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与作为音乐家贺绿汀的身份建构

“谱写生活的强音,讴歌人民的事业。”1993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贺绿汀从事音乐工作七十周年之际,对这位世纪老人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贺绿汀历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专业高等音乐学院院长时间最长的音乐教育家……“文革”时期,他被誉为“硬骨头音乐家”,王元化先生曾在他生日之时送上祝寿之词:“铁骨铮铮抒天地正气,轻音袅袅谱人间新声。”在他去世时,一副挽联这样写道:“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

作为中国人民的“音乐家”“教育家”,他以时代“丰碑”的形象将那份“记忆”铭刻在我们心中。虽然这位世纪老人已离开我们近18年,但他的身影如一记符号毅然驻于我们内心深处,他的歌曲凝聚着时代力量并流淌于你我心间,他的品格、思想和智慧都在他伟岸身影的背后抒写着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篇章,记录着真实与生动、困境与磨难,辛酸中渗透着欣慰,平凡中激荡着伟大。当我们以后生的身份去学习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史时,翻阅中国教育现状的开篇,相关思潮、事件,那些人和那些人经历的故事,都如一幅幅画面掠过我们的眼前,回望那段历史长河,久远而亲切,陌生又熟悉,它曾伴随我们成长,我们又在成长中慢慢延续着它的生命。当我们触及某些事件、某种话题、某些不平凡的经历时,历史记录中总是无法回避一个人,在他身上或隐隐约约地发现人文价值的与众不同,或发现无法估量的音乐教育观念,或发现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贡献,或发现内在永恒的“精神”与“气质”以及“风骨”与“气魄”,他就是贺绿汀。

那么,值得我们当代音乐人永远隽刻在心间并为之去追求、去奋斗的,究竟是怎样的坚持和操守?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不仅是那些流传千古的音乐作品、为后人所继承的光辉思想或实践体系,更是最初只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而最终成为中国现当代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所具有的内在人文价值的核心——曾被誉为“中国之莺”的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老师一言蔽之:“在我的心目中,贺老一直代表着音乐界的良心。”

良心是一名艺术家、更是教育家所应该持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所有文化传承者时刻提出的挑战和考验。良心不仅可以告慰自我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实践中起到价值判断的功能。在艺术相关的框架体系中,良心意味着审美价值的标准和美感的最初源泉,我权且认定它为艺术家意向性的内在标准,而外在显现却是无可估量的。正如老子所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如今,我们再次捧起贺老的传记,字间飘香,点燃的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旋律悠扬,哼唱的是国人进步的足音,循着他曲折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贺绿汀不可替代的伟大,这伟大中蕴含他血泪融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那是一幅在新中国音乐历史上永存的画面。

“在老一辈的文学艺术家中间,我特别敬重贺绿汀和巴金。他们那种使人的心灵受到震荡、得到净化的作品力量和人格力量,同样使我为之折服。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使人为之向往的至高、至善境界——‘人品与文品的和谐统一’。”戴鹏海.人品与文品的和谐统一——为贺绿汀同志从事音乐活动65周年而作[J].艺术探索,1989(7):1.这段话出自中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与批评家戴鹏海先生的笔下。是年,贺绿汀先生已86岁高龄,这位中国音乐界传奇的耄耋老人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贺绿汀的一生,正如戴先生所言,实现了“人品与文品的和谐统一”,他既是功标青史的“硬骨头音乐家”,又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贺绿汀(1903—1999年),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后在长沙艺术专修学校攻读音乐,并留校任音乐教员。1931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钢琴与和声学,并翻译了《和声学理论与实用》。3年后,他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凭借《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在音乐史上,第一次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音乐特色。他也因此“一曲成名”,学校将他的学制改为公费生,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获奖作品灌制唱片并发行海内外,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1934年,贺绿汀开始对电影歌曲进行创作,在明星电影公司担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运动。他为影片《船家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都市风光》,话剧《武则天》《复活》等20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同时创作了《摇船歌》《怨别离》《怀乡曲》《秋水伊人》《背纤歌》《恋歌》《春天里》等上百首歌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其中,他为影片《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两首歌,成为我国30年代进步电影的经典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并先后在重庆育才学校、新四军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在山西临汾,他创作了威名远播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游击队歌》传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优秀乐曲。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还我河山》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华中新四军军部,贺绿汀为新四军将士写歌教唱,受到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的赞许和欢迎。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其作品《游击队歌》受到毛泽东的称赞。1945年后,贺绿汀在华北大学任教,并先后出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并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此后,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与此同时,他总结长期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先后撰写《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他一生创作了260余首歌曲。1999年4月27日,贺绿汀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网络平台,关于音乐家的辞典等多以此格式介绍,且内容相差无几。故本书综合各处介绍,力求简约准确。

上述内容是带有明显“格式化”特征的、相对官方的贺绿汀生平阐述,并普遍见于网络介绍、著作的开篇部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固然能够了解到贺先生的生平履历,可以对其一生有初步概括,然而要想真正走近这位世纪老人,读懂他的人生,除了要掌握早已让人“耳熟能详”的“大事”,更要了解“小情”。因此,在贺绿汀先生的生平叙述中,我们暂且放下那些“规矩套子”,尝试着用朴实的语言,描摹其生平中的闪光“片段”,接近和体悟他的人生,进而努力勾勒出其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他和他的毕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