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财会报表
资产负债平衡表(简称资产负债表或者平衡表)、损益表(也叫收支表或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也叫财务状况变动表)是三张最基本的财会报表,包含了基本的会计概念和术语。这些表格一般都含有2年以上的数据,以便对历年的情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企业在一段时期内财务状况的变化。
下面以样品公司为例对这三张表格进行详细解说和探究,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简明起见,表格内数字一律四舍五入取整数。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天的财务状况。
公司名称:样品公司;单位:万元。
资产负债表内隐含着一个会计等式。表格分成并列的两栏,左边一栏列资产,右边一栏列债务和所有者权益(对公司来说就是股东权益)。这两边永远是平衡的。资产栏目列出企业所拥有的所有的资产,包括现金、货物和对别人的债权;负债栏目列出企业所欠的全部债务,包括流动债务和长期债务;股东权益栏目列出能够分配给股东的数额,即假定企业在报表日停止经营进行清算,资产完全按照平衡表内所列的数字卖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性不大),在还清了债务之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分配给股东的数额。所以股东权益又叫股东剩余,所有者权益也叫所有者剩余。根据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表示所有者权益可以使用不同的词语,公司叫股东权益、个体工商户叫业主权益、合伙叫合伙人资本或者合伙人利益,或者简单地统一使用所有者权益一词也可以。
不管企业的组织形式如何,资产负债的平衡公式永远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隐含于平衡表内,是平衡表的基础。
让我们系统地检查一下样品公司平衡表上的各大部分: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先从资产开始。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个类别。有时候还要加上第三个类别,即其他资产。不过样品公司没有其他资产。
(一)资产
1.流动资产
现金和其他在一个营运周期内可以变现的资产叫作流动资产。营运周期也叫生产周期,指企业将现金转变为可卖的货物或者服务、将货物或者服务卖给客户、客户支付现金给企业这一从现金到现金(从货物到货物或者应收账款到应收账款都一样)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的周期一般在一年之内。由于不同行业的营运周期不一,会计学上将一年之内能否变现作为判别流动资产的标准。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流通证券、应收账款、存货、待摊费用,等等。
(1)现金,不言而喻,现金指法定货币,在我国为人民币。公司的现金一部分放在出纳掌握的保险柜内或者锁在他的办公桌抽屉内,一部分存在银行里。样品公司在第4年末的现金余额是12万元。
(2)应收账款是货物已经卖出去或者服务已经提供但是价款还没有收回来的数额。企业一般给予客户30天、60天或者90天的付款宽限期。平衡表上的应收账款是客户的总欠款,企业另外还有每个客户欠款情况的明细账。样品公司在第4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是76万元。经验告诉我们,有的客户由于资金短缺、财务困难或者天灾人祸等原因最终不能支付。为了使应收账款数字更加准确地反映现实,有时候需要减去一定的百分比作为呆坏账。样品公司的应收账款数字已经扣除了可能的呆坏账,所以旁边的括号内有“净”字。
(3)存货。制造业企业的存货主要有3类: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此外,还有工业辅料存货、办公用品存货、商店用品存货等。样品公司平衡表上的数字是总数。会计对存货的记账规则是取成本价或者市场价中低的一个,实际一般都取成本价,因为成本价一般低于或等于市场价,除非因为产品变质、过时、降价或者其他原因,其市场价格降到了成本价之下。对于半成品和产成品来说,其成本价除了材料的成本之外,还要加上生产、管理和其他费用的分摊。
从仓库提取和使用存货时有两种记账方法: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假定先入库的存货先卖掉或者先用掉。这样,库存的物品就是最新购买价的总和。后进先出法刚好相反,假定最后入库的货物先卖掉或者先用掉。这样,库存的物品就是最先购买或者生产这些物品的价格的总和。在通货膨胀的年代,按后进先出法记账,存货的真实价值可能要远高于账面价值。
存货数额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和纳税。营业利润是从营业收入中减去货物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后的余额。货物成本等于年内购买的货物加上年初的存货再减去年末的存货。年末的存货越低,已销售产品的成本就越高。而成本越高,利润就越低,纳税就越少。所以存货的两种记账方法各有利弊:后进先出法对存货的保守定价方法会部分地抵消通货膨胀和存货成本上涨的影响,抵消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虚增利润,但是不能反映存货的真实价值;先进先出法能够更现实地反映存货的真实价值,但是会显示不现实的、虚增的利润。
从营运周期去考察,流动资产之被称为流动资产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它们的形态处在不断地转换中。存货卖了就变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收了就变成现金;现金用来支付到期债务和营业开支,购买原材料等;原材料被生产成产成品;产成品卖了又有应收账款,如此循环往复。
2.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与流动资产相对而言的。流动资产是在一个营运周期之内变换形态的资产,或者说是在一年内可以变现的资产;固定资产的形态固定不变,在数年中的很多个营运周期内被反复使用。这类资产包括土地、房屋、附着物、机器设备、家具,等等。因为可以使用多年,所以它们的成本费用是逐年摊销的,这就是折旧。折旧的目的是粗略地计算资产因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贬值。这种贬值可能由正常使用的磨损、自然界的风吹雨打日晒或者技术淘汰等因素引起。按照会计记账的方法,固定资产按它们原来的成本减去折旧。具体计算按其正常的使用寿命从几个常用的公式(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中选用一个。这样,资产的成本经过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就可以“回收”。例如,一辆运输用的卡车花费20万元,可以使用5年,用直线法计算折旧就是每年4万元。
平衡表上的资产栏目内在第一年的年末将会显示:
平衡表上在第二年的年末将会显示:
以此类推,直到第5年末卡车的成本全部回收为止。
折旧有两项功能。一是回收资产成本;二是每年的折旧费用按支出对待,减少了利润,也减少了纳税。这第二项功能经常是企业选用折旧公式(方法)的主要考虑因素。
样品公司的固定资产有3项:土地、房屋、机器设备。
(1)土地用以建造建筑物或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建筑物包括厂房、店铺、仓库、车库等。
(3)设备包括车床、机器、电脑、吊车、车辆、办公家具等。
样品公司的平衡表上也有一项折旧的累积。这是除了土地之外的所有固定资产折旧之和。土地不能折旧,所以所列的价值每年都不会变化。样品公司从第1年到第3年不断地添置土地,所以该项价值不断地增加。固定资产扣除折旧之后的余额是净固定资产。净固定资产是平衡表上对固定资产的评估值。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固定资产的价格在上涨。但是折旧只能在资产原成本的基础上扣除。无论是扣除的折旧还是资产的余额都可能远低于该资产现在的市场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用平衡表的术语来说,这是对企业资产的“保守”估计。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种保守的估计比较可靠,比那种不太客观但能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方法要好一些。
(二)负债
1.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个营运周期内必须支付的债务。会计学上将是否在一年之内到期作为流动负债的判别标准。流动负债大都是欠给货物供应商、雇员、政府机构的钱,还有在一年之内到期的欠给银行或其他企业的债务(包括债券)。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相伴,因为企业用流动资产来支付流动债务。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很能说明企业财务的健康状况。
(1)应付账款是企业向它的日常交易伙伴赊购商品之后的欠款,一般宽限期为30天、60天或90天。一个企业的应付账款必定是另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样品公司在第4年末的应付账款是50万元。
(2)应付工资是已经发生但还没有付给本企业职工的工资。因为公司都是按月发放的,所以必须在一个月内付清。样品公司在第4年末的应付工资是20万元。
(3)应纳所得税是指从本会计年度开年起到平衡表制作日收入已经发生,但是相应的所得税还没有支付的累积数字。样品公司在第4年末的应纳所得税是20万元。
2.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指从平衡表制作之日起一年之内到期的债务;长期负债指不在一年之内到期的债务。样品公司在第4年末的应付债券是150万元。
(三)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也叫剩余,因为它是一种剩余利益,即公司资产在满足了债权人的债权之后剩余的部分。会计学上对于股东权益一般区分为股东投资的部分和公司赢利的累积,分别叫作贡献资本和企业留利。贡献资本(股东投资)分为股本和资本公积。企业留利在会计账面上叫作盈余公积。
(1)股本是已发行股票票面额的加总,或者说是每股面额与已发行在外的股份数量的乘积。由于股东投资在具体操作时表现为股东向公司购买股票,所以股东的投资额等于股东购买股票的价额。股票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两大类。如果一个公司既发行普通股,又发行优先股,那么在股本栏内就会有两项。样品公司没有发行优先股,所以只有普通股股本一项。如表3-1所示,公司在第1年末已发行10万股,第2年发行了5万股,第3年发行了1万股,每股面额都是10元。第4年没有发行。
表3-1 资产负债表 万元
(2)资本公积是股票发行的溢价款。股票可以溢价发行,即价格高于面额,高出的部分就是溢价款。面额记作股本,溢价款记作资本公积。如果股票平价发行,那就没有溢价款,股东权益栏内的股东投资部分就只有股本一项了。溢价发行的主要是普通股,优先股很少有溢价发行的情况。样品公司在第1年末有20万元资本公积金,说明它的股份是溢价发行的,或者至少有一部分是溢价发行的。如果是全部一次性发行的,因为一共发行了10万股,每股的票面额是10元,所以发行价就是12元,2元溢价。
当场练习:假如分两次发行,第一次2万股平价发行,那么第二次发行多少股?每股价格多少?溢价多少?总的溢价款是多少?
第2年发行的5万股产生了80万元的溢价款,说明的每股溢价16元,发行价26元;以此类推,第3年的发行价为30元,溢价20元。
(3)盈余公积是企业留利的累积,更具体地说,是在企业赢利之后没有分红而留在企业里的利润的累积。分红还是留利本来是任意的,由董事会根据经营需要决定。但是我国《公司法》第166条规定公司当年的利润在弥补了往年的亏损之后尚有盈余的,必须按其总额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剩余的90%才可以由董事会自由决定分红还是留利。由董事会自由决定的留利叫作任意公积金,以区别于法定公积金。这样盈余公积又分为法定公积和任意公积。
公司刚开始营业的时候是没有盈利的。样品公司显然已经经营多年,所以平衡表上第1年末有40万元的留利。公司没有细分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而是将两项合并在一起,统称为盈余公积。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法定公积金必须足额留存。样品公司满足这个条件。以第2年为例,从后面的损益表可知,净利润为16万元,10%的法定公积金只有1.6万元,而公司实际留了10万元,其中任意公积金8.4万元。它在第3年留了30万元,第4年留了50万元,都远远超过法定公积金限额。
总之,股东权益由股东投资和企业留利两大块组成,具体又细分为股本、资本公积、法定公积、任意公积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加总起来就是全体股东在公司中的利益总额。于是会计学上计算股东权益便有了两种方法:一是用会计等式做减法,即资产减负债等于股东权益;二是直接将这四个部分加起来得出股东权益。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二、损益表
损益表反映企业在一个阶段内的经营成果。
损益表也叫收支表,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收与支。收入-支出=利润。
(1)销售收入是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总列在损益表的第一项。如果公司经营铁路或者公益事业,这项可以叫作经营收入。有的表格上叫净销售,“净”字是指已将退货、折扣或其他减免扣除。事实上,退货、折扣等总是要扣除的,有没有“净”字都一样。“净”字容易产生误导,给人净收入或净利润的感觉。其实,销售收入是毛收入,扣除了退货、折扣或其他减免之后依然是毛收入,因为还没有减去成本。毛收入还有另一个名称,叫作总收入。比较起来,销售收入或经营收入的表达最为具体,总收入则相对笼统,如果公司除了正常的营业收入之外还接受了别人的赠与,这赠与的财产可以算在总收入内,但不能算在销售收入内。还有,假如五金公司卖掉了一块土地,卖土地的收入也会算在总收入内。但是像赠与、出卖不动产这种特殊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一般情况下,公司的总收入就是毛收入,也就是销售收入,三个词是同义的。
(2)销售货物成本。商业企业低价进高价出,从中赚取差价。货物并不改变形态。其成本就是进价。但是对一个制造业的企业来说,所售货物成本包括原材料和直接投入的劳动力的成本。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形态,被制作成产成品;劳动力的成本也同时物化在产品中。
(3)销售费用包括广告费、销售人员的工资和佣金、宣传材料的费用,等等。
(4)管理费用包括行政性、支持性的费用,如经理的工资、律师费、会计师费、数据处理费以及其他不直接投在产品的生产上的成本。
(5)折旧是固定资产因为贬值而发生的成本,这在讲平衡表时已经解释过了。
上述(2)到(5)四项加起来就是企业在不借债的情况下产生销售收入所需要的成本。从销售收入中减去这个成本,就得到毛利润。这个数字在分析企业的赢利能力时很有用,以它为基数在扣除了所得税之后与总资产的比就是资产回报率,表明1元钱的资产创造了多少利润,是企业赢利能力的总指标。
(6)利息。由于企业是负债的,不是无债的,所以还要支付利息,一般都是长期债产生的属于本年度的利息。
将(2)到(6)五项加起来就是产生销售收入的总成本,或者叫总支出。从销售收入中减去这个总支出就得到税前净利润。
(7)所得税按30%征收。
(8)从税前利润中扣除所得税就得到净收益,也叫净利润。净收益属于股东,具体有两个去向:一是留在企业里;二是分配给股东。留在企业里的部分是留利;分给股东的部分是红利。分红多少,留利多少,都要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来决定,属于董事会的商事决策。不过,按照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66条的规定,公司在分红之前必须先提取10%作为法定公积金。之后,在有优先股的情况下,优先股的红利需要优先发放,然后才能给普通股分红。样品公司没有优先股,所以在提取了法定公积金之后直接给普通股分红。分红的数据不在损益表内。
损益表有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多数公司,特别是大公司的损益表一般总想努力地将某一阶段的销售收入和这一阶段为了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花费的成本配对,不管在实际上有没有现金支付。样品公司的损益表就是如此。这在会计学上叫作权责发生制。有些小公司则采用收付实现制,即只记录每一阶段内的现金收支,而不刻意将成本和销售收入配对。这两种不同方法制作的损益表能够反映不同的细节,但是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为了如实反映公司在该阶段内挣了多少钱。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是企业财务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1)营业。企业在营业中销售货物或者服务是产生现金最重要的途径。通过连续数年的现金流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企业在多大的程度上从营业中赚取的现金大于花费的现金。多余的部分可以用来分红、购买设备、支付长期债的利息以及从事其他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2)投资。购买和更新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厂房和设备,是企业现金最经常和最主要的用途。固定资产在磨损,需要更新;还要购置更多的固定资产以扩大再生产。部分资金可能来自某些固定资产的出售,但是对于购买新固定资产的花费来说是永远不够的。
(3)筹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短期或长期借款获得现金,但也因分红、回购股份、还债而使用现金。从这些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是现金流量表的第三大组成部分。
要理解营业、投资、筹资中的每笔交易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会计等式中推理: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因为要分析现金资产,所以我们需要把资产分为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流通证券和其他现金等价物应算作现金资产),用C表示现金资产、NCA表示非现金资产、L表示负债、SE表示所有者权益、Δ表示某一项的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则会计等式可以重新写成:
C+NCA=L+SE
因为这一等式对于所报告阶段之初和之末都成立,所以下列等式也成立:
ΔC+ΔNCA=ΔL+ΔSE
移项得
ΔC=ΔL+ΔSE-ΔNCA
等式左边表示现金的变化,也即本阶段的现金流量;右边表示各非现金账目的变化。从等式中可以看出各非现金账目与现金资产的关系:负债增加现金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现金增加,非现金资产增加现金减少。于是,一个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就可以从各非现金账目的变化中计算出来。这是包含于现金流量表内的基本关系。下面以样品公司的现金流量表(表3-3)为例进行解说(表内带括号的数字表示减少,不带括号的数字表示增加)。
表3-3 现金流量表 万元
净收益也叫净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其增加意味着现金的增加。净利润有税前和税后两种情形。本书中凡是不加说明的均指税后,税前净利润会专门标明“税前”二字。
折旧费用在资产负债表里属于债务或者负资产,负负得正,所以它的增加导致现金的增加。换句话说,折旧后资产(非现金固定资产)减少了,所以现金就增加了。从实际情形去思考也能理解:折旧是固定资产因为磨损或者过时而发生的价值的减损,这种减损是生意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必须从收入中扣除相应的数额支付这部分成本。可是支付给谁了呢?支付给了公司自己。当然这只是会计账面概念,实际上并没有自己付给自己的行为。可是这部分现金却是实实在在地留出来了,公司可以把它存在银行里,每年都存,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置换原来的固定资产。公司也可以将这笔钱挪做他用。所以折旧增加现金。再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折旧,企业利润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增加,也会使现金增加。
应付账款是企业买了货物却还没有付钱。所以应付账款的增加意味着现金的增加。应付工资和应纳所得税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反地,应收账款是产品卖出去了但是钱还没有收回来。所以应收账款的增加意味着现金的减少。
存货要用现金购买。新增存货就要占用更多的资金,所以现金减少。
综合上述各账目,从表3-3中可看出,样品公司第二、三、四年度由营业产生的现金分别是12万元、32万元、41万元。
投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比较直观。购买固定资产或证券花费现金,出售这些资产则回收现金。样品公司只添置新的固定资产(土地、建筑物或者设备),没有出售旧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购买别的企业的证券,所以第二、三、四年度分别花费现金132万元、114万元、77万元。
在筹资活动中,发行证券取得现金,分红和赎回证券则花去现金。样品公司发行普通股在第二年度获得130万元、第三年度获得30万元;发行债券在第三年度获得50万元、第四年度也是50万元;分红第二、三、四年度分别花去6万元、4万元、10万元。
将营业、投资、筹资三个方面的现金流量综合起来,第二年度营业所得现金12万元,投资花费现金132万元,筹资所得124万元(发行普通股所得130万元减去分红所花的6万元),余额4万元;第三年度营业所得现金32万元,投资花费现金114万元,筹资所得76万元(发行普通股和债券所得80万元减去分红所花的4万元),欠缺6万元,用年初的现金余额抵补;第四年度营业所得现金41万元,投资花费现金77万元,筹资所得40万元(发行债券所得50万元减去分红所花的10万元),余额4万元。这个结果也可以从平衡表中看到。第一年末现金余额10万元,因为第二年度的现金余额为4万元,所以年末的现金余额就是14万元;又因为第三年度的现金余额为负6万元,所以年末的现金余额就是8万元;第四年度又有4万元的余额,于是年末的现金余额为12万元。
资产负债平衡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表格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可是这些数字单独地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例如,光从损益表上的利润数字很难看出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只有当利润与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相比较的时候才有意义。不同数据之间的这种关系通过比率的形式反映出来。有些比率使用损益表内的数据,有些使用平衡表内的数据,有些则使用一张以上的表格内的数据。比率是有用的分析工具,因为它们使表格内的数据变得有意义,变得容易理解、容易比较。通过这些比率,我们可以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和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因为企业的好坏就看它的赢利能力和承担的风险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