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牡丹——名花倾国两相欢
《清平调》三首
唐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释 清平调为乐府调名,实际上这组清平调是李白用七绝格律自创的。
牡丹花语 圆满,富贵,吉祥
他们说,每一朵花都是落入凡间的精灵,而牡丹是天外落入凡间的仙子。牡丹是属于唐朝的仙子,国色天香,千姿百态,在欣赏李白的“清平调”之前不妨来听一段关于牡丹花事的传奇。
牡丹花开在桃花之后一个风情万种的季节。张扬的艳,抖落了枝头的雪霜和尘埃,嫣红点缀,染映出比海棠更艳的绝色。惊扰了唐朝女皇武则天一个独艳的梦。某年冬天,武则天突然兴致大发,带着嫔妃、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此时大雪刚停,只见那假山、凉亭、小桥、长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洁白的素装。突然,她发现在那白皑皑的雪堆里,有点点燃烧跳跃的火苗。仔细一看,原来是朵朵盛开的红梅。武则天真是高兴极了!禁不住吟诗一首,抒发她的喜悦情怀。这时,有个嫔妃说梅花再好,毕竟是一花独放。如果陛下能下道圣旨,让这满园百花齐开,岂不更称心愿吗?
这分明是一份阿谀,严冬寒月,梅花开放正适时令。若让百花齐放岂不是强花所难?武则天此时大概带着几分醉意,竟然觉得这个主意甚好,于是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
然后命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也就是让百花明日都要绽放,不然焚烧百花,几乎所有的花朵都没有抗命,在寒冬腊月里开了一场百花争艳的盛事,唯有牡丹仙子性情刚烈不肯配合盛开,武则天大怒,命令侍卫将牡丹花贬出长安,扔到洛阳邙山,要叫它断种绝代。
可是牡丹入新土,不慌不忙,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妩媚。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欢牡丹,就赶来观看,家家移种。牡丹仙子看洛阳人这样喜爱牡丹,非常高兴。一到谷雨,便株株怒放,千姿百态。观赏牡丹的人,愈发朝暮不断,人海花海,络绎不绝,喜不自胜,而牡丹烈火中骨、焦急心刚的气节也流传久远了,唐朝诗人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远方一阕旧歌缓缓吟唱,四月的洛阳,牡丹香万丈;十里长亭外,轻红盈肩,这香可曾落满你的城墙?
大唐牡丹因为传奇而更添了几许神秘与华丽,我们开篇的《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所作流传最广赞美牡丹的诗歌。这也是另一个出自《杨太真外传》的传奇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李龟年。
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贵妃兴趣盎然地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帝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道:“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便令梨园弟子奏起丝竹,李龟年展喉而歌,杨贵妃拿着玻璃七宝杯,倒上西凉州进贡的葡萄美酒,边饮酒边赏歌,不觉喜上眉梢,唐玄宗一见愈发兴起,忍不住也亲自吹起玉笛来助兴……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我最喜欢也是最广泛流传的是这《清平乐》里的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都是从这一句逐渐展开,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喜爱的“名花”与“女人”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多姿的彩云,如贵妃翩翩的锦衣,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来比喻她的倾城国色,后一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更是把人间比作仙境,群玉山,是西天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据说山上多产美玉,因以为名;而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也是王母娘娘的仙宫。也就是说,像杨贵妃这般国色天香的女子简直就不是凡人,应该来自九霄云外的仙台才对呢。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喻贵妃得宠;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当前的花容人面!而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却依然是明艳动人呢?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指美人,依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体,“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笑拥江山同筑梦,醉看清风入朦胧,美人玉色,一笑倾城,国色山河都拱手相让的豪情便呼之欲出了。
然,牡丹花有焦骨烈心,气节不败,粉白、绯红、纯白,万古盛开,诗人李白却郁郁不得志,日渐厌倦了这鞍前马后欢场寻乐的生活,他带着天生的侠骨与豪情出宫而去,开始自己游历山水,过着以天为屋,地为被的另一种闲云生活。
而一个女人再得君王宠幸也逃不开红颜的老去与衰败,安史之乱不久就在马蹄滚滚中到来了。逃不开命定的兴衰与落魄。盛唐如牡丹如荼如火的灿烂过后败落,如牡丹一样国色的杨玉环被安禄山下狎昵,以魅惑君主的罪名在马嵬驿被赐死,六宫粉黛失颜色的容颜就这样在为求自保的玄宗面前香消玉殒了,牡丹不语,盈盈粉泪湿襟袖,唐朝最鼎盛与颓败在琴残弦冷里,就那样来了……
牡丹在梦中依然盛开,在红尘深处依然舞蹈,穿越千古的寂寥,在指尖捧起整个春天的曼妙,蝴蝶飞飞,白云飘飘。将所有忧愁,隐藏在微笑背后,静静地进入了一折好戏里。
明朝戏曲家汤显祖在自己的《牡丹亭》里带给我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震撼。
《牡丹亭》的故事其实耳熟能详: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因梦生情,牡丹艳艳的花园,人鬼情未了,朝堂定情。“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令人一梦四百年。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任牡丹姹紫嫣红开遍,戏里戏外,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良辰美景若没有良人,便不过是一场虚设。尽管牡丹那么花团锦簇地一直顾盼着、神飞着。
林语堂有一本小说叫《红牡丹》。里面讲的是一个叫红牡丹的女子的故事,这是一个美貌的寡妇的情感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性情热烈似火的年轻寡妇红牡丹,她激烈地宣告对爱情这种倚靠着激情而存在的东西的向往,然而,即便是在西太后掌权的年岁里,女人们、男人们多是恪守着某种不可逾越的道理和操守,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即便有一丝丝想要冲破那桎梏的心思,往往也是偷偷摸摸。
但是红牡丹不是,她的哭和笑,她的喜和怒,她的爱和不爱,都是那么的鲜活和张扬,都是那么的爽辣和干脆。张扬也如一朵骄傲而艳丽的牡丹花。她由着自己的性子去追逐,或许世道容不下她,但是她却不愿意迁就这世道,她不要在一次苦恼的婚姻之后,因为迁就那世道而陷入第二次苦恼的婚姻。所以,她追逐着一切可能给她带来幸福的机会,她不但有这样的性子,还单纯着让她的性子去指使她的行为,她就是如此勇敢,如此热烈,甚至有一些任性,任性到每一个男人爱她的容貌更愿意爱她的性情,热烈到每一个男人因为她的到来而兴奋、因为她的离去而沮丧。
爱情总是在幻想中丰满,却不断被季节怀揣又反复被时光磨砺,徘徊在枝头簇拥的红尘里,这位叫红牡丹的女子在历经爱情的苦之后总算在蓦然回首时,重拾了一段旧爱,一如世间所有的女人那般,在颠沛之后最终所能依赖的,无非是一个可以给她细水长流平凡日子的男人罢了。
霜染眉黛,半怀凉透,鸿雁归去锦书凭谁递素手,牡丹是富贵花,是任性的花,也是勇敢的花。喜欢的人喜欢这种花的率性与炽热,不喜欢的人认为这种花俗艳而张扬,花开千种,牡丹也总会是某些人不能舍弃的万种风情中独爱的那一种。
如果可以,牡丹也不过就是一个寻常女子,名花倾国两相欢并非她所想要的,再美艳的外表下,她也只是想与那样一个人寻一座忘忧岛,天穹之下坎坎伐檀,采花而归,一樽酹月且长醉与共。