达的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实现其发表的规范化,从而达到真正体现科学内涵,准确表达科学内容,提升可理解性和可读性,最终提高信息传播、储存、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1.5.4 规范发表的实现过程
对于不同类别的出版物,其发表论文的流程不尽相同,以科技期为例的科技论文规范发表的实现过程如图1-8所示。
图1-8 科技论文规范发表的实现过程
1.规范写作
规范写作是论文规范发表的第一步。作者写作最终完成后才向出版部门投稿。出版部门首先进行编辑初审(通常由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或编辑助理之类的人员来完成),除了对论文主题与出版物刊登方向是否相符、有无政治错误和伦理道德问题、语句重复率(是否存在一稿多投、抄袭、剽窃或重复他人工作等)是否超过规定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审查外,还要审查论文的写作形式、质量是否达到编辑部所规定的投稿基本要求,如参考文献是否太少太旧、研究背景是否阐述清楚、结论是否有以及是否高度概括、创新点是否突出等。以科技期刊为例,每种期刊的办刊宗旨,报道范围、领域及优先报道方向,开设的栏目,论文写作格式要求,稿件受理、审理和返修的规定,以及与作者的其他约定等都体现在刊物公示的《征稿简则》(《投稿须知》)中,不符合征稿简则或写作很不规范的论文在编辑初审时就会被淘汰掉(即不安排专家评审就直接退稿),这就是审前退稿,从而失去专家评审机会,即使没有失去专家评审机会,专家评审通过的概率也是很低的;退一步说,写作不规范的论文即使通过了专家评审,也需要返给作者修改,修改的工作量很大,甚至经过多次返修才能修改好,这样,论文的发表周期必然会延长很多。
论文写作不规范,不论对作者还是对编辑,均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认真研读征稿简则或浏览样刊、样式论文,准确领会和掌握对论文写作的要求和原则,避免因盲目投稿和写作不规范而影响论文的发表。规范写作是科技论文发表的前提和基础,是论文规范发表的重要过程之一,对作者来说投稿前的规范写作更具现实意义。
2.专家评审
专家评审(同行评议)主要审查论文的发表价值,没有评审就难以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专家除了对论文内容相符性以及是否存在一稿多投、抄袭、剽窃或重复他人工作等方面进行审查外,主要审查论文的学术水平(如是否达到现行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专家审查的重点虽然不是论文的写作水平,但通常也会对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写作非常不规范的论文,不论其学术水平如何,通常是难以通过专家评审的。
笔者记得某专家曾对一篇写作非常糟糕的论文给出这样的意见:“这是我审稿以来遇到的写作最差的一篇论文!”对有如此评审意见的论文的最终处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进一步说明了规范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水平而不是学术水平使论文未能通过专家评审,对作者来说是很可惜的。专家在论文写作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作者以后对论文的规范修改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故专家评审也是论文规范发表的重要过程之一。
3.规范编辑
规范编辑是规范写作和专家评审的后续,没有规范编辑就不能保证论文的规范发表。在此环节,编辑要在认真通读论文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出版标准、规范和编辑规章、制度等,总结和归纳论文中需要修改、补充和完善的问题的性质、种类,提出具体的修改要求,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论文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编辑修改要求等文档(或材料)反馈给作者。作者收到修改通知及有关文档后开始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然后再将修改后的论文提交给编辑。编辑再全面、细致地检查作者是否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和编辑修改要求等进行了修改,如果涉及学术、专业问题,必要时编辑还将继续将作者修改稿送给专家评审。若修改后的论文在规范性方面仍存在有待提高和完善之处,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重复以上过程,折腾几个来回,直到论文符合要求。
规范编辑是指导论文规范写作,实施和贯彻有关出版标准、规范和编辑规章、制度的核心环节,也是论文规范发表的核心环节和重要过程之一。
4.规范修改
作者必须抱着对读者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编辑修改要求等对论文进行全面、细致的修改、补充、完善或删减;作者也可能因受到启发、认识水平提高或根据后续研究的进展而对论文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修改,也可能会纠正专家和编辑提出的一些存在错误或不恰当的建议和意见。实际中,有的作者并未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编辑修改要求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或只做了少量修改,甚至未做任何修改就将论文返给编辑。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最终受到影响的是论文的发表。
写作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包括由客观事物到人的主观认识的意化过程以及从主观认识到书面表现的物化过程,意化过程中常出现“意不符物”,即主观认识未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物化过程中又容易发生“言不达意”,即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作者的观点。因此,写作中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就前进一步,就向规范性更接近一步,修改贯穿从投稿到发表的整个过程。编辑将论文返给作者修改,实质上是写作的延续,是规范写作的进一步提高。正如作家老舍所说:“论文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作者在编辑指导下对论文修改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论文的完善和规范阶段,规范修改也是论文规范发表的重要过程之一。
5.规范排版
规范排版是论文规范发表的实现环节,没有此环节就不能保证编写好的规范论文最终得以规范发表。排版人员要根据版面形式、编排格式、排版要求和编辑在纸稿(或电子论文)上标出(或批注)的具体修改细节等,排出符合排版质量要求的、规范的论文。规范排版是在规范写作、规范编辑和规范修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规范写作、规范编辑和规范修改的后续和终结,是论文规范发表的必要但非本质环节,若没有前期的规范写作、规范编辑和规范修改几个重要环节,规范排版对论文的规范发表起不了实质作用。
1.5.5 规范发表的时间要素
作者投稿后关注的是论文能否被录用,如果录用,希望尽快刊登出来;编辑收到论文后关注的是论文是否具有发表价值以及论文撰写是否规范,希望论文在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尽早刊登出来。从论文发表角度看,作者和编辑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将论文刊登出来;但从时间的角度看,两者常常发生矛盾,作者总是对编辑的论文处理进展情况感到疑惑甚至流露出不满,认为编辑对论文的处理效率太低,速度太慢,而编辑认为在论文整个处理过程中一直是按工作制度和流程来进行的,并没有有意拖延。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论文写作、评审、编辑、修改以及工作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与作者、专家和编辑都是相关的。
仔细分析编辑工作流程,可以发现论文发表周期主要由以下几个时间要素构成。
1)论文评审时间
论文评审时间是从编辑将论文提交给专家到编辑收到专家对该论文的评审意见之间的时间。除特殊情况(如专家出差或没有审稿时间,专家不熟悉编辑部在线工作系统或该系统存在缺陷、故障,稿件邮寄丢失或电子论文发送没有成功等),专家一般能在规定或合适时间内将论文审毕,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编辑。出版部门一般还建有“催审制度”(系统自动催审),对不能在规定或合适时间内审回论文的专家,编辑还将适时与其联系,督促、提醒其尽快审稿,必要时还可重新安排别的专家来审稿,这一过程也可由系统直接进行、完成。因此,除特殊情况外,论文评审时间一般不会很久,通常不应成为制约论文处理速度的主要因素。
2)论文加工时间
论文加工时间是从论文录用(可以开始编辑加工)到完成编辑加工之间的时间。编辑通常不仅要处理大量的论文,还要做期刊(包括纸质、数字期刊)的责任编辑,同时还要做很多烦琐的日常工作,工作量很大,因此一篇论文的编辑加工完成时间一般不像作者想像的那样短。然而,造成编辑加工不够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写作的不规范——往往为作者所忽略。编辑加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非常仔细推敲的工作过程,需要逐字逐句的阅读、推敲和检查,涉及专业、技术、语言、文字、术语、量和单位、插图、表格、式子、各种符号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标准和规范,工作量之大行外人是难以理解的,而对于一篇写作不规范的论文来说,编辑加工将付出成倍的工作量。因此,论文写作是否规范是决定论文能否有效、快速编辑加工的重要因素,作者最好能在投稿前多下点工夫,尽可能写出较为规范的论文。
3)论文修改时间
论文修改时间是从论文编辑加工完成后提交给作者进行修改,到作者修改完成后将论文返给编辑的各次累加时间。决定这一时间的主要因素是作者的修改效率(修改速度+修改质量):如果作者以较快的速度修改了论文,但修改质量较差或很差,编辑必将再次将论文返给作者修改,这样反而延长了论文修改时间;如果作者虽然花费了较多时间修改了论文,但修改质量很好,编辑对该论文的后续处理就会快得多,论文修改时间从整体上反而有可能缩短,甚至大大缩短。因此,论文的规范修改是决定对论文快速有效编辑加工的重要因素,作者应高效率、高质量地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尽可能将修改规范的论文返给编辑。
作者的规范写作是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最重要因素,一篇写作非常规范的论文,决不会因为写作问题而被做退稿处理,而且一旦被录用,编辑、作者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编辑加工、修改完毕(甚至不用返给作者修改),发表周期就会大大缩短。论文写得越不规范,被退稿的可能性就越大,或编辑、作者花费的加工、修改时间就越长,即作者写作的不规范性所带来的损失必然要由编辑工作来弥补,通过编辑加工使不规范的论文变为规范的论文。
从规范的角度来说,作者与编辑既有统一性,又有相互转换性,当然这种转换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一定限度即论文的规范性不可能通过编辑做到或通过编辑做到太困难时,对该论文就只能做退稿处理了。因此,作者在投稿前就将论文进行必要的规范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应该提倡的。
1.5.6 规范发表的内容
科技论文的规范发表涉及其整个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内含的各个子、子子组成部分。本书将科技论文规范发表的内容总结为以下方面,并按章顺次展开:
(1)结构组成的规范表达;
(2)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
(3)插图的规范使用;
(4)表格的规范使用;
(5)式子的规范使用;
(6)参考文献的规范引用;
(7)语言的规范使用;
(8)英文的规范表达;
(9)其他规范使用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